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一座農家書齋的述說
灰色的瓦片,,潔白的粉墻,屋脊畫出了幾道優(yōu)美的弧線,,兩端似燕尾高高翹起,,放眼望去,仿若展翅飛翔的雛燕,。這是一座單層三開間的土木結構建筑,,前后兩進,中有天井和走廊,,古樸又不乏精巧,。這座房子的前身是一座農家祠堂,也是一所私塾,,又名下書齋,。書齋門口兩側種著兩棵粗壯的鐵樹,濃綠的葉子似刀似劍,,堅韌挺拔,頗有風吹雨打皆不怕的氣勢,。左前方的空地上立著一座雕像十分引人注目,,雕像是一位風華正茂的男子,身著筆挺的中山裝,,懷抱書籍,,目光如炬,氣宇軒昂,。雕像的原型人物叫朱積壘,,在平和這片熱土上,這個名字震耳發(fā)聵,,雕像底座寫著他的生平簡介,。他的生命短暫得令人心痛,他的壯舉卻令人肅然起敬,。下書齋的后面種有6,、7棵木棉樹,這高大挺拔的英雄樹,,像英勇的戰(zhàn)士護衛(wèi)著書齋,。書齋靜靜矗立在樹下,猶如一位慈祥的老人,,一直沉浸在那風起云涌的往事里,,你聽,,他正在輕輕地述說……
1926年的秋天,金風拂過平和長樂這片熱土,。朱積壘這個熱血澎湃的共產主義青年戰(zhàn)士,,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歸來,以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隨北伐軍東路軍回平和縣開展工作,。他和福建黨組織重要創(chuàng)建者羅明經過實地考察和深思熟慮,發(fā)現(xiàn)下坪村的這座農家書齋是個有利于革命活動的場所,。閩南地區(qū)的農民,,長期深受軍閥、地主,、豪紳的剝削壓迫,,過著苦難深重的日子,他們曾經進行過無數(shù)次的反抗,,無數(shù)次的斗爭,,由于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而失敗。朱積壘利用陳彩芹在私塾教書的關系,,在下書齋開辦夜校,,傳播馬列主義思想,做暴動前的發(fā)動工作,。多少個夜晚,,這個熱血青年在書齋里慷慨陳詞,傳播共產主義,,發(fā)動貧苦農民,,進行社會調查,做階級分析,,評成分,、造名冊。長夜漫漫,,搖曳的煤油燈火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這座古樸的農家書齋見證了一支紅色隊伍的發(fā)展壯大。在這里,,貧苦農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愛國志士的革命熱情被徹底點燃……
1927年的9月,一面紅旗高高飄揚在這座農家書齋的上空,。中共平和縣委和縣農協(xié)會在這里誕生了,,并以此作為中共平和縣委領導機構的辦公場所。中共平和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會上選舉朱積壘,、朱思,、楊文元、曾浴沂,、朱贊襄,、陳彩芹、羅育才和葉錦章為委員,,組成中共平和縣委,,朱積壘任書記和農協(xié)會會長。從此窮苦的平和百姓有了奔向光明坦途的領路人,。
1928年3月,,平和大地春風和煦,春花爛漫,,一個驚天動地的春天故事在這片紅土地上上演了,。7日下午,朱積壘領導的平和暴動指揮部在書齋前集結農軍千余人,,舉行武裝誓師大會,,開啟了福建革命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3月8日,,朱積壘指揮1000余人的暴動隊伍,,分路向縣城九峰挺進。他舉起左輪手槍,,打響了震撼全國的八閩革命第一槍,。暴動隊伍在朱積壘的帶領下勢如破竹,攻占縣城,,砸開監(jiān)獄,救出被捕代表,、農友和南昌起義軍傷病員,,焚燒縣署和牢房,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產,,分給廣大貧苦農民,。這次平和革命暴動是土地革命在福建開始的信號,是國民黨在福建宣布死刑的先聲,。這座書齋刻錄下這一聲聲響如洪鐘的呼號,,銘記下這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背影,見證了這劃時代的革命飛躍,。
革命暴動后,,這座書齋歷經戰(zhàn)火洗禮,但蘇區(qū)人民緬懷革命先烈,,向往革命事業(yè),,竭力保護著它的歷史原貌,。1961年5月,一面亮閃閃的牌子掛在了這座書齋的大門上,,書齋成了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門頂牌匾上羅明題寫的“平和暴動紀念館”幾個大字,筆走龍蛇,,遒勁有力,。
走入館內,歷史滄桑的氣息迎面撲來,。紀念館是由《中國共產黨平和地方組織的建立與農協(xié)會的興起》《平和暴動是福建農民武裝奪取政權的第一幕》《高舉革命紅旗前仆后繼堅持斗爭直至全國解放》三大部分內容組成,。里面陳列著扁擔、鋤頭,、斧頭,、砍刀、鳥銃,、梭鏢等農具和打獵工具,,還有紅軍帽徽、軍裝,、海螺等軍用品,,這些大大小小的革命文物共計六十多件,還有圖片,、照片數(shù)百幅,。看著這些銹跡斑斑,,發(fā)黃破舊的物件,,不禁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耳畔響起了聲聲螺號,,隆隆槍炮聲。眼前閃現(xiàn)出了一個個浴血奮戰(zhàn),、前赴后繼的不屈身影,。
昔日刀光劍影,歷史如泣如訴,,今日時光崢嶸,,日子如詩如歌。從此,,凄風苦雨一去不返,,發(fā)展中的紅土地山歡水笑,從此,,槍林彈雨銷聲匿跡,,前行中的紅土地國富民強,。這里的一草一木鐫刻了志士的英姿,這里的一山一水銘記著英雄的恩情,。
如今,,當人們走進這片紅土地,走進這座歷經血雨腥風的書齋,,走進這座銘刻歷史的紀念館時,,那一聲震撼全國的槍響,仍舊時時在靈魂深處嘹亮,,那一群浴血奮戰(zhàn)的身影,,仍舊時時在記憶之中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