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喜雨
有一年春天,雨總是下個不停,。母親說,,未到驚蟄就打雷,,要下四十九天雨呢。這霪雨霏霏,總讓出行的人覺得很不方便,,一些柚農(nóng)更因為柚子難于開花傳粉而愁眉不展,。這雨,真是讓人愁苦不堪啊,。
記得現(xiàn)代作家周作人早期曾因為雨而愁苦,,他因此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苦雨齋”。梁實秋先生就曾這樣描寫他眼中的“苦雨齋”和它的主人:“八道灣在西城,,是名副其實的一條彎曲的小巷,。進門去,一個冷冷落落的院子,,多半個院子積存著雨水,,我想這就是‘苦雨齋’命名的由來了。”于是周氏便在那一方寧靜里話秋雨,,品苦茶,,寫烏篷船。他為何有這樣的調(diào)子呢?這與其說是他以“苦”提醒世人,,更毋寧說是他以“苦”自況吧,。
其實,古人于苦雨之時卻往往能顯得超脫,。明朝謝榛的詩《苦雨后感懷》中說:“苦雨萬家愁,,寧言客滯留,。蛙鳴池水夕,,蝶戀菜花秋。天地惟孤館,,寒暄一敝裘,。須臾古今事,何必嘆蜉蝣,。”詩人因雨而滯留異鄉(xiāng),,產(chǎn)生了“惟孤館”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發(fā)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暫無常的慨嘆,,但詩人又能參透這些,,從而顯得超脫與豁達。明代歸有光所居項脊軒是百年老屋,,每逢雨天,,塵泥滲漏,雨澤下注,,移案而無可置者,,想必這處境也是極其難堪的。所以一旦修葺之后,他便偃仰嘯歌,,那份怡然自得自不待言表,。
雨讓人愁苦,也讓人歡喜,。唐代老杜的詩歌有《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詩中寫到“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這是詩人因雨而苦的處境,。可是,,詩人也作《春夜喜雨》,,雖然詩人后半生惶惶然飄零于戰(zhàn)亂,卻能為好雨知時而欣喜異常,。面對隆冬之后,,當(dāng)春發(fā)生,隨風(fēng)夜?jié)?,潤物無聲的細雨,,再看次日清晨被雨水輕輕打濕的花朵,讓成都城處處花團錦簇,,充滿著蓬勃與生機,,詩人怎能不無比興奮呢!“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這是詩人為春風(fēng)春雨下的春景而感奮,。“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面對秋風(fēng)怒號,,吹破茅屋,,又逢夜雨,床頭屋漏,,卻想到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有高樓庇護,開顏歡笑,。這是詩人為天下寒士的呼喊,。老杜的胸襟是何其的寬廣!
宋代熙寧二年麥?zhǔn)占竟?jié),年過六十的歐陽修看到青州一帶大雨為患,,小麥因“數(shù)日之雨而壞之”而心中焦急,,便寫下了《青州求晴祭文》,并冒著大雨到城西南廣場上朗聲誦讀,,終于讓陽光像利劍一樣穿透薄云照射下來,,人們歡呼雀躍,。同是宋代的蘇軾也曾為得雨而興奮無比。他早年任鳳翔府判官時,,因任官之地旱情嚴(yán)重,,禾苗枯焦,他求神祝禱,,終于下了一場透雨,,百姓歡呼踴躍。因為求雨得雨一事,,他為自家園林修建的亭子命名為“喜雨亭”,,并為之作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是古人為一方百姓苦雨祈晴或久旱得雨而歡欣鼓舞。歐陽修,、蘇軾們可是憂民之所憂,,樂民之所樂!
風(fēng)雨陰晴,或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或烈日炎炎三年亢旱,,這本是自然的氣象,古人由于認識上的局限,,也由于科技的不夠發(fā)達,,對于這些現(xiàn)象往往是徒嘆奈何。而這苦雨或喜雨,,或愁苦或歡欣,,則都是詩人心情的真實表露,雖然它們所體現(xiàn)的境界卻有著霄壤之別,。
如今,,全球變暖,,氣象更加無常,。這兩天,刮起了西北風(fēng),,呼呼作響,,窗外的棕櫚樹窸窸窣窣地響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路邊石板濕漉漉的,,才知道下了點雨,。而天氣也變得有些陰冷了。如今,,潤九月剛開始,,已有些許初冬的味道了,。往年,也是沒有秋的感覺,,似乎夏天挺漫長的,,夏天一過,就迎來了冬天,。而這雨大約就是冬天的信使了,,雨水一來,各種農(nóng)作物,,還有柚子樹就有雨水滋潤了,,我雖然沒有種作,也是興奮了好一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