艄公渡船武
我們花山溪的船民有三種職業(yè),,一種是打魚謀生,一種是運輸為業(yè),,還有一種是當艄公,,擺渡載客。我的爺爺就是一個艄公,,外號渡船武,。
解放前,平和縣境內(nèi)由于交通設(shè)施落后,,所有河流基本沒有橋梁,,來往兩岸的人靠渡船過河。
明,、清至民國時期,,平和縣主要渡口有12處,花山溪從下游往上依次是寶峰渡,、溪滸渡(現(xiàn)在的南山大橋處),、銅鼓渡、雙溪渡和坂仔渡,。另外7處便是分布在西半縣的坪回渡,、西門溪渡、長富渡,、赤石巖渡,、蘆溪渡、西林渡和黃田渡,。其中寶峰渡是官渡(由政府出錢雇船工擺渡),,其它都是私家渡口,如果算上普通鄉(xiāng)村小渡口,,那全縣的渡口恐怕要有好幾百處,。
我爺爺是在山格夯里村渡口當艄公。這是個鄉(xiāng)村小渡口,,來往船客都是附近村民,,早上坐船到對岸種地,傍晚收工坐船回家,。船客少,,熟人多,船費看著給,,爺爺每天的收入很少,,日子過得清貧。
那年代,,小渡口的渡船體型較小,,因滿載或遇洪水沖擊而造成船翻人亡的事故時有發(fā)生。1949年解放后,,平和縣境內(nèi)許多河流架上了橋梁,,原先那些渡口幾乎“野渡無人舟自橫”了,。到1986年時,全縣渡口僅剩下6處,,主要是方便群眾過河從事勞動生產(chǎn),,而不是交通要道。6個渡口是安厚東川西美渡和頂實渡,,坂仔仁山渡,,城關(guān)湖田福林渡,山格宮仔前渡和長樂良壩渡,。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政府對這6處渡口管理進行了改革,限定載客人數(shù),,船工必須持有《渡船駕駛證》,。具體要求:
一、乘客要服從指揮,,自覺遵守渡口秩序,,嚴格按船體定額承運,嚴禁超載;
二,、過渡時,,要先下后上,船未停穩(wěn)不得上下乘客,,上船不能爭先恐后,,要保持船身平穩(wěn);
三、不準攜帶易燃,、易爆,、劇毒、腐蝕性物品上船,,確需攜帶者應(yīng)持有證明,,經(jīng)申請批準后單獨過渡;大牲畜也應(yīng)單獨過渡,不得與乘客混裝;
四,、如超員超載,船工有權(quán)拒絕開船,,凡因超載而發(fā)生翻沉船事故,,要依法追究有關(guān)人員責任。
2018年,,也就是我母親去世前一年的春節(jié),,我特地載著母親去我爺爺曾經(jīng)擺渡的地方走了一趟。從我家開車過去,,并不遠,,沿正興大道過馴水橋,,再順著馴水河北岸河堤向東走,只十幾分鐘就到了,。當年我爺爺擺渡的渡口現(xiàn)在建有一座石橋,,約百米長,橋面并不寬,,單行車道,。我把車開過石橋,??吭趯Π稑蝾^的榕樹下,。下車后,我扶著母親的手臂,,站在橋上,,靠著欄桿,凝望橋下潺潺的流水,,伴隨著母親略顯興奮與激動的敘說,,我眼前漸漸浮現(xiàn)出爺爺當年載客擺渡的畫面。不知道現(xiàn)在的夯里人是否還有人記得七十多年前在這里擺渡的那個樸實,、善良,、勤勞的渡船武。
母親告訴我,,她和我父親就是在夯里相識,、相戀的。外婆家的船是隆慶船,,長年停泊在隆慶村,,母親是在隆慶村長大的。這隆慶村距離夯里村就百來米遠,,所以我父親和我母親是小時候的玩伴,。
也許因為爺爺駕船技術(shù)高超,解放后,,爺爺被縣木材公司調(diào)去當放排工,。
所謂放排,就是竹,、木排筏運輸,。運輸方法有兩種,一種叫散放運輸,,一種叫排筏運輸,。散放又分兩種,一種是短距離放運,竹,、木從山上砍伐后,,放入溪澗中漂流而下,至下游目的地撈取上岸;另一種是大杉木,、松木,,從山上砍伐后下水,由技術(shù)高超的放排工站在一根或兩根杉木上操縱,,避讓礁石瀨灘,,順水放至較遠的目的地。當年,,從長樂運至廣東潮州,、汕頭的杉木、松木就采用此種方法,。第二種是排筏運輸,,就是把眾多的竹子、木材捆扎成排,,在木排上裝上簡易船舵,,然后靠船工駕駛,順著河流航道,,進行長途運輸,。這種運輸方法適用于河面較寬,落差較小的河道,,從小溪運輸?shù)秸闹莼静捎眠@種方法,。
民國時期,小溪有個外號“虎師”的商人,,把收購來的竹子綁扎成排筏,,成排放至漳州出售。“虎師”是當時比較出名的一個放排工,。
1954年,,平和木材公司為了把成批木材運往漳州,從木帆船運輸社船工中抽調(diào)32人當放排工,,我爺爺便是其中一員,,而且是年紀最大、技術(shù)最好的一員,。他們的任務(wù)是從平和小溪將木排放至漳州蜈蚣山貯木場,。
放排是一種極其艱苦的工種。排上沒有船篷遮風避雨,,船工全是露天作業(yè),,須光著腳丫立在排面,,河水從排縫間滲出,,沒過腳板,。冬天,寒風剌骨,,身如刀割,,泡在水中的兩腳,凍如冰棍;夏天酷日曝曬,,熱如火燎,,幾乎把身子烤焦了。最慘的是遇到暴雨,,洪水猛漲,,木排常被沖散,船工要跳入激流中,,搶救木材,,時間長了,耗盡體力,,生命危在旦夕,。
那時候,爺爺放排日工資是3.40元,,每月能得100來元,,這個收入大大改善了家庭生活,雖然收入不菲,,幾年下來,,爺爺也因此落下腿關(guān)節(jié)病,晚年基本邁不動腳,,走路要靠拐杖支撐,。
據(jù)載,當時從平和運往漳州的水運木材年運量3至4千立方米,。幾年后,,因為木材量減少,放排工從32人減至12人,。1964年以后,,平和縣城鄉(xiāng)公路開始通車,水上木材運輸改為陸路汽車運送,,河流放排運送木材的形式從此消失了,。而當時從木帆船運輸社抽調(diào)的12名放排工就被轉(zhuǎn)為木材公司職工,可惜沒有我爺爺——渡船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