阿嬤做的糯米粿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閩南農(nóng)村還不富裕,,逢年過節(jié)才會做些糕點(diǎn),,成了我們這些嘴饞孩子最稀罕的東西,。阿嬤很會做糯米粿,,讓我至今依然深深地懷念糯米粿的軟糯香甜。
那時候的我們,,一大家子七口人住在土樓里,,兩間房僅有幾十平方米。家里的灶間小小的,,一米多寬的灶臺由磚土砌成四方形狀,。已經(jīng)年邁的阿嬤,逢年過節(jié)就會在灶臺前忙碌,,給我們做糯米粿,。
記得一年中阿嬤要做兩次糯米粿。阿嬤做的糯米粿的糯米,、花生,、芝麻都是自家種的,紅糖也是當(dāng)?shù)氐奶菑S生產(chǎn)的,。做糯米粿得在前一天晚上就開始浸泡糯米,,第二天到村口用石磨推出米漿,潔白的米漿一點(diǎn)一點(diǎn)地流進(jìn)鋪好白布的桶里,,再用白布將磨好的米漿包扎起來,,吊在桶里濾出多余水分。下午時分,,米漿的水分已經(jīng)濾得差不多,,阿嬤再拿出來放在大木盆里不停的揉,直到米漿黏柔適度,,再搓成十厘米左右條狀,,擺放在圓形的大簸箕里。
這時候,,灶臺大鐵鍋里加入紅糖的開水已經(jīng)燒得沸騰,,阿嬤將一條條粿條放入滾水中,囑咐我們把火燒得旺旺的,,她則用一把大鐵勺不時地攪動,,防止粿條粘鍋。約半小時左右,,在大鐵鍋里不停翻滾的粿條已經(jīng)膨脹起來,,漂浮在熱氣騰騰的糖水里,于是紅糖糯米充分融合在一起的香味一時間飄滿整個屋子,。這時候糯米粿還沒做成,,可阿嬤心疼我們這些圍在灶臺旁饞得直流口水的孩子們。會撈出兩三條來,讓我們先嘗嘗,。那熱乎乎,,香噴噴的粿條,我常常是咬在嘴里,,又舍不得吞下去,,任那個粘稠柔軟的香甜哦,在滿足的味蕾里多停留一會,。
等到粿條煮透,,阿嬤把灶膛里的柴火漸漸減弱熄滅,然后用大鐵勺子將粿條推成一團(tuán),。這個推揉的過程一般要半小時左右,,待糯米粿條充分糅合,柔韌到既能拉成長條,,又能不沾手時,,便趁熱從鐵鍋里拿出來。然后撒上面粉,,再捏出一個個糯米團(tuán)子,。這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成了阿嬤的小幫手,,學(xué)著阿嬤的樣子,,把糯米團(tuán)揉開攤在手掌上,放入早就炒好搗碎的花生芝麻餡,,再包起來拍打到?jīng)]有褶皺痕跡,。最后一道工序,是阿嬤將包好的糯米粿放入木頭模中,,印上圖案,記憶中好像是烏龜?shù)膱D案花紋,,這樣糯米粿才算是正式做好了,。阿嬤會把糯米粿收在有蓋子的竹籃子里,等拜過神明后,,再讓我們當(dāng)點(diǎn)心吃,。
在我童年和少年時代的記憶里,每年都有阿嬤做的糯米粿,。直到九十年代我們搬離了土樓,,阿嬤也年事已高,沒有力氣再做,。盡管現(xiàn)在市場上也能買到各種餡料的糯米粿,,可在我的心里,它們的味道都不盡人意,想來,,阿嬤做的糯米粿,,不僅純手工,食材天然,,更飽含著阿嬤對我們濃濃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