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林語堂的足跡
金華小學二年(4)班 陳奕宏 指導老師:林玉華
一個1895年10月10日出生的普通小孩究竟是怎樣成為一位世界文化大師呢,?今天,我和其他八十六位同學一起到語堂故居,,了解我們的文化大師——林語堂。
我們乘坐大巴來到語堂的故居——平和縣坂仔鎮(zhèn),。林語堂的故居是一座“同”字形瓦木平房,,紅紅的地磚,黑黑的瓦片,,房子前面是幾棵聳入云天的楓樹,樹上那火紅的楓葉仿佛是一只只蝴蝶在樹叢中飛舞,,地上鋪滿飄落下來的楓葉猶如火紅的地毯,。一陣陣秋風吹來,樹葉沙沙作響,,好像在迎接我們的到來,。
我們走進平房,看見墻上掛滿了照片,。一張黑白的全家福吸引了我,,上面有語堂的爸爸媽媽,還有林語堂和他的七個兄弟姐妹,,其中一個沒有扎辮子,,只戴了一頂小帽子的小男孩就是林語堂。講解員阿姨告訴我們,,在那個時代,,不管男女老少都要扎辮子,而語堂卻把自己的辮子剪掉,,父親只好給他戴了一頂帽子,。你瞧,小時候的語堂就與眾不同吧,!
我們走進銘新小學,,看見一排排高低不平的桌椅整齊地排列著。我們坐在座位上聽講解員阿姨說話,,阿姨說:“這座銘新小學是林語堂讀過的學校,,語堂一生跟‘二’很有緣,,他當時坐的座位是二排二號。”說到這兒大家連忙看了看自己坐的座位是不是語堂的座位,,而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坐的座位正是語堂的座位——二排二號。阿姨繼續(xù)說:“語堂不僅座位是二排二號,,就連每次考試也都考第二,。”聽著阿姨的解說,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沒有扎辮子,,只戴著帽子的小男孩正坐在教室里認真地讀書的場景……
離開銘新小學,,走進圖書館。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林語堂的介紹,,還有他創(chuàng)作的《京華煙云》,、《生活的藝術(shù)》、《吾國吾民》等大量經(jīng)典名著和許多翻譯的作品,。在這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們對他的評價“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可見他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響之大,。
我們跟隨講解員阿姨走出故居,,向和樂碼頭走去,到了和樂碼頭,,阿姨突然問我們:“你們知道這條河與誰有關(guān),?”我們鴉雀無聲,“難道你們忘了林語堂嗎,?”阿姨繼續(xù)說,,“語堂當年乘船離開坂仔去往廈門的碼頭,如今被命名為‘和樂碼頭’,。因為語堂小時候的名字叫和樂,,后改作玉堂,再后來才改為語堂,。”聽到這我們頓時明白了,。
離開碼頭,我們來到三日橋,,到了橋的對岸,,遠遠就看見林語堂的雕像高高地聳立著,他的旁邊是一支大煙斗,。站在語堂的雕像面前,,我不禁感嘆“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正是這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是這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養(yǎng)育了這一位文化大師,,我為我的故鄉(xiāng)擁有這樣一位文化大師而感到自豪,,感到驕傲!我暗暗下決心要向語堂學習,,做一個愛讀書,,以讀書為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