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讀《蘇東坡傳》有感
廈門總算入冬了,,一覺醒來,,寒潮降臨,,被窩更顯得溫暖而不舍得離開,,習(xí)慣早起的我今天有點“無賴”。是的,,周末賴在如此舒適的床上慵懶著也算犒賞自己,。睡眼惺忪掃至落地窗上的布簾,忽然驚喜發(fā)現(xiàn)此時的窗簾竟如此清麗,。冬日清晨朦朧的亮光透過窗簾,,如陶瓷般溫潤的色彩點綴的朵朵花瓣瞬時鮮活起來,居然讓我亮著眼癡看了好一會兒,。上個月更換窗簾時并沒有想到透光后有如此夢幻效果,,好意外的收獲,心情瞬間更美麗了,。舍不得拉開窗簾了,,那就開臺燈吧,翻開昨晚還有幾頁未看完的書---《蘇東坡傳》,。
這是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在他的多產(chǎn)作品中,這本書是不算搶眼的,。但因林老先生是老鄉(xiāng),,本人又是蘇東坡的粉絲,才能在這么短時間里連看了兩遍,。有感于本書的作者與主角,,床邊的紙筆已經(jīng)準(zhǔn)備了好幾天了,雖然現(xiàn)在電腦方便,,而我的五筆打字速度也自封為“專業(yè)級”水平,,但我還是喜歡先用筆和紙起稿。很享受筆尖在紙張上游走的感覺,,一如我至今看書堅持看紙質(zhì)書,,基本沒碰電子書一樣?;蛟S是一種偏好,,也算是一種情懷吧,當(dāng)然每個人只要堅持自己的感覺與習(xí)慣就好,。
特別喜歡蘇東坡《臨江仙》這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許是從小在花溪邊長大的,,也經(jīng)常在一葉扁舟上和小伙伴們恣意地玩耍,,每每眼睛一閉就很容易懷想起來。當(dāng)然,那是個無憂無慮年齡,,若那時讀到這些詞定是未能理解其意的,。他的全文我隨口就能誦出: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仗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從認(rèn)識蘇東坡的詩詞開始,,便對他有一種偏愛,,但年少的我,只知道他的詩詞而不知他生平,,僅從他的詞語及歷史簡介中加以喜愛,,這種喜愛其實比較蒼白。這么多年過去才捧起他的傳記,,之前號稱鐵粉級的我應(yīng)該覺得慚愧的,,讀完他的傳記,回頭續(xù)品他的詩詞,,感悟后再重新給自己定論是否有鐵粉資格吧,。
感謝林語堂先生寫的傳記,林語堂,,一個從平和老家走出來的大師,,作為老鄉(xiāng),定是一種驕傲了,。讀著欽慕的人寫的同樣欽慕人的傳記,,能不喜歡嗎?林語堂在他這部《蘇東坡傳》中說:“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蘇東坡的所有的苦難我們可以解讀為其人生的一次次升華,,也因此有了如《水調(diào)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曠世絕文,而我卻固執(zhí)的迷上他的“江海寄余生”,。歷史上評價蘇東坡在詩詞,、書畫、政治,、美食,、禪佛均有很高造詣,是中國藝術(shù)史上罕見的全才,。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他的詞作影響更為深廣。但或許是自己的偏愛,,我同樣喜歡從藝術(shù)書畫方面來解讀他,,如今,窩在暖暖的被窩里,,借著傳記,,雖才疏學(xué)淺,也自然很有情緒的拿起筆,。
都說一個大師的產(chǎn)生必經(jīng)磨難的洗禮方能達到一個高度,,蘇東坡也不例外。這樣一位從高處跌落低谷的人,,幾經(jīng)磨難,,也就是這樣的顛沛流離,為后世留下無數(shù)千古之作,。尤喜歡他被貶期間醉后寫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外,亦沉浸于他在黃州清苦期間品的“人間有味是清歡”,,在流放惠州時依然道出“又得浮生半日閑”,,在不斷被放逐,輾轉(zhuǎn)流離中拋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份超然的心境,感悟中的透徹和淡泊,,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除了他,我最喜歡的詞人之一是李煜,,這位和蘇東坡一樣經(jīng)歷各種磨難的南唐李后主,,都有著從高位跌落凡塵的際遇。一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在中國繪畫上開創(chuàng)出新門派,,那就是文人畫,而使中國藝術(shù)增加了獨特的優(yōu)點;一個是被稱為“詞中之帝”,,歷史評論家說他如果不當(dāng)皇帝,,他也是文學(xué)史上的大家。竊以為,,正是他這個李后主的身份與遭遇的一生所感悟出來的詩詞,,才受得住”詞中之帝“的尊稱。
前面說了大師的產(chǎn)生必經(jīng)磨難的洗禮方能達到一個高度,誠然,,在藝術(shù)領(lǐng)域除了小部分藝術(shù)家屬于有運氣有福氣外,,歷史上可能約占全世界80%的藝術(shù)家,甚至是有相當(dāng)高度成就的藝術(shù)家是生活在困頓當(dāng)中,。但是他們無論是在音樂,、戲劇、文學(xué),、繪畫領(lǐng)域都有不朽業(yè)果,,這是對藝術(shù)本身有一種天生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帶有一種對生活的困惑,,如同蘇東坡困惑般,。恩師李小可老師經(jīng)常提及的所謂千難一易,好難得,,好不容易,說到底就是沒有千難就沒有后面的一易,,所有的好都是難得的,,所有的好都是不容易的。那些有成就的藝術(shù)家所付出的代價其實是我們所想象不到的,。蘇東坡先生把對生活的困惑升華為藝術(shù)的高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工于畫,,尤擅墨竹。”“正如我們所見的他那傳世的墨竹上那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然閃耀照人,,就猶如他那蘸筆揮毫是在頃刻之間,這是天地間的一大奇跡”,。
上個月從還是溫暖如春的廈門突然闖進了西北的大漠,,寒涼的季節(jié)無垠的枯草,連橋下流經(jīng)的黃河也早已結(jié)冰成凍,,遠處一排排煙囪冒出的煙緩緩齊升飄至遠方,,有種說不出的蒼涼之美。習(xí)慣于一年四季滿目皆綠的南方人,,那種荒蕪之感讓我盡管躲在有暖氣急馳的車內(nèi)依然有近乎哭泣之喜,。以至于我下車到達酒店后憑著剛才的記憶畫了一張草圖來“發(fā)泄”心情。對于畫畫只能稱為愛好的我尚有這些激情。我想蘇東坡大師級寫詩畫畫時,,那種對生活敏感而細(xì)膩的情緒,,定是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源源不斷的泉根。蘇東坡愛竹,,喜歡畫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同樣特欣賞他的竹,,但我閑暇時喜歡畫的是荷花,,尤其喜歡荷葉上掉落的花瓣,每次畫時總對那幾瓣飄散的葉子特別用心,,總想把她那涼薄的隨意之美留駐在畫面上,。雖技法水平依然不成熟,然每每歡喜于心,。前段時間接觸山水畫以來,,對它也是愛之有加,上次在一篇文章里就寫到對大自然寫生之感,。其實“大自然本身永遠是一個療養(yǎng)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別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類的自大狂癥,。”“人類應(yīng)被安置于適當(dāng)?shù)某叽缰?,并須永遠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這就是中國山水畫中人物總被畫得極渺小的理由”,。那也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敬畏之心,,懷有敬畏之心,就有廣闊胸懷,,就能從感動之余去感悟人生,,蘇東坡亦然。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江湖兩相忘,此境共營生,。建議您有空也讀讀這本書,,共同追憶這二位大師,,便是彼此歡喜之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