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堂的童年
平和正興學校 初一(1)班 黃飚 指導老師 朱育芬
坦誠來講,我對林語堂僅有的一星半點的了解,,也是在大人們茶余飯后的閑談中了解到的,,我對他有一種很深的陌生感,,就像隔著一層濃濃的霧,,我只能隱約看到他的輪廓,無從深入地了解他,。為此,,暑假一到我便纏著爸媽特意去了一趟林語堂故居。
一路上我還想象著,,這樣的一位貫通中西的文化大師,,他的故居應該非同一般,起碼超越普通的民居,。沿路滴翠的青山,,沿溪婆娑的綠竹把我的思緒帶到無盡的遠方。爸媽說,,看呀,,林語堂就是順著路邊這條花山溪走向漳州,走向世界,。此時,,我多像一條逆流而上的魚呀,,一心想著快點回到源頭去尋找大師的童年。
一到林語堂故居,,我便急切地朝那院子跑去,只見眼前有一座低矮的舊瓦房,,緊挨在它近旁的還有一座平房,,它們都被高大濃密的樹蔭所覆蓋。若不是看到舊瓦房前掛著“林語堂故居”,,若不是看到那平房上題刻著“林語堂文學館”,,我更愿意在內(nèi)心把它們倒過來“安排”,只有這樣有點現(xiàn)代氣息的大平房才住得下林語堂這一大家子,,只有這樣的大房子才裝得下大師的童年,。
然而,大師的故居小得超乎我的想象,,比我鄉(xiāng)下的舊房子還小得多,,這樣一個簡陋的地方竟走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大師,它告訴我,,理想的出發(fā)地不一定在華麗的高堂大廈,,往往在深山陋巷里。
故居內(nèi)掛滿了林語堂童年的照片,,幼年林語堂并不像青年時那樣意氣風發(fā),,他頭大大的,他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十足的鄉(xiāng)下孩子,。講解員一再告訴我,童年的林語堂是個調(diào)皮的鄉(xiāng)下孩子,,他的調(diào)皮還透著一股聰明勁,。大人讓他挑水,為了少走一段路,,他竟想出從墻上鑿出一個水槽直通水井與水缸,,童年的林語堂充滿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這一切,,我想還得歸功于他有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父親的成全,。當時還是鄉(xiāng)下窮牧師的父親告訴林語堂,在大洋彼岸,,那里有世界最著名的大學——哈佛和耶魯,。父親的話無異于一顆種子,從小種在孩子的心靈深處,,他長大后真成了一名哈佛大學的學生,。在父親的鼓勵與教導下,,林語堂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寫出一篇讓全世界都知道的文章。”他做到了,,一部《京華煙云》就足以享譽世界文壇,。
故居實在太小,我跟著講解員來到二樓,。二樓又悶又熱,。講解員說,這小屋就是林語堂出生的地方,。小小的閣樓內(nèi)顯得有些昏暗,,一張大床就占去了大半,很難想象調(diào)皮的林語堂是否會待得住,。好在三面都留有小窗,,它們一定是林語堂眺望遠方的最好窗口。通過這扇小窗,,他每天可以用目光盡情撫摸窗外的山山水水,,眼前那歡快流淌的花山溪,深深地刻在他童年夢境里,。
從故居出來,,爸媽還帶我繞文博園走了一圈,他們不斷地告訴我:“看,,這兩顆柚子造型叫‘吾國與吾民’,,看,這座大煙斗叫‘生活的藝術’,,再看,,這像兩本書一樣撂在一起的叫‘京華煙云’。”這每一幢有意思造型的建筑原本都是林語堂的“一本書”,。一個人死后,,連同他寫過的書都被人用不同的形式來紀念,這是多么的了不起,。
正午的陽光很絢爛,,那天我們在“三日橋”駐足很久。父親說,,三日橋的喻義取自林語堂自傳:“我每由本村到廈門上學,,必須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風景如畫,,滿具詩意,。”望著眼前清澈如鏡的花山溪,童年的林語堂一定曾在這條河中摸魚,,捉蝦,,他的童年如眼前的流水,,無拘無束,他是一條快樂的魚,,從這里游向大海,,這里成了他一生快樂的源泉。如果上天讓他選擇重新投胎的地方,,我想,,他還是會選擇這里。
望著前方朦朧山水,,突然閃過一幅畫,故居內(nèi)那艘烏篷船好像一下移到遠處的溪面上,,一路順流而下,,越漂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