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湯白丸 元宵夜
白丸,,就是湯圓,。流行于宋代民間,最早叫“浮元子”,,生意人還美稱它為“元寶”,。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百姓人家紛紛備好純白的糯米粉或面,,里面裹上桂花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餡,,用手搓圓,,就成了一粒粒的白色丸子,,大小如山核桃,灑水滾成,,即成湯圓,。到南宋時,也有“乳糖圓子”的稱謂,,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應(yīng)節(jié)食品,所以人們也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里面有的包了咸的豬油肉餡,,也有的包了用芥、蒜,、韭,、姜等組成的五辛素餡,表示勤勞,、長久,、向上。餡料內(nèi)容甜咸葷素,,應(yīng)有盡有,,風味多樣。
在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中,,元宵節(jié)最具特殊的情調(diào),,它的“狂歡”色彩最濃,舊時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從大年初一開始,,人們忙于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游逛,,而元宵節(jié)則因春節(jié)剛過,人們慶賀新年的熱鬧情緒未衰卻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所以街頭巷尾就都顯出一種紅火與熱鬧,。“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元宵節(jié)成了年味最濃的時刻,。
這一晚,萬家燈火,。家家戶戶都勤快地燒開了各自的鐵鍋,,清清的湯里,白丸跳上跳下地歡舞,熱氣騰騰的鍋,,敞開它的大嘴兒,,汩汩地唱著一首厚實的歌,木勺在悠悠地踱步,,丈量那份滿足,。一年到頭,一家子的甜酸苦辣,,在那天都麻麻利利地抖落鐵鍋,,在十五的熱氣下團團圓圓煮成了一窩,一粒粒白丸,,你拉著我,,我扯著你,黏黏稠稠,,甜甜蜜蜜,,只等著長長的木勺,挑中它,,瞅上它,,盛做一碗,捆作一團,,送往今夜一家家的歡聲笑語里,。
年年的元宵,就是這樣,,在老百姓傳統(tǒng)敦實的團圓意味中,,又躍動著一種人們隱隱期盼的詩情和浪漫。特別是在古代,,元宵是唯一的“金吾不禁夜”的良宵隹節(jié),。“元宵之夜,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許多女子一改平日羞澀,,名為觀燈實則專瞅情郎,,見有中意的就投巾擲果,相與說話幽會,。人們的戀情心理在這一特殊的晚上得到了空前的誘發(fā),,詩證:“玉樓人,暗中擲果,。珍簾下,笑著春衫裊娜。”這就告訴我們,,元宵之夜,,常有男女戀愛的情事發(fā)生。傳統(tǒng)戲曲里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節(jié)賞花燈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人們往往把元宵節(jié)與愛情連在一起,,元宵節(jié)因此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jié)”。
有時元宵節(jié)又恰與西方情人節(jié)相遇,,于是,,那一粒粒白丸里,桂花,、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棗泥等等就又和著新的情愫被濃濃密密地包裹了進去。家家戶戶的窗子里,,或朦朧或清晰地映出一部部正在上演的輕喜劇,。一粒粒白丸裹了素皮,藏了餡兒,,有赤,、有黃、有綠,、有藍紫,,多彩多姿。清清的湯里,,翻騰跳躍,,懂了生命的蓬勃。歷經(jīng)黑白擁吻,,穿越冰火重天,,終究熬成了醇郁的味,悠長的香,。
任是素白也動人,,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為人喜愛的小點。而元宵之夜的故事卻不總是那么甜,,有時也會帶點苦和澀,。尤其是在古代,“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平素被深鎖閨中的可憐的女子僅憑唯一的“金吾不禁夜”的元宵佳節(jié)來尋覓自己的幸福,,在一盞朦朧的圓月和一街絢爛的明燈里,守著一份甜蜜的希冀與激動在癡癡地等待,,她們所得到的遭際也就更多帶有“東風惡,,歡情薄”的色彩。在這方面,,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歐陽修的那首《生查子》里所描述的情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這闋元宵詞所寫的正是一位癡心女子在元宵之夜對自己所戀男子的摯誠懷念與甜苦交織的回憶,。
多少年過去,,燈節(jié)之夜,依舊喜樂喧天,。“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今天,,元宵夜的圓月,燦爛的燈街,,和那一粒粒清湯里的素丸,,仍在浮浮沉沉地向我們講述著年華里關(guān)于節(jié)日那歷久彌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