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且行且修行
老家蘆溪新村村是閩南偏僻的小山村,,父親留下的老宅卻是我喜歡的窩,,周末一有時間便回去小住兩天,那是一種愜意的生活,。如約而至的春天給了山村美麗的江南風(fēng)韻,,早晨起來,柚花的芳香彌漫著整個村莊,,山光,,水色,雞鳴,,狗叫,,鳥語,,碧綠的菜畦,墨綠的柚園,,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動,。
喝早茶吧,于是約了兩個鄰居的村民,,煮水,,泡茶。幾分鐘過后,,揭蓋,,紫砂壺里冒出縷縷熱氣,,時光便在寧靜的晨光里氤氳出它的芬芳,。打開房門,走進庭院,,一邊欣賞田野里的美景,,一邊細(xì)細(xì)品味杯中的芳茗。杯中的茶水,,胸中的心情與山村的景色融為一體,。壺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長,,分不出哪是身外世界,,哪是心內(nèi)世界。樹影,、房舍,、奔跑的小狗、澆菜的村婦,,三月朝陽的柔光,,給靜謐的田野帶來鮮活的生命力。對面鄰居老葉說,,他不大懂茶也不怎么會泡茶,,自然就沒什么感覺。其實,,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禪師說“需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喝茶就這么簡單,,拿起,然后放下,至多再想得開,、想得遠(yuǎn)點,。而人生,,看起來繁雜的一切,,其實又何嘗不是這么簡單?有些事何必糾結(jié)于心?有些人何必糾纏不清?很多時候,,看淡一些,,看輕一些,,懂得沉浮與舉放,,沉?xí)r坦然,,浮時淡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自有人會記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滿溢,。
人生是一場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參禪論道,,清心寡欲,簡樸生活,,樂在其中,。如何才能“活在當(dāng)下”,獲得“幸福人生”,,儒釋道的回答是“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儒家:勇猛精進,,敢擔(dān)當(dāng),故而拿得起;佛家:洞悉生死,,明無常,,故而放得下;道家:清靜無為,常知足,,故而看得開,。
其實,早在明朝,,圣哲王陽明創(chuàng)立的陽明心學(xué)就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這些觀點精髓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強調(diào)“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nèi)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guān)系上,,強調(diào)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對于儒,、釋,、道的人生境界,王陽明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他認(rèn)為,儒學(xué),、佛教,、道教之間的關(guān)系,如同一棵樹當(dāng)中樹干與枝葉的關(guān)系,,佛教,、道教為枝葉,儒家為樹干,,強調(diào)儒學(xué),、佛教、道教本質(zhì)上相同,。
王陽明34歲那年,,因為上疏為忠臣戴銑、薄彥微二人申辯,結(jié)果遭到宦官劉瑾殘害,,被“廷杖四十”,,奄奄一息,投入錦衣衛(wèi)監(jiān)獄,,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在這樣的政治磨難中,王陽明仍未喪失做圣人的信念,。“我心良匪石,,胡為欣戚動”,體現(xiàn)了堅定的意志,,他的這種心境,,不是像回轉(zhuǎn)的石頭那樣隨便轉(zhuǎn)動改變。王陽明蒙冤被貶貴州龍場,,貧病交加,,面對這種悲慘的處境,盡管身心遭受摧殘,,他仍以堯舜為榜樣,,平靜面對。他在《初至龍場無所止結(jié)草庵居之》一詩中寫道:“草庵不及肩,,旅倦體方適,,開棘自成籬,土階漫無級-----盡醉不知夕,,緬懷黃唐化,,略稱矛茨跡。”戰(zhàn)功赫赫卻反遭誣陷,,委屈之極,,仍未動搖信心,而且心胸開闊,,泰然處之,,體現(xiàn)了他置個人榮辱得失于度外,忠國愛民、利濟蒼生,、追求真理的人生情懷,。在遭朝廷棄用的6年里,王陽明心無二用,,專事講學(xué),,聚天下英才而教之,王學(xué)門生弟子,,遍布天下,。“富貴猶塵沙,浮名亦飛絮,嗟我二,、三子,,吾道有真趣,胡不攜書來,,茅堂好同住,。”在他看來,功名富貴就像空中的浮塵,,紛飛的柳絮一樣,,是漂忽不定的。這里的條件雖然艱苦,,但對于圣人之道的講習(xí)與探討中,,卻有真正的趣味和快樂,這是何等平靜恬淡的胸懷,。晚年,,他在《中秋》一詩中寫道:“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fù)砬檩x,,賞心何必中秋節(jié)。”袒露了他清白一生的襟懷,。
王陽明有著強烈的人格魅力,,無論是通衢還是角落,他每到一地,,必引起轟動,,授課時連過道和門窗外都擠滿了人群,。在他人生飛黃騰達(dá)之時,,他仍不忘底層和朋友,與村里的老翁爬林間小丘,,一同喝酒;與朋友常常外出游覽,,在大自然中,尋幽探勝,。“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魚人,沿溪踏花去,。”那種返璞歸真,,樂而忘返的情懷躍然紙上。入世則兼濟天下,,出世則獨善其身,。歷經(jīng)磨難的王陽明養(yǎng)成了寬容、謙遜、低調(diào)的性格,,沒有知識分子中常有的偏激和恃才傲物,。朝廷需要的時候,他就挺身而出,,被朝廷棄用就做起學(xué)問,,王陽明達(dá)到了古代文人的最高境界。
誠然,,我們不是圣人,,沒有那么高的境界。但只要我們懂得“拿得起,、放得下,、看得開”的道理,不是圣人又何妨?
對面鄰居老葉家道中落,,老年喪失兩子婿,,臉上的皺紋和無光的眼神,可看出其生活的不如意,。茶一杯一杯地喝,,白芽奇蘭的茗香在老屋中彌漫,興致之極,,老葉提出自己想試泡一壺茶,,其實,茶人就兩種姿勢:拿起,、放下;茶不過也只有兩種姿態(tài):沉,、浮。沉浮時方能氤氳出茶葉清香,,舉放間方能凸顯出茶人風(fēng)姿,,懂得沉浮與舉放的時機則成就茶藝。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看開,,是一樣的,,禪境是一樣的。此時,,我鋪開宣紙,,開始寫字,禪味,、茶味皆入字中,,只覺神清氣爽,,超然物外,整個身心都充滿了正能量,。茶道亦是人道,,喝的是生活的苦與甜,品的是生命的平等和感悟,。好茶多是久經(jīng)考驗而成,,人生境界亦是久經(jīng)磨練的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