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彩花溪
花溪之濱鐫刻著林語堂的足印,花溪之水載不動林語堂的文學夢,。
在環(huán)山繞水的坂仔鎮(zhèn)寶南村靠近花溪之地,,1895年10月10日,,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就出生在這里。一個平凡的僻靜之處,,出了名人而名揚,。文化名人之氣的蘊染,使得故居周圍的山山水水凝固了文化因子,,悠遠青山,,碧樹挺拔,花溪清悠,,渡船輕漾,,云彩飄悠,是個富有磁力的地方,,更有一股久違的鄉(xiāng)居情愫與翰墨閑情暗香浮動著,。
當我漫步林語堂故居的林蔭下,空氣中吹拂著一股夾雜花香,、鄉(xiāng)土味,、墨香的氣息,在簡樸之中有奇觀,,秀水傍依,,青山似屏,花木蔥翠,。雖然最初印象覺得名人故居概莫如此,,不過百來平方米的房子,,想象不出與奢華二字有何沾邊,空間何其小,,心眼何其大,,原是文化的功德。之前,,我覺得文學大師的故居,,水土一定特別,基因也超常,,比如福州三坊七巷名流云聚,,才子佳人富商士子輩,的確有某種“地氣”使然,。而今走在卵石路上,,穿越時空的屏障,對話大師的“影子”,。最先入眼入心的是高高的鳳凰樹下的石桌子,,竹椅子,脫離鉛華,,古樸,、恒遠、意味綿長,。坐在其中看書該是何等愜意,,好友三五個,一起聊天品茶覺得賽神仙,。剔除浮躁之心,,慢悠悠踩上這里的每一方寸土地,心,,有了片刻的逃離,,終于走進故居深處。
這里似“大觀園”,,有探究不完的“秘密”,。故居坐西朝東,由前廳,、廚房,、主房和小閣樓等四間相連,平面呈“同”字形,。房間里有個小小的閣樓,,一架簡單而又古拙的木梯架放在那里,年少的林語堂就是憑借這樣的木梯上下閣樓的,。攀爬木梯子,,這種梯子不小心容易踩空,,似走人生路,步步高升但須踩穩(wěn)每一步,。故居內(nèi)有林語堂當年使用的餐桌,、竹扒、米桶,、蓑衣,、斗笠等,留住了曾經(jīng)的生活煙火味,,正是“風物長宜放眼量”,,一樣的大米養(yǎng)出百樣的人。室雅何須大,,同樣的物件,在百年以前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態(tài),,使人的思維縱橫恣肆萌生聰慧與遙想,。故居的水井壁沿用卵石壘砌而成,井口用鐵絲罩住,,清波蕩漾的情景消失殆盡,。在水井旁邊靠近廚房的墻上,有一個小小的水槽穿墻而過,,就在水缸的上方,,把水打上來,倒在水槽,,水直接流進水缸了,。可愛的引水槽,,便捷又奇特,,和當今的自來水管異曲同工,小小的生活細節(jié)透出聰慧,、創(chuàng)造,、超越與夢想。和一般農(nóng)家屋舍不同的是這里的氣息,,即使煙火味也帶著墨香,。精致而古樸,傳經(jīng)誦教之處,,本來已有某種地氣與靈氣,,這樣的環(huán)境成為大師的出生地恰有某種默契與淵源。
故居旁邊,,如今是兩層的林語堂文學館,,展廳內(nèi)展示了文化大師林語堂非凡的足跡,,國學大師季羨林題寫的館名俊秀飄逸。在文學館里藏有林語堂從童年到老年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數(shù)十幅,,尤其是林語堂的父母,、姐姐,還有他本人,,一個個特有氣質(zhì)與風韻,,這是怎樣令人矚目的大家庭啊!也許距離產(chǎn)生美,也許某種先入為主的氣場震懾了我,,最為驚訝的是環(huán)形架子里陳列著林語堂一生出版的書籍六十本,,著作等身大概如此,人的生命的意義何其不同,,文章千古事,,苦樂心中知。這些書,,無形當中拓寬了大師生命的廣度,,成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橋梁。這些書,,疊加了思想的厚度,,傳播知識與獨特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智慧和理論,。更重要的是,,書中的智慧,延長了大師生命的長度,,從出生到如今,,一直長命不衰。后人從閱讀他的著作,,也能體驗生命的熾熱情感,,對生活真諦的理解,至今閃耀的是人性的光芒,。他,,就是他本身,不是某種附庸品,,超越時代,,正是其獨特之處,才有了“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箴言,。雖然隔著玻璃,觸摸不到書的扉頁,,但是,,曾經(jīng)閱讀的林語堂文集是一座心的橋梁,,引渡我對文學的純真情感。一伙又一伙的人來了,,很快又走了,,像一陣風似的飄過,或者扔下一句“鉛球”一樣的話:“沒什么!”我一直注目柜中的書籍,,其間,,書的裝幀有的未必高檔而精致,但是,,一定令人百讀不厭,,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的電視劇《京華煙云》深深吸引了我。我有點眩暈了,,人生苦短,,能做的事能留下的卻大不一樣,這也是大師故居值得重新煥發(fā)生命容光的必需,。通過文學館的窗戶,,遠眺正在“栽培”之中的“林語花溪”文化園,似一棵現(xiàn)代的文化樹矗立花溪之濱,。
從這里出發(fā),乘著一只小渡船,,在不息的生命之河奔騰洶涌,,一路向前,從東方到西方,,一生足跡走過廈門,、上海、北京,、美國,、法國、德國,,學成后又曾經(jīng)回到祖國,,進出頂級名校。所幸的是已過古稀之年的林語堂已經(jīng)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最后十年定居臺灣臺北市陽明山風景區(qū)的一所老房子內(nèi)。在他的心靈深處,,也許留下一絲失望,,但在中國的文人受煎熬與迫害的年代,種種不該有的“假如”終究侵擾不著他,,盲目與混沌的靈魂襲擊不了他,,避開了,,也是一種選擇與智慧。也許,,他心中尚存一絲遺憾,,少小離家,老大卻回不去,,有些“坎兒”繞也繞不過,。在他的文字里,寫到坂仔的文字達上萬字之多:“我是漳州府平和縣人”,,“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得力于閩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在臺灣,他是否總是深情地把目光投向故鄉(xiāng)的方向,,隔海遙望曾經(jīng)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呢?在最后的日子里,,也許,他帶著遺憾離開眷念的人間;也許,,他已經(jīng)像空中的星星在眨著眼睛凝視故鄉(xiāng),。
星移斗轉,難料的世界,,在短短的幾十年間重新構建一個新世界,,也在延續(xù)與復蘇過去的文化精髓。大師的出生地——平和坂仔,,花溪之濱,,有了林語堂故居在,空中彩云飄飄,,緩緩轉動的木頭水車,,在花溪水的浸潤下,承載了文化之重,、歷史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