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溪碧水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古寺廟
蘆溪碧水巖廟不大卻很有特點,,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古寺廟,。歷史名人王陽明,、詹師傅、戚繼光,、賴繼謹在這里演繹的故事讓其熠熠生輝,。如今這里香火旺盛、游客如織——
“三教”合一的明代寺廟
“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古寺廟在全國為數(shù)不多,蘆溪碧水巖便是其中一個,。
蘆溪碧水巖背靠蘆山,,下臨蘆溪溪的碧水潭,山光水色,,景致清幽,。巖廟倚山而建,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有一廟,、一宮、一殿,。
一廟:水陸大眾爺公廟,,安奉(左)主神大眾爺公,(中)萬善壇,、三寶佛,、文朱、普賢菩薩及地藏王佛像,,(右)姑婆祖神像;楹聯(lián)有“惟善為寶萬神先知人生事,善眾后覺地步寬”,。
一宮:文昌宮,,安奉主神(文曲星)文昌帝君;宮中聯(lián)曰“秉正掌衡裁祿位;不偏執(zhí)度定功名”??滴跛氖迥?,漳州府、霞東有了一所文昌學院,,蘆溪碧水巖也有了文昌宮,,又名“蘆山書院”,每當皓月當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碧水巖倒映碧水潭中,,清晰可愛,,游人至此,無不嘆為絕妙好景,,難怪有位游客在碧水宮前題寫一聯(lián),,上聯(lián)“蘆山勝景福臨圣地”,下聯(lián)“碧水連天祥納靈宮,。”這個書院是造就培養(yǎng)人才園地,,又是各社里頭目議事解決問題的地方(解放初期,蘆山書院成為紅色政權活動場所),。
一殿:觀音殿,、奉祀如來佛像、觀世音菩薩,。楹聯(lián)有“碧水滌心辟邪朝凈土,,慈航普濟懷正陟禪巖”。
這樣,,蘆溪碧水巖就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
關于蘆溪碧水巖的始建時間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在明朝始建是較有依據(jù)的,。明正德間,王陽明在平和設縣后回朝廷,,經(jīng)常到各地游說他的“心學”,。周金,明正德間(1506—1521)僧人,,曾游少林寺,,后還居九華山東巖。值王陽明游九華山,,周金前往造訪,,與之談心,甚契,。陽明以偈,、詩贈之。其偈曾刻于東巖懸石倒覆處,。時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八日,。周金既是禪僧,又尚念佛法門,,有偈為證:“千圣本不差,,彌陀是釋迦,問我還鄉(xiāng)路,,日午坐牛車,。”王陽明與周金在“三教合一”的問題上非常默契。在談及在平和的事跡時提到蘆溪一帶周圍群山環(huán)抱,,鐘靈毓秀,,漢畬共處,團結合作,,發(fā)展生產(chǎn),,到處出現(xiàn)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升平景象,。這恰好被周金的弟子禪范聽到,。禪范,江西人,,俗名王枚玉,,精通佛道,醫(yī)術高超,。爾后,,他南下福建化緣傳教至蘆溪,,遂愛蘆山風水寶地,這里水清景美,,山幽林蔚,,于是筑亭建廟(稱為萬善壇或碧水巖),深受王,、周兩人思想影響的禪范在寺廟供奉了“儒,、釋、道”的神明并傳道教化,,行善積德,,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急民眾之所急,,解百姓之所愁。
明,、清時期,閩南,、粵東一帶,,平和縣蘆溪、山格地區(qū)的民眾崇拜大眾爺,,碧水巖當然也就少不了大眾爺公的神像,,并形成傳統(tǒng)習俗,香火不斷,。碧水巖歷經(jīng)幾次的擴大和重修,,乾隆七年大眾爺公大神顯靈感,保祐民眾百姓,,風調(diào)雨順,,百業(yè)興旺,朝廷派浩奉直大夫蔡宗元重修廟宇,,立了石碑《萬善壇記》,。目前,尚存一塊石碑記載:“清乾隆七年(1742)蘆溪有建萬善壇,,奉祀大眾爺……”,。圍繞大眾爺公信仰,數(shù)百年來蘆溪碧水巖形成了一套民俗文化,,每年七月中旬(農(nóng)歷十四日)舉行一次波及兩省(福建,、廣東)四縣(平和、南靖,、永定,、大埔),,規(guī)模宏大的廟會,主要內(nèi)容有“扛豬公”,、“擲孤米”,、“開龕口”、龍藝表演等,。
明代四位名人對寺廟的影響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1472年-1528年),,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作為“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tǒng)軍征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王陽明在明代學術,、思想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儒,、釋,、道”三教合一觀念的流衍或變遷中,王陽明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致良知”是王陽明全部學說的理論結晶,王陽明說:“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圣人教人第一義”;說到致良知說的創(chuàng)建,就得提到王陽明和儒釋道三教的關系,。王陽明早年曾沉溺佛道:“嘗篤志二氏……用功二十年”后因不滿佛道宗旨而重歸儒門,。但他對佛道的態(tài)度很明智,他否定其棄人倫絕世務的旨歸,,但肯定其本體論等思辨“高博”,,還曾以“三間共為一廳”之喻來表達其融合儒釋道的三教觀,而致良知說正是他融合三教的產(chǎn)物,。王陽明說三教一家,、三教同源:“譬之廳堂三間共為一廳”;“言圣枝葉,老聃釋氏”,。
當然,,王陽明倡良知標準和“三教合一”的本意是強化封建統(tǒng)治,,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那王陽明怎么與蘆溪扯上關系呢?這就要提到一個人,,就是詹師傅,。
詹師傅(?-1517年),名已佚,,平和縣蘆溪連新人,,以竹工為業(yè),人稱為“師傅”,。自明中葉以后,,土地兼并日趨劇烈,田賦日漸繁重,,蘆溪雖僻處深山,,也不能幸免,官逼民反,,反抗遍地蜂起,。詹師傅素以“慷慨仗義、濟困扶危”為眾所信服,,于是,,共推之為長,乘時而起,,與溫火燒組成義軍隊伍,,以蘆溪及象湖(現(xiàn)屬永定)為根據(jù)地,,聯(lián)絡廣東饒平大傘,、箭灌等處,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起義反明,,至正德八年附者日眾,,聲勢日益壯大。為了擴大反抗范圍,,詹師傅與江西橫水,、桶崗的謝志珊、藍天鳳及廣東的池仲容,、池大賓等義軍取得聯(lián)系,,活躍在閩、粵,、贛邊區(qū),,致使“三省騷然”。明正德十二年,,都察院僉都御史王守仁向閩,、粵,、贛等省官兵發(fā)出進攻令,由于雙方力量懸殊,,起義軍被殲殆盡,。王守仁又先后進軍江西、廣東等處,,原與詹師傅互為倚角的謝志珊,、藍天鳳、池仲容等亦為所滅,。至此,,縱橫三省、活躍十年,、聲威直震朝廷的農(nóng)民起義方告終,。
平息詹師傅后,王守仁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考慮到官兵一撤,,賊寇必將卷土重來,老百姓就會再次遭殃的問題,。如何才能做到百姓安居樂業(yè),,政權長治久安呢?王守仁通過深入調(diào)查研究后,他認為必須設立縣治,,只有這樣,,才能較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就寫奏章請求朝廷增設縣衙,,并取名叫平和,“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縣名為平和”,。王守仁的建議很快就得到朝廷的批準,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正式置縣,,縣址就設在九峰鎮(zhèn)的大洋陂,。之后,王陽明在各地訂立“鄉(xiāng)約”,,興辦“社學”,,傳導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題,,世稱“王陽明心學”,當然也包括“三教”合一,使民既知“格面”,,又知“格心”,。這時候,,“三教”合一的觀點已開始被蘆溪的群眾所接受。
王陽明之后,,發(fā)生在平和縣的又一件歷史事件就是戚家軍剿滅倭寇,。
戚繼光(1528-1588),也就是碧水巖主祀神靈,。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出生軍人世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開始大規(guī)模侵犯我國東南沿海,,戚繼光奉命赴浙閩平倭。嘉靖四十一年七月,,閩海告警,,戚繼光率戚家軍入閩,連戰(zhàn)連捷,,取得橫嶼,、牛田、林墩三個戰(zhàn)役的勝利,,后回浙休整,。嘉靖四十二年初再次率戚家軍入閩,與俞大猷,、劉顯等將領相配合,,共擊倭寇、平興化,、仙游之敵后入閩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五日取得同安王倉坪戰(zhàn)役的勝利,。二月十六日在漳浦縣八都湯坑蔡陂嶺(今漳浦縣盤陀鎮(zhèn)境)與倭寇激戰(zhàn),,殲敵數(shù)百,而戚家軍將士也有八十多人陣亡,。出于對抗倭英雄晚年景遇的同情和對他平倭功德的感念,,明末清初,蘆溪一帶四鄉(xiāng)信眾逐漸把大眾爺公當作戚繼光的化神,,或稱神為“大將爺”,、“總兵爺”。戚繼光在蘆溪的神化與他在閩海平倭的業(yè)績有密切關系,,同時也是民俗自然演化的結果,,是人們追思戚將軍平倭功業(yè)的宗教化表現(xiàn)形式,。明末清初以來民間流傳的有關大眾爺公“神跡”故事,均以人格化神明的形象昭示世人,,起到了道德教化作用,。圍繞大眾爺公信仰,數(shù)百年來蘆溪碧水巖形成了一套民俗文化,,主要內(nèi)容有“扛豬公”,、“擲孤米”、“開龕口”,、龍藝表演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區(qū)域性特點,既重現(xiàn)了當年民眾歡迎犒勞戚家軍的場景,,反映百姓對戚將軍的愛戴和追思,,又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紀念除暴安良的英雄,,緬懷抗御侵略的英烈,。
王陽明和詹師傅直接影響了蘆溪碧水巖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形成,,戚繼光則是使寺廟的香火長久旺盛,而讓碧水巖美化和聲名遠播的是賴繼謹,。
賴繼謹(? -1646),,字敬儒,蘆溪漳汀人,,自幼穎異,,弱冠即入縣學,后拜黃道周為師,,師生相契,,追隨不離。賴繼謹很喜歡家鄉(xiāng)的碧水巖,,經(jīng)常邀朋友回鄉(xiāng)到那里朝圣,、交流、寫詩,、題詞,,碧水巖的“蘆江第一”就是他親筆題寫。黃道周的“性以至善為宗”的觀點也被貫輸?shù)剿聫R中,。據(jù)《平和縣志》記載:明崇禎及福王相繼復亡,,黃道周在福州擁立唐王,并自福州發(fā)兵北上抗清,時繼謹任監(jiān)紀將軍,。兵至建陽,,繼謹勸道周駐建陽,積聚力量然后伺機進取,,道周不同意,,同學莊起儔和繼謹相對至夜深,起儔說:“這回出征,,能活著勝利歸來便可封侯顯貴,,即使死了也可讓人立祠敬仰!”繼謹說:“前途難于預料,你有老母在堂何不回去,,至于我是誓不后退,,唯師是從”。起儔臨別時,,兩人握手依依,。此時繼謹已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及至江西婺源兵敗繼謹被俘,,當時有些跟從者哭泣不能仰視,,繼謹說:“人師而死,為幸多矣,,何哭為!”一個月后與黃道周,、毛玉潔、趙立超,、蔡春溶等人被分開監(jiān)禁,。道周贈詩云:“不盡名緣膩著人,悉君好我敗精神,,一次相逢一惆悵,,生前可是未分身”。清廷派人勸繼謹降,,繼謹說:“吾將與吾師相從地下,,豈肯向汝曹求生耶?”終于和道周及毛、趙,、蔡等人同時被害于南京,。殉難后,同鄉(xiāng)趙子壁等人收回繼謹遺體,,葬于道周墓側(cè),。
朝圣觀光,、聯(lián)親聯(lián)誼的場所
有詩曰:“碧水悠悠映閩山,,蘆巖瑞靄漫宮垣。弘基永固二儀久,圣殿長存百姓安,。玉宇巍峨拱北斗,,金波蕩漾接南天。春風化雨懷恩澤,,國富民康億萬年,。”這是對蘆溪碧水巖最好的寫照。登上碧水巖的最高層,便有“松煙竹影幾千秋,,云鎖東川自天流,。”的感覺,此景,,那簡直是一幅壯麗而又清淡的巨幅國畫,。極目云天,潑黛浮藍,催人遐思,感慨萬千……
碧水巖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jīng)多次的修葺已漸成規(guī)模,,它像一顆璀璨明珠,光照四方八面,。近處有左右鐘鼓二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繩武樓”,中國傳統(tǒng)村落“蘆豐村”……,。如今,,碧水巖已成為蘆溪朝圣觀光、修心養(yǎng)性,、聯(lián)親聯(lián)誼,、傳播文明的重要陣地。每年七月中旬,,碧水巖廟前文化宮廣場上舉行盛大的廟會,,開展各種文化娛樂祭拜活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兩岸交流,,歡度中元,喜慶豐收,,相互祝福,。八十年代以來,先后有臺灣臺北,、基隆,、桃園嘉義和廣東紫金、廣西埔北,、江西萍鄉(xiāng)等鄉(xiāng)親組團返回故鄉(xiāng)蘆溪朝圣進香,,尋根祭祖,,聯(lián)親聯(lián)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