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樓的那扇窗
我所生活的縣城,,距離林語堂的故里坂仔鎮(zhèn)僅20公里左右的距離,加上記者的職業(yè),,使得我能夠常常有機會走進林語堂的故居,,在一代文化大師出生的地方,反復溫習他少年時代所生活的環(huán)境,,遙想林語堂兒時生活的情景,,感受其童年生活的快樂,尋找林語堂平和,、閑適的性格與他小時候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
林語堂故居是于2006年重建的。重建時,,參照了各種資料和老人回憶敘述,,“修舊如舊”,基本保持了林語堂故居的原貌,。故居是一個“同”字形建筑,,屋頂覆蓋著閩南風格的青瓦,。在一層高的“同”字形建筑的左后側,突地拔高起一個二層建筑,,閩南人把這叫“閣樓”,。如今,十年過去了,,在時間的浸染下,,故居更有了些“古”意,也讓人更容易讓思緒循著故居地上的石頭和紅磚,,抵達100多年前的時光,。故居的庭院里,菩提樹,、樟樹,、鳳凰樹以及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樹遮天蔽日。坐在樹蔭下林語堂昔日用過的石桌旁,,一邊品茶,,一邊聽風搖動樹葉的聲音,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說,,就在這里感受一份清涼、寧靜,,發(fā)發(fā)呆,,是多么令平時忙碌奔波、心氣浮躁的人神往,。
然而,,故居最吸引我的并不是這蔽日的樹蔭,和坐在上面可使涼意從屁股直往脊背上蔓延的石桌椅,,而是故居閣樓上那扇不足一平米的窗戶。站在院中,,目光穿過鳳凰樹稀疏的葉子,,越過故居屋頂?shù)那嗤撸憧傻诌_閣樓的那扇窗,。遠遠望去,,在一層的屋頂與閣樓的屋檐之間,它只露出一截臉孔,,有如一個怯生的孩子,,躲在兩個大人的腰間,遠遠地看著庭院里的人來人往,,葉枯草榮,。
沒有把閑散時間放在一個農(nóng)村閣樓窗戶上的人,,永遠無法領略其中的獨特魅力。在沒有水泥鋼筋建筑林立的農(nóng)村,,每一座閣樓都是一個制高點,,打開的窗戶便像是制高點上的一個瞭望口,讓你的目光足以越過許許多多的障礙物而恣意放肆,,開闊而遼遠,。而因有了屋檐、窗欞的限制,,窗戶就像是一個攝像機的鏡頭,,目光所捕捉的每一個范圍都是一個角度不同的畫面。站在窗戶后面的人,,是一個隨心所欲的攝像師,,用目光定格你想要的每一種畫面,地上奔跑追逐的雞鴨,,樹上滿是誘惑的果子,,還是遠處空濛的山雨。這是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在城市,,即使身處十層高的樓房,打開窗戶,,也許能看到的除了滾滾的車流,、閃爍的燈光,剩下的就是讓人心里堵得慌的高樓大廈,。
站在閣樓的窗口看風景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獨享安靜,無人打擾,。藏身閣樓,,只在窗口露出一個腦袋,不發(fā)出聲響,,就躲開了喧囂,,擁有了自己的一個世界。置身窗前,,可以什么都不想,,看云影徘徊,聽小鳥鳴唱,,讓身心進入一種虛空境界,。也可以任思緒隨意游走,穿越時空,四處馳騁,。
林語堂是一個喜歡在窗前思考的人,。據(jù)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回憶,林語堂寫作時,,不喜歡人打擾,,他習慣在床上打腹稿,或是熄掉屋子里的燈光,,站在窗口,,眺望窗外的風景。林太乙能看到他的煙斗在黑暗中亮起的火星,,紅紅地在窗口閃動,。林語堂的這一習慣是否與他童年生活的這座閣樓有關,如今無從得知,。但循著林語堂所寫的“石尖十起時入夢,,為學養(yǎng)性全在茲”的語句,我可以肯定,,小時候的林語堂一定曾經(jīng)站在故居這座閣樓的窗前,,靜靜地審視過“石尖”山,因為閣樓的這扇窗就正對著“石尖”山,。
閣樓的窗戶面南而開,。站在窗前,目光首先就會被一層房頂?shù)那嗤咚?,它們一片疊著一片,,整齊排列著,由高到低從屋脊向屋檐延伸,,詮釋著中華民族古老的建筑防水技術,。一株三層樓高的鳳凰樹就立在故居門前,把它的枝葉探進房頂?shù)囊唤?,房頂上散落著一些鳳凰樹的枯葉,。陽光透過鳳凰樹葉子的縫隙照射下來,在房頂上撒下大大小小的光斑,,頑皮地跳躍著,。
對著窗口的橫向建筑是林語堂家的廚房,左側靠里的屋檐下,,有一口圓形的水井,石頭砌成的井沿,,從高處看去,,有如一枚碩大的銅錢。水井旁邊的墻上,是一個由林語堂設計的,、向廚房送水的引水槽,,向世人展示著童年林語堂的聰慧。打水,、倒水,,看著水嘩嘩流入廚房,可以想見,,這口水井和引水槽,,承載著兒時林語堂的多少快樂。與閣樓同向并列而建的橫向建筑是一座教室,,從閣樓的窗戶看去,,只能看見它的一角。這個教室早年叫銘新小學,,是林語堂童年讀書的地方,。每次看到故居里的水井和教室,我都會打心里羨慕林語堂,。對于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孩子來說,,大人白天下地干活,家里的家務活很多都得由孩子承擔,。而其中一個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挑著小水桶去村中水井挑水,往往得走上五六趟,,才能往水缸中蓄足家中一天所需的生活用水,。而學校,正常是村中只有一所,,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寒風凜冽,我們都得按時前往,。有時是上學時艷陽高照,,而到了放學時卻大雨傾盆,我們就只能在學校等著雨轉小,。只要雨稍一轉小,,孩子們大多便用衣服包住頭,直往家里沖,,因為等著地里干活的父母給送傘那是不現(xiàn)實的,。相比之下,學校就在家中的林語堂是多么的幸福啊,。
從閣樓的窗戶看去,,故居庭院里的樹木高大而蔥蘢,,給故居增添了幽靜的氛圍。不過,,這些樹卻不是林語堂小時候的樹,。“我的家鄉(xiāng)充滿了自然美,像院子里種著龍眼樹,、荔枝樹,、柿子樹,引得我們做小孩子的經(jīng)常用目光在樹梢上摸索,。”林語堂回憶中的龍眼樹,、荔枝樹、柿子樹如今已消失在時光中,,但是,,滿院的果樹的情景卻能在每個人的腦海里復活。五六月荔枝熟,,七八月龍眼熟,,到了十月,火紅的柿子又掛滿枝頭,。也許那時,,林語堂就趴在這閣樓的窗口,反復打量日漸成熟的果實,,等待著味蕾與果實相遇的日子,。
站在閣樓的窗口,只要稍稍抬起頭,,目光便越過了故居的圍墻,。圍墻外,一條五六十米寬的花山溪嘩嘩奔流,。這條普通的河流,,因了林語堂而被許多人所提及。它是林語堂生命里的一條河流,,林語堂肯定不止一次地在閣樓的窗口凝望過它,。它承載著童年林語堂許多快樂的時光,讓他無論走多遠,,心里都泛著故鄉(xiāng)的漣漪,。是它,在槳聲燈影里把林語堂送向了未知的遠方,,讓林語堂從此日漸離故鄉(xiāng)遠去,,故鄉(xiāng)也成了他永遠卸不下的行囊。
再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目之所及處便是令林語堂魂牽夢繞的石尖山,。閩南是一個多山的地方,,石尖山在眾多的山峰中,并不出類拔萃,,但它卻是當?shù)厝搜鐾母叩兀云湫蹨喌纳碜俗钃趿舜蠹蚁胍蚋h處投放的目光,。艷陽下的滿目蒼翠,,雨天中的煙雨空濛,暮色中的靜默如獸,,石尖山,,在林語堂的腦海里構成了山的最初圖騰。這座坂仔的高地,,林語堂不止一次地在窗口審視過,,不止一次地用腳步征服過,它沒能阻擋林語堂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反造就了林語堂的“高地人生觀”,,成為了他精神世界的高地。不管時隔多少年,,也不管林語堂的腳步踏在那片土地上,,林語堂依然深切記得“為學養(yǎng)性全在茲”。
閣樓的那扇窗,,給童年的林語堂帶來了許多歡樂,,讓林語堂擁有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感知自己的生活家園,。閣樓的那扇窗,,也放飛了林語堂心靈的翅膀,讓他最終遠離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走向了山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