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心中的“樂活”
世界文化大師林語堂周游列國、學富五車,在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他人難以企及的突出貢獻,。或許是距離產(chǎn)生美,,林語堂對于中華民族的國民性理解,,有著跟同時代文人截然不同的關(guān)注視角,那就是“樂活”國民,。
林語堂有兩句關(guān)于品茶的名言:“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zhì)的精髓,。”表面看來,描寫的是茶趣,,實際上卻在闡述著中國人特有的“樂活”精神特質(zhì),,這種精神特質(zhì)深深植根于普遍國民性當中。
樂活(LOHAS)是英語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形態(tài)過生活,,是一種針對人類“健康衰退、心靈空虛,、關(guān)系疏遠,、資源緊缺”提出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林語堂眼中的“樂活”國民,,正是以其獨特的關(guān)注視角,,倡導著一種以知足常樂為底色的健康生活方式。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可在林語堂心中,,因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深處固存著他族鮮有的“樂活”基因,,在“倉廩不實”與“衣食不足”的生存狀態(tài)下,中國人照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瀟瀟灑灑,。按照林語堂的理解,中國人固有的“樂活”特性,,膺受于兩千多年來儒道思想尤其是老莊哲學的浸潤式影響,,而這,從林語堂推崇老子,、莊子,、陶淵明,、蘇東坡、李漁等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超凡脫俗人物,,亦可見一斑,。
在國民性批判方面,林語堂與魯迅有著明顯不同,,林語堂慣常選取“靜看花開花落”視角,,魯迅則習慣采用“金剛怒目式”批評,二者雖然迥異,,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民族自立自強祈愿上卻殊途同歸,這類似于兩個老師面對懵懂學子,,一個擺出和顏悅色姿態(tài),?,F(xiàn)出一個嚴肅兮兮的面孔。誠如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是“療救麻木不仁的看客”一樣,,林語堂在《中國人》一文中這樣寫道:“我可以把她(中國)的麻煩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
“樂活”作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與中華民族特異性文化認同息息相關(guān),。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雖然飽受外族劫掠與欺凌,,可在族群文化認同上卻大體呈現(xiàn)出積極,、樂觀、向上的“樂活”特質(zhì),。這一點上,,林語堂顯現(xiàn)出比同時代文人更為敏銳的知覺和感受,他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認同有一種強烈的親和感,,在其諸多散文篇什中毫不掩飾其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激賞之情,。
有如《吾國與吾民·知足》一文所寫:“一個人要坐還是坐一把名副其實的椅子,要睡還是睡在名副其實的床上(而不是白晝運用的沙發(fā)),這才覺得幸福些,。一種生活標準,倘使拿每天使用機器設(shè)備的次數(shù)來測量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的那種標準,,一定是不可靠的標準,。故許多所謂中國人知足之神秘,乃出自西方人之幻覺耳,。”林語堂以為,,衡量生活快樂指數(shù)的標準,中西方存在鮮明差異,,這與主觀感受有關(guān),,與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水平卻沒有太大關(guān)系,。為證明該觀點,他引用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句格言,,還在文中敘寫這樣一段話:“羅素夫人曾聰慧地指出:‘快樂的權(quán)利’在西方是一種被遺忘了的權(quán)利,從前到現(xiàn)在,,一向未有人注意及之;西方人的心靈常被次一等的權(quán)利觀念所支配著,,他們注意于國家預(yù)算的表決權(quán),宣戰(zhàn)投票權(quán),,和被逮捕時應(yīng)受審訊的私權(quán),。可是中國人從未想到逮捕時應(yīng)受審訊的權(quán)利,,而一直關(guān)心著快樂的幸福,,這快樂不是貧窮,也不是屈辱所能剝奪他們的,。”
再如《論西裝》一文寫道:“西裝確可極量表揚其身體美,,身材輕盈,肥瘦停勻的女子服西裝,,的確占了便宜,。然而我們不能不為大多數(shù)的人著想,像紐約終日無所事事髀肉復生的四十余歲貴婦,,穿起夜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觸目驚心,。這種婦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因為中國服裝是比較一視同仁,,自由平等,,美者固然不能盡量表揚其身體,美于大庭廣眾之前,,而丑者也較便于藏拙,,不至于太露形跡了,所以中服很合于德謨克拉西的精神,。”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在中西方物質(zhì)文明發(fā)展程度差異懸殊的時代背景下,,林語堂非但不以身為貧弱中國人為恥,反而毫不掩飾其愛穿中裝中服的“老大國民癖好”,,如此“不愛西裝愛中裝”的文化認同,,著實難能可貴,,其所彰顯的是一種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
林語堂思想深處烙印著“民為貴”的價值理念,,對晚清民國亂世茍活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國民充滿深切的同情,,對官場腐敗則深惡痛絕,極力推崇韓非子的峻法治國,。他在《賢能政府》一文中寫道:“韓非子堅決主張設(shè)立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為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所共同遵守,上不避權(quán)貴,,下不欺庶民,。”這種觀點無疑與當前我國正在持續(xù)深化開展的黨風廉政建設(shè)和反腐敗斗爭合轍同韻,也與“法治之下沒有‘鐵帽子王’”“不論是什么人,,不論其職位有多高,,只要是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的追查和嚴厲的懲處”等反腐強音一脈相承,。
當然,,林語堂在褒揚國民“樂活”品性同時,不忘“把她(中國)的麻煩公之于世”,,比如批判國民科學精神缺乏,、公共精神缺失、徇私舞弊盛行,、封建保守思想嚴重等諸多劣根性,。事實上,恰因如此,,林語堂筆下的國民形象才凸顯飽滿性和立體感,,才能讓西方讀者真正領(lǐng)悟到來自古老東方大國的異域情調(diào)與迷人風情,并報以樂見其成的文明進步期待,。美國《紐約時報》就曾這樣評價林語堂的人文貢獻:“林博士以淵博的西方知識,,導引他的國家和人民舊有觀念現(xiàn)代化。”
林語堂有個座右銘——“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抒寫的是其愿為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職責與擔當。自上世紀20年代起,,林語堂就已蜚聲海內(nèi)外,,他曾四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西方世界里,,林語堂擁有同時代任何華語作家所沒有的“國際粉絲”,,其人其文廣受西方社會各界青睞和好評,。
有西方書評家就曾感嘆:“讀完《生活的藝術(shù)》這本書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見中國人,便向他行個鞠躬禮,。”美國前總統(tǒng)老布什于1989年在美國國會上說,,林語堂作品所反映中國文化的觀點,至今仍在影響美國政府,。日本《每日新聞》曾這樣報道:林語堂“對于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以及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超越十名大使的價值,。”
魯迅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林語堂顯然深諳此中奧義,,所以才不厭其煩地向西方世界詮釋國人的特有趣味和精彩,,這無疑是一種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的突出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