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探古懷幽
上杭,是我近年來一直想去的一個地方,。只因一個人曾經(jīng)在那里屯兵駐節(jié)……
上杭,,對于王陽明來說,是其建立事功第一仗——“平漳民亂”的重要戰(zhàn)略據(jù)點;而對于每一位閩籍陽明后學來說,,那是圣神的一座殿堂,。明成化六年(1470),順天府邱昂奏請?zhí)碓O“漳南道”,,專門管理漳州,、汀州二郡事務,道衙置于上杭縣,。也就是說,,王陽明“平漳民亂”的最高指揮機構就設在上杭。
從王陽明一生走過旅程的軌跡來看,,如果將其老家余姚作為出發(fā)原點的話,,那么他的人生軌跡大致有三條粗廣的路線:一條是到京城,一條是到龍場,,一條是經(jīng)江西再到廣西,。在這三條路線中,,王陽明有“兩次半”入閩。其中一次便是正德十二年(1517)春天,,時年46歲的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地方,因“各官頓兵不進,,致此敗衄……本院即于當日選兵二千,,自贛起程,進軍汀州……自汀州進軍上杭,,期至賊寨,,親自督戰(zhàn)。”這是王陽明第二次來到福建,。在閩期間,,王陽明平漳亂、立縣治,,祈時雨,、造浮橋……
仲春時節(jié),萬物蒼翠,。我走進上杭縣城的瓦子街,,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陽明亭。這是為紀念王陽明奉命平漳亂,,駐節(jié)上杭而建的,,亭中石碑的正面刻有王陽明手書的《時雨堂記》。從中可知:正德十二年(1517),,奉命平息漳南“山民暴亂”,,王陽明駐扎于此。面對當時上杭出現(xiàn)的嚴重旱情,,王陽明祈禱上蒼降雨以救黎民生計,,或許是先生的誠心感動了上蒼,果然天降甘霖,,但還未足以解除旱情,。由于前方軍情緊急,陽明先生匆匆趕赴平和前線督戰(zhàn),,待到平定漳亂率軍凱旋之時,,仍不忘百姓仰天望雨之苦,在位于瓦子街的察院行臺為民眾設壇祈雨,,果然連降三天大雨,,真是“好雨知時節(jié)”,,旱情得以解除。鄉(xiāng)紳官員請求將王陽明下榻處的廳堂命名為“時雨堂”,,并作《時雨記》,。我們還可從“山田久旱兼逢雨,野老歡騰且縱歌,。莫謂可塘終據(jù)險,,地形原不勝人和”的詩句中,似乎看到上杭百姓因天降甘霖,,紛紛抓住農時,,耕田、插秧,,一番辛勤勞作的情景,,感受到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歡欣與自足。
據(jù)《上杭縣志》記載,,當時的察院行臺舊址“在縣東北,,舊為射圃。明弘治元年(1488),駐杭巡道伍希閔檄知事周琛規(guī)劃創(chuàng)建,,移射圃于東南,,拓其舊基。中為澄清堂五間,,左右耳房各三間,,堂前為大門,堂后為清風堂,,又后為退思堂三間,,兩廈翼以小屋,偏廈廚房浴室在焉,。開北軒空地為方圃,,周繚以垣。正德十二年,,南贛巡撫王守仁征漳寇駐節(jié)于此,,遇旱而雨,因改清風堂為時雨堂,。崇禎四年(1631),,巡道顧元鏡檄知縣陳正中修之,后漸圮,。國朝康熙十九年(1680),,知縣蔣廷銓重修時雨堂,建大門三間,,講堂三間,,東西耳房二間,,詳請守道周昌設為社學。”滄海桑田,,察院行臺幾經(jīng)毀壞,,幾易重修,先后改建為陽明書院,、四鄉(xiāng)陽明祠等,,而今已成為一所小學(城東小學)。昔日平定漳南“山民暴亂”指揮中心的察院行臺,,變成今天書聲瑯瑯的校園,著實讓人感慨萬千,,也更加讀懂了陽明先生“月夜高林坐夜沈,,此時無限故園心。山中古洞陰蘿合,,江上孤舟春水深,。百戰(zhàn)自知非舊學,三驅猶愧失前禽,。歸期久負云門伴,,獨向幽溪雪后尋”的思想境界和學者的文人氣質。是的,,橫戈百戰(zhàn)雖能平定“山中賊”,,卻無法從根源上平息動蕩的社會矛盾,唯有以文化人的“舊學”才是破除“心中賊”的根本途徑,。
王陽明駐節(jié)上杭之后,,看到汀江兩岸往來的人們經(jīng)常集中在南門敵臺附近,進出城的人,,只得無奈依靠幾只渡船又慢又危險地擺渡,,真可謂是:一江橫亙萬眾愁。于是,,就令人在南門的一個渡口下方重新建造一座浮橋,。《上杭縣志》載之:“正德十二年(1517),,南贛巡撫王守仁蒞鎮(zhèn)又移水南,,名陽明橋,尋又廢,。”此橋的建成,,免除了民眾渡船之苦,極大方便了居住在汀江兩岸的上杭百姓來往和物資交流,,深得民眾擁戴,,人們自發(fā)地將浮橋稱之為“陽明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盡管這座浮橋又曾被大水沖毀,,但有了這次肇基建橋之始,,后之執(zhí)宰杭城者無不屢毀屢修,不斷完善,。
歷史往往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巧合,。據(jù)康熙《上杭縣志》記載“(明成化)八年,城成……為七門……上南曰興文,,中南曰陽明,,下南曰太平。”也就是說,,在明成化八年(1472)上杭城建成之際,,時任知縣的胡鉞就將臨江之畔的中南門命名為“陽明門”。我想,,作為一方執(zhí)宰者,,更多的是祈愿杭城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吧。而這一年,,在千里之外的姚江之畔,,誕生了一位“真三不朽”的王陽明。且在杭城落成45周年之后,,這位圣人奉命率兵駐扎于此,,并在門前修建一座浮橋,人們稱之曰“陽明橋”,。“陽明門”朝夕迎著“陽明橋”,,接納八方民眾,川流不息,。站在“陽明門”下,,回顧左右,昔日熙熙攘攘等待過江的人流,,早已不見,,略顯得有點冷清。只有那曾經(jīng)被來來往往的腳步磨得光滑的石板,,以及那被歲月無情侵蝕得斑斑駁駁的城墻,,依稀在訴說著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抬頭仰望,那“陽明門”三個大字依然鑲嵌在城門之上,,屹立于汀江之濱,,見證了汀江的川流不息,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杭城的日新月異。
王陽明在上杭駐扎時間雖然短暫,,但卻施行那么多的仁政德治,,留下時雨堂記、陽明門等諸多遺跡,,更留下了《回軍上杭》等多篇不朽詩文,,影響著上杭,乃至汀州,、漳州,。幾百年來,先生為民之情懷的高大形象就在人們過往之中,,自然由衷矗立在百姓心中,,更無須雕像,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直到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