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石牌坊
漫步在詔安縣城的牌坊一條街上,心中總會涌動著許許多多的感慨,。在這條長不及500米,寬不到100米的窄長地段里,,聚集著七座明代石牌坊,。面對這些古老的石牌坊,不僅僅是面對剛硬的石頭和線條或飄逸,、或厚實的漢字,,更是面對曾經(jīng)鮮活的歷史。石牌坊以鉤沉歷史記憶的姿態(tài)站立眼前,,越過石牌坊的目光,,可以清晰看到歷史深處的風云變幻。
詔安是有名的書畫之鄉(xiāng),。早在明代,,人們就把“詩禮傳家”作為一種時尚。為了宣揚得功名,、立功德以及具有忠孝節(jié)義壽人物,,社會盛行“立牌坊”,以建立牌坊來宣揚個人業(yè)績,。在這種社會風氣的激勵下,,明代詔安先后有23人中了進士。其實當年也許就是為了宣示性的嘉獎,,盡管斯人已逝,,但當年帶有某種功利性的舉措?yún)s為我們留下歷史的背影,成為那個時代詔安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的見證,。
小城詔安,目前仍完好保存著13座建于明清兩代的石牌坊,,這些石牌坊,,形狀像牌樓,都是花崗巖結(jié)構(gòu),,大小不一,,有兩根或四根并豎的石柱,上架挑檐和月梁,。而矗立在詔安縣縣前街到東門中街的七座石牌坊,,更是牌坊中的精品,無論從鑿榫功夫,,還是雕花圖案,,都精妙無比,讓人嘆為觀止,。
走進小城詔安,,知道在這片土地上目前仍完好保存著13座建于明清兩代的石牌坊,。仔細端詳這些石牌坊,形狀像牌樓,,都是花崗巖結(jié)構(gòu),,大小不一,有兩根或四根并豎的石柱,,上架挑檐和月梁,。走進詔安縣縣前街到東門中街,看到矗立在這條街道上的七座石牌坊,,更是牌坊中的精品,,無論從鑿榫功夫,還是雕花圖案,,都精妙無比,,讓人嘆為觀止,停滯行走的腳步,,慢慢觀賞,。
在這條街上,有一座比詔安縣城更古老的石牌坊,,稱奪錦坊,,此坊建于明代成化四年(1488年),當時詔安尚未建縣,,統(tǒng)稱南詔,。石牌坊坐北朝南,花崗石結(jié)構(gòu),,高5米,,寬7.5米,共三層,。正面坊匾題刻“奪錦”,。旁邊有一行小字:“明成化戊子科許潛立”;背面刻“世科”兩字,柱頭上置著一個辟邪的大櫨斗,。整座建筑古樸,,雕刻粗獷,部分構(gòu)件脫落,,但保存基本完好,,渾身上下透著一股曾經(jīng)滄海的味道,。
為什么稱“奪錦”呢?原來,,牌坊主人許潛是南詔明代第一位中科舉的,他“奪得錦繡歸”,,當?shù)厝嗣穸紴樗院?,為他沸騰,,紛紛以他為榜樣,“重文興教,、倡導禮儀”在小城蔚然成風,。繼許潛之后,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中舉之路,。其中,,許潛的兒子許判,孫子許選分別在若干年后光榮登科,。所以,,世人立石牌坊贊頌許潛“奪錦”,并肯定其家族“世代登科”,,(即“世科”),,以感謝他為南詔中舉開先河的豐功偉績。
相對于奪錦坊,,父子進士坊就雄偉壯觀得多了,。牌坊建于明代萬歷十三年(1585年)。高9.6米,,寬9.6米,,方方正正聳立在舊縣衙左側(cè)。石柱底層守護著四只栩栩如生的石獅,,梁柱和頂蓋雕飾著松鶴蓮瓣,,花卉云紋等圖案,惟妙惟肖,。這一切均采用琢磨光滑的花崗巖作材料,,而牌匾和花欞則別具匠心地用青麻石,一白一青的對照更突出牌匾上的“父子進士”四個大字的高貴莊嚴,。“父子進士”這四個字剛勁飄逸,,渾圓天成,一筆一畫都透露著端莊凝重的氣息,。據(jù)說,,“父子進”三字出自當時全國最有名的書法家沈起津之手,而“士”字則是牌坊主人胡士鰲后來添上去的,。為什么不多的字數(shù)卻出自兩人之手?原來里面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呢!沈起津,,詔安人,舉天啟五年(一六二五)進士,,他的字出神入化,,社會名流爭先傳藏。盡管請他寫字的絡(luò)繹不絕,,但沈大學士卻輕易不動筆,,一動筆就不論親疏一律按每字50兩收取潤格費,。胡士鰲一家亦有非同一般的顯赫門庭,他與其父胡文都是進士,,其女嫁與沈起津,。立牌坊時,胡士鰲欲請女婿題寫“父子進士”四字,。論輩份胡士鰲是長輩,,可是談起書法,胡士鰲也不敢怠慢,,他包了200兩銀子請家丁前去求字,。家丁認為是自家姑爺,犯不著每字給50兩,,于是私藏了50兩,,沈起津看到只有150兩銀子,也不點明,,只是按潤格費揮筆寫了“父子進”三字交付,。等家丁戰(zhàn)戰(zhàn)戰(zhàn)兢兢回來交差時,立坊的吉辰已到,,胡士鰲無奈,,只好自己揮筆添下“士”字。如今,,當這個故事在講“古”老人的口中娓娓道來時,,人們在談笑之余卻不難體會詔安的先民們對書法的崇尚和追求。
父子進士坊于1939年7月被日本飛機轟炸,,損壞南側(cè)一根石柱和中下梁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體及其余部份保存完好,。站在牌坊下,,撫摸著石柱殘缺的部分,縷縷傷痕記下了日軍侵華那段屈辱的歷史,,心中總是涌動著些許憤恨,,些許惋惜。
牌坊街上,,保存最完好的是關(guān)帝坊,。關(guān)帝坊立在南詔鎮(zhèn)關(guān)帝廟旁,始建于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坊坐北朝南,,花崗石仿木結(jié)構(gòu)。正面坊匾用楷書標刻:“關(guān)帝坊”,,背面也是楷書標刻:“正氣行在”,。廟坊因風雨損壞于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關(guān)帝廟內(nèi),,紫煙繚繞,,殿前善男信女虔誠膜拜,自古以來,,人們就崇尚關(guān)帝爺?shù)膫b膽忠義,,浩然正氣,也許基于這種情結(jié),,關(guān)帝坊才保存如此完好,,如今,別具匠心的人還為坊匾上的字圍繞上燦爛的彩燈,,古老的牌坊顯得欣欣向榮,,一下子煥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
在這條街上,,還有三座結(jié)構(gòu)與規(guī)模跟“父子進士”坊基本相同的石牌坊,,三座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一例外都在立坊官職名稱前冠以“敕贈”或“敕封”字樣,,因為這三位坊主,,均是因為兒子有了功名,當了大官,,“子貴父榮”,,由朝廷根據(jù)當時的規(guī)定,敕贈為官的,。它們分別是“天寵重褒”坊,、卿典坊、誥敕申坊,。這三座坊充分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所要表達的忠孝思想,。另外,在這條街北段,,還有一座百歲坊,,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年),坊坐東朝西,,花崗石仿木結(jié)構(gòu),。此坊是為詔安三都百歲壽星沈仲選立的。坊上雕刻花卉等圖案,,現(xiàn)保存完好,。看來,,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來就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另外,,還有一座“功覃閩粵坊”,高高屹立在閩粵兩省分界線——詔安汾水關(guān)上,。此坊氣勢恢弘,,建于明崇禎年間,坊匾東面書“功覃閩粵”,,西面書“聲震華夷”,,下署“福建廣東鄉(xiāng)縉紳士民同為大總都督鄭芝龍立”。鄭芝龍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當時任閩粵兩省總督,,他平粵寇,征生黎,,擊退侵廈荷夷,,消滅海上巨盜劉香,使閩粵兩地人民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人們感念于鄭總督的功勛,,為他立坊紀念。是啊,,官做得好不好,,民眾心中有桿稱,好官自能名垂千秋!也就是“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嘉獎,。”
如今,站在石牌坊面前,,我們不僅僅是憑吊或者回憶,,透過這扇窗,我們鮮活了當年的歲月,,走出來,,那些已經(jīng)成為昨天的久遠,但我們沒有理由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