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驚蟄
依然是春寒料峭的時候,,春雨纏纏綿綿,,淅淅瀝瀝,,路上多了許多卷起褲腳下田干活的農人,,才驚覺節(jié)令已臨近驚蟄了,。二十四節(jié)氣歌里有“春雨驚春清谷天”的詩句,,驚蟄時值仲春,,是春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對驚蟄的解釋是:“二月節(jié),,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鄉(xiāng)村總是節(jié)令的先知先覺者,,過了立春,年的氣息還沒來得及從大紅的春聯上消褪,,鄉(xiāng)村的季風就吹來了絲絲和煦的暖意,。辛勤的農人更像撒豆子一樣撒滿了田野,就仿佛那被驚醒了的蟄伏了一冬的生物的鳴叫聲,。
驚蟄是個生動的節(jié)氣,,似乎大地忽然之間從沉睡中醒過來,到處布滿了蛙聲蟲鳴,。農人是驚蟄里最活躍的元素,,他們在裹滿寒意的夜里一覺醒來,顧不上重溫那暖窩里的美夢,,便用鍋碗瓢盤奏響了山村晨曲,。當太陽升起,田間地頭到處都是揚鞭催犁的農人,,他們用辛勤拉開了一年農事的序幕,。對于“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諺語,我覺得只有農人將其詮釋得更深刻更徹底,。不信請看,,那田野里被鏵尖犁開的板結的凍土,那撒播在泥土里的一粒粒種子,,還有山坡上植下的一株株樹苗,,哪一樣不在詮釋著這句諺語的深刻內涵,哪一樣不在深化著驚蟄的生動主題,。
驚蟄是個生動的節(jié)令,,就連農諺、詩歌也喜歡和它牽扯在一起,。“過了驚蟄節(jié),,春耕不停歇。”驚蟄一到,,勤勞的農人紛紛下田浸種,、犁田;“驚蟄不浸谷,,大暑禾不熟,。”驚蟄是個特殊的節(jié)氣,寄托著鄉(xiāng)村一年豐收的渴望,;“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驚蟄仿佛是工作的信號,農人們在這個信號響過之后都扛起鋤頭下地干活去了,。“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松。”驚蟄似乎與麥子有個無言的約定,,這個約定能預見到金黃色的豐收景象。
與驚蟄有關的詩歌更是膾炙人口,,唐代韋應物的《觀田家》就將節(jié)氣輪轉,、農家由閑轉忙的情景寫得惟妙惟肖。“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還有一首《蝶戀花·驚蟄有感》,,也將田間地頭農人們引水犁耙、牛兒歡呼的熱鬧情景躍然紙上,。“幾日艷陽陰雨掃,。又到驚蟄,萬物迎春笑,。水水山山忙換襖,,民工潮起知多少!遙想當年春報曉,。引水犁耙,,青壯田頭叫。今日又逢春涌鬧,,不知山里誰人攪,?”
驚蟄那天,漫步于鄉(xiāng)間小路,,讓人感覺到面前展開的是一幅極富生活情趣的畫面,。春雨淅淅瀝瀝,悄然打濕了吆喝著老牛的農人的蓑衣,,而負重的老牛卻絲毫不以為意,;春風拂過壟上,小麥悄然在返青中拔節(jié)孕穗,,旁邊的茶樹也忍不住悄然分枝發(fā)葉,;放鴨人斷續(xù)的吆喝聲與河道上艄公槳聲的節(jié)拍遙相呼應,還有一大片的蛙聲蟲鳴,,為寧靜的鄉(xiāng)村彈起了美妙的琴弦,。
在我的故鄉(xiāng)江南,,至今保留著在驚蟄日做黃梔飯以慶祝春耕的傳統風俗。黃梔飯是采摘山野間的黃梔子浸取汁液,、然后摻和糯米煮成的飯,,顏色金黃,散發(fā)出糯米和梔子的清香,,吃起來別有風味,。驚蟄那天,故鄉(xiāng)的農人們會把做好的黃梔飯端到田埂邊敬奉田神,,期望風調雨順,,秧滿田,谷滿倉,。一些鄉(xiāng)親還會于驚蟄日在門窗上散撒黃梔飯的風俗,,傳說這樣家居便可除蟲蟻、辟蟲蠹,,而人吃了黃梔飯更神奇,,據說不會生蛀牙。
驚蟄實在是個奇妙的節(jié)氣,,在鄉(xiāng)村更能體會到這個節(jié)氣的火熱激情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它仿佛村莊上空迎著綿綿細雨上升的裊裊炊煙,總能讓人讀出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