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吃茶”
“示病維摩原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廬仝七碗茶,。”宋代文豪蘇東坡游覽杭州寺廟時,在喝下七碗濃茶后寫這樣的詩句,。茶,,南方嘉木,其葉真香,,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對茶的著述并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部著作是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和清代陳廷燦的《續(xù)茶經(jīng)》,?!恫杞?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記載了茶樹的性狀,、茶葉的品質,、茶葉的種類與采制方法、烹茶的技術和飲茶的用具等,,此書開創(chuàng)了我國茶書的先河,。
我喝茶的記憶,可追溯到早期的漳州馬道底,。馬道底閩南話也稱“馬肚底”,,即現(xiàn)在的勝利公園一帶,是漳州的舊體育場,。90年代,正值青春年少,,生活的樂趣之一就是約三兩位好友到“馬肚底”泡上一壺茶,,閑談風月,笑看風云。后來,,“馬肚底”改造成公園,,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而那段在“馬肚底”喝茶的歲月,,卻刻在行走的時光里,。偶爾想起,心里依然還會泛起陣陣暖意,。見證無數(shù)茶客往來的還有華僑新村的西姑池和別墅院落,。一排茶桌繞池塘有序排列,一盞酒精燈,、一壺烏龍茶,、一把大陽傘,三五個好友在茶香縈繞中偷得浮生半日閑,。“如果可以,,讓我們一起留在漳州。懷舊的時候,,約上三兩好友,,到僑村西姑池旁,泡上一壺清茶,,靜靜地聊著過去的你我與他,。”這是一首曾廣泛流傳于漳州各大論壇、貼吧的詩文,。傳統(tǒng)與時尚并存,,存留著漳州人最美的回憶。
閩南人歷來就有下南洋的傳統(tǒng),,在下南洋闖蕩的歲月,,旅人們背井離鄉(xiāng)的行囊里除了必備的日常用品外,少不了的就是家鄉(xiāng)產(chǎn)的茶葉,。家鄉(xiāng)的茶,,除了口味上的依賴,也是在謀生途中對家的一份熾烈的念想,。歲月更迭,,如今茶香彌漫在大街小巷,有些人甚至一天不喝茶就會心神不寧,,這真是 “寧可三日無油鹽,,不可一日無茶飯”。節(jié)假日人們走親訪友,,也常以茶葉作為饋贈的禮品,。茶已成為閩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閩南人素來愛飲茶,。閩南語里,,茶葉被叫做“茶米”。茶米茶米,,說起來順暢親切,,與日常的柴米油鹽一樣離不開。只要家中來了客人,,家家戶戶都會以茶待客,。只要有客人在家落座,主人一定將珍藏的好茶拿出來分享,。而如何泡好茶也是一門藝術,,主人先用煮沸的開水燙好茶壺、茶海,、茶杯,,閩南人泡茶往往第一遍茶湯是不喝的,一倒了之,。因為閩南人認為“頭遍腳漬,,二遍茶汁”,所以第一遍沖出來的茶不喝,。倒完第二遍茶后,,客人便拈起茶杯,淺酌了口,,而后有一股溫潤的芬芳茶味在口中圍繞,。在茶香繚繞中,主人與客人聞著茶香,,品著茶味,,談著茶語。因著茶,,哪怕談著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也別有一番趣味,這是一種閑散的喝茶態(tài)度,。另一種會議茶,,一人一個紙杯,抓一把或多或少的茶葉,,然后受到服務生的無數(shù)次沖泡,,臺上講的人高談闊論,底下聽的人心不在焉,。只苦了那道浸泡的茶葉,,茶味由香喝到苦,,再由苦轉澀,,直至曲終人散,,人走茶涼。這些飲茶的方式,,或來自傳統(tǒng)的傳承,,或有著市井的氣息,總之,,都具有濃厚的閩南味兒,。
有些老年人喜歡喝濃香型的烏龍茶。濃香型的烏龍茶在香醇中有種略苦回甘之味,。老一代人,,他們喝茶喝久了,口味較濃,,淡茶不過癮,,只有重度發(fā)酵的濃茶才能喝出他們想要的味道。這樣的一種喝茶習慣,,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不一樣的人生境界。人生的歷程,,正如手中那一杯濃濃的茶,,茶在杯里,茶香在杯外,。經(jīng)過風霜雨露,,采摘后再經(jīng)歷一道道繁瑣的工序后惟留香氣四溢,茶的苦后回甘,,唇齒生香的韻味,,只有經(jīng)歷過風雨的人才能品得出。
采摘茶葉的時節(jié),,我們可以去尋一樹茶香,。在茶園里看采茶女的彩色頭巾在茶園中隨風飄揚,宛若風中的錦帶,,纖纖十指靈活地采摘著茶葉,。一片片嫩芽經(jīng)過采茶女的手指輕輕滑落,似有暗香盈袖,??粗榫半m美,可是身入其中,,才知艱辛,。采摘之后再將鮮葉均勻地攤開,,自然晾干。涼青之后,,葉子會進一步萎凋,、繃緊。再經(jīng)過一系列繁瑣的制作工序,,茶葉才成為成品,。好的茶葉,是溫,、順,、滑、醇的底色,,并具越陳越香的特性,。一棵棵茶樹,是歲月的沉淀,,還是一部部奮斗史的見證者,。 茶,品的是味道,,喝的是歲月,,就讓我們在世俗的喧囂浮躁中,保留一份淡泊與寧靜,,找個云淡風輕的好時光,,一起“來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