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樂事是飲食
“飲食是人生中難得的樂事之一。”林語堂對于飲食有許多自己的論述,。林語堂把肚子稱之為無底洞,,只有不斷地往這個無底洞填塞東西,人生才有基本的滿足,。而把往肚子填塞食物提升到一個高度,,那就是人生的樂事了。飲食無關庸俗,,飲食本身就是社會的風景和存在,,“民以食為天“已經昭示了飲食對于人的重要性,能吃能拉能撒也就是人生感覺的樂趣之一,,并且事關重大,。
林語堂把飲食推崇到一個高度。“中國人對于快樂的觀念是‘溫、飽,、黑,、甜’——指吃完了一頓美餐上床去睡覺的情景。”這樣的情景很容易讓人感受到衣食無憂的快樂,,這份快樂足以影響和延伸一個時段,。在于林語堂看來,飲食不僅僅是快樂而已,,食物與性情有著密切的關系,。“假如食欲滿足了,,麻煩就少,。”有許多的麻煩就是因為食物,古往今來,,有多少紛爭是因為食物而起,,畢竟關乎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原始社會中從生吃到用火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對食物的追求和獵取不僅僅讓人類多了眾多的求生途徑,,更是讓人類延續(xù)和生存的基本保障。人類就是因為對食物的渴望才從爬行轉向直立行走,,從野蠻逐步走向文明,。
“朋友在餐席上的相見是和平的相見。”“他們不但是在杯酒之間去解決紛爭,,而且也可以用來防止紛爭,。”飲食的發(fā)展逐漸改變了僅僅果腹的功能,人情往來,,人際溝通,,社交等等諸多場合,飲食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成為人際關系重要的潤滑劑,,“在中國,我們常設宴以聯歡,。”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到處都可以看到飲食的身影在人際之間的游走滑翔,餐飲不僅僅是提供人們獲得生命存在的熱量,,多少的悲歡離合,,多少的交易合作都在飲食之間上演,成為不斷變換角色和主題的現實戲劇,。
林語堂對飲食的精辟分析不僅僅是置身于外的觀看風景,林語堂把飲食融進自己的生命之中,,他對于飲食的追求達到了無暇或者不屑顧及斯文的程度,。“所以對于飲食就不固執(zhí),吃時不妨吃得津津有味,。當喝一口好湯時,也不妨啜唇作響,。”林語堂面對美食,,還原了自己的本真,揭下自己的面具,,他率真地體現自己的熱愛,,可以說林語堂用湯匙把虛假擊得粉碎。他甚至把飲食作為評判他人的重要標準之一,,“倘要試驗一個人是否聰明,,只要去看他家的食品是否精美,便知道了,。”可以想象,,林語堂到了某個人的家里,不是看家具,,不是看字畫,,不是看書房,而是徑直走到廚房,,掀起鍋蓋看看鍋中的食品,。
把飲食視為人生難得樂事之一的林語堂是個美食家。“在我個人,,食物哲學大概可以歸納為三事,,即新鮮,可口和火候適宜,。”“食物的口味在酥嫩爽脆上,,完全是火候關系。”這樣的說法如果說還僅僅是理論的高度,,那么林語堂對于具體菜肴的點評則是經驗之談了,。“筍燒豬肉是一種極可口的配合。肉借筍之鮮,,筍則以肉而肥,。火腿似乎最宜于甜吃,。”“凡是用蛤蚧之類所做的湯,,其要點是不可過于油膩。”“真正的甲魚湯應該煮得極濃,,乃中國廣東菜中的美味,。”“豬肚是我愛吃的,。牛肚有一部分也很好吃。如以肚子下面,,或將肚子加在別種湯中一滾即離火起鍋,,其爽脆不下于生的芹菜。”這些還僅僅是林語堂縱談飲食中小小的部分,,但有了這些妙論,,就不會有人懷疑林語堂是在空談了?;腥恢g,,我們似乎看到林語堂一手筷子一手湯匙在那指指點點,宛如美食大賽的評委,,在指點佳肴美味,。
“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林語堂自然也沒有忘記對中西美食來番比較點評。西方的食物,,雖然有林語堂喜歡吃的蜜露瓜,,生吃芹菜法,英國式的紅燒牛肉等等,,但林語堂也坦言歐美的烹調有著顯著的缺點,,湯的花色稀少更讓林語堂意見不少。行走世界各地的林語堂在慰勞了自己的肚子,,嘗遍了多處的美食之后,,依然是無法忘懷中國的美食,他把吃中國菜列為人生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我要一位能做好的清湯,,善燒青菜的好廚子。”這樣的愿望隱藏了林語堂濃郁的中國情結,。想起林語堂在晚年用方言詩回憶和描述家鄉(xiāng)的民風民情中寫到的“臚膾莼羹好,,嘸值(不比)水(田)雞低(甜)”“臚膾”用閩南話講就是“羅HEI”,也就是小螃蟹,,小螃蟹沒有什么肉,,只好燉湯,但還是缺少滋味,,比不上“水雞”湯甜,。一句短短的詩歌,把林語堂對中華飲食愛好的源頭拉到了故鄉(xiāng)平和坂仔,,這源遠流長的溫馨一直留存林語堂的味蕾和記憶,,也就不難理解林語堂喜歡吃豬蹄面線、花生湯,、蘿卜糕,,就是童年時父親吃點心為他留下的半碗豬肝面線,,也讓林語堂時刻體會著許多溫馨,成為林語堂內心永遠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