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八月半”
又是一年中秋至,想起兒時的“八月半”,,樓內(nèi)的人蕩起六米高的大秋千,,樓外的人放上釀酒桶那般大的大孔明燈,,別有一番情趣。
那時還是生產(chǎn)隊,,一年一度的民間大節(jié),,樓內(nèi)樓外熱鬧非凡,過得喜氣洋洋,,大人小孩也玩的不亦樂乎,。那年代雖沒大肉餅,,但有香片粿;雖沒有景觀燈,但有孔明燈;雖沒有滑滑梯,,但有秋千蕩,。回想起來,,小時候那種簡單玩法,,給人帶來的幸福感一點也不比當下五花八門的新型娛樂遜色。至今想起我童年的八月半的那些趣事,,依然歷歷在目,,永生難忘。
當時,,我們村有一座叫“喜慶樓”的土樓,,樓內(nèi)住著一個生產(chǎn)小隊共36戶人家。土樓對我來說并不稀奇,,我家住在樓外,,卻經(jīng)常要去樓內(nèi)叫同學一起上學,便對樓內(nèi)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印象深刻,。平日里,,樓內(nèi)雞鳴犬吠,鴨鵝撲騰,,豬羊混雜,,這樣禽畜與人混居樓內(nèi),又缺少管理,,衛(wèi)生實在糟糕,,刺鼻的味道終日充斥整個大樓,每次都要捏著鼻子不敢久留,。但到了八月半一切都會好起來,,全樓的人都會行動起來,所有的禽畜都關(guān)籠,,雜物清理,,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樓內(nèi)一下變整潔,,空氣也清新了,,樓內(nèi)像過年一樣充滿喜慶的氣氛。每當這時候,,我們便渴望著到樓內(nèi)來蕩秋千。
說起那時的大秋千,,別具一格,。當時就在樓門通道那空地上,,把秋千的繩子系在俗稱格載木梁上,這U型大繩距地面有6米多高,,麻花一般粗的麻繩非常結(jié)實,,可任由一個成年人在空中蕩來蕩去也絕不會有危險。蕩秋千時,,會有兩個人輪流做推手,。別看這簡單活兒,卻也需要默契配合才能蕩好秋千,。通常是一人抓繩子,,另一人貼在蕩秋千那人后背上,由慢到快,,兩人一齊逐漸發(fā)力,,既不能猛推,也不能單邊發(fā)力,,這樣隨著慣性秋千才會越蕩越高,。這時膽小的女孩會發(fā)出尖叫聲,頑皮的男孩卻渾然不怕,。記得我第一次到樓內(nèi)蕩秋千時就顯得有些緊張,,隨著鐘擺一樣的節(jié)奏越蕩越高,整個心臟都吊了起來,,就像現(xiàn)在坐過山車一樣,,會有微微的眩暈感,但玩幾次后膽子就練出來了,。其實蕩這種大秋千特別刺激,,當時,蕩秋千還需要排隊呢,,多幸福的事呀,。當然,樓長會主持公道,,一視同仁地讓大家文明有序輪流著玩,。每年都是中秋晚上來蕩秋千的人最多,并會持續(xù)幾天,,但一般也就玩?zhèn)€五六天,,擔心繩子崩斷,樓長便會把秋千收起來,。
樓內(nèi)蕩秋千熱鬧非凡,,樓外我們那個舊寨村自然也不甘示弱,八月半那天一大早,,幾個有文化的長輩就在趕制孔明燈,。他們在祠堂的大廳里,,有的劈竹片,有的繞鐵絲,,造火碗,,有的用刀子割考試子紙。這是一種比宣紙還韌的紙張,,用它糊孔明燈才顯得結(jié)實,。大家各顯身手,通力合作,,氣氛很融洽,,有說有笑的,大半天功夫一盞大孔明燈便做好了,。這孔明燈就像口子朝下的圓柱形大木桶,,有一個人高,口沿三尺多寬,,張開來感覺就像一個大氣球一樣,。
到中秋圓月掛在東邊山頂上時,那比釀酒桶還大的孔明燈,,早已擺在曬谷埕上,。好事成雙,我們村通常制作兩盞孔明燈,。這時大埕上的人早巳擠得水泄不通,,生產(chǎn)隊長使勁地吹著哨子,一邊維護秩序一邊指揮放燈,。隊長會挑出六人當扶手,,準備“扶搖直上”。一切準備就緒后,,生產(chǎn)隊長一聲令下:“點火”,。此時的“火炬手”迅速點燃燈內(nèi)的火碗,瞬間燃起一團火焰,,火焰冒起一團黑煙,,燈內(nèi)的空氣一下變輕、變薄,,很快就沸騰起來,。過不了幾分鐘,孔明燈直直豎起躍躍欲試了,。這時只要生產(chǎn)隊長一聲令下:放!孔明燈便緩緩升上天空,。越來越高,越過樓頂,越過村莊,,越過山頂,,最終變成一個亮點,,消失在夜空中,。
不知過了多久,曬谷埕上的人才戀戀不舍退去,。這時,,樓內(nèi)樓外的小伙伴們會一同結(jié)伴去看又大又圓的月亮。手里拿著香片粿和“蓬皮餅”,,別有一番風味,。大人們在月光下談天說地,孩子們盡情玩耍,,大人和小孩都會玩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回家睡覺。仿佛和中秋的圓月捉了一個晚上的迷藏,。
如今,,每逢八月半,憶起那有趣的“蕩秋千”“賞明燈”時,,美好的思緒一下飛得很遠,。這些童年的景致一直沉浸在我的心中,蕩了又蕩,,飄了又飄,,那是我一生無法抹去的最純真的八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