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瀕危音符 唱響客家山歌
本報訊(黃朝陽 湯紹平)“正月李園青哩哩,,阿哥鏟草李園里,,出力出汗餓又累,唱支山歌來充饑,。”日前,,筆者在長樂鄉(xiāng)秀山村采訪時,聽到了從李園里飄出的客家山歌,。充滿泥土氣息的客家山歌恍如天籟之音,,讓人為之著迷。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內容廣泛,,詞曲不固定,一般都是即興編唱,。歌詞樸素生動,,韻腳齊整,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秀山村原本是客家山歌之村,以前男女老少都會唱,,田間地頭到處飄歌聲,。”秀山村村民羅燕軍告訴筆者,他本人就是從小受到熏陶而愛上客家山歌的,。
然而,,改革開放后,作為“客家山歌之村”的長樂鄉(xiāng)秀山村,,客家山歌日漸式微,,甚至瀕臨失傳。“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沒有唱山歌的氛圍了,;小孩子又都學唱流行音樂。”說到二三十年來客家山歌的日漸沉寂,,羅燕軍的言語中不無惋惜之情,。
作為一位客家山歌的喜愛者,羅燕軍敏銳地感受到客家山歌的生存狀態(tài)堪憂,,自己必須為客家山歌的“搶救”工作做一些事情,。前年初,在經過一陣子的思考后,,羅燕軍決定從組建客家山歌隊,、收集客家山歌兩個方面,來帶動村民們一起參與客家山歌的“搶救”行動,。羅燕軍把想法和也喜愛客家山歌的羅德新,、羅進才等幾個老哥們一合計,大家都十分贊同,。說干就干,,羅燕軍等人開始走家串戶動員村民參與客家山歌隊。
可是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羅燕軍的弟妹羅秀霞有一副好嗓子,,但當羅燕軍動員她帶頭參與山歌隊時,她當頭就潑了盆冷水,,“剛開始我就覺得練唱山歌是吃飽撐著沒事干,,有時間多研究種果子才是正事。”羅秀霞的丈夫羅金春是當地村支部書記,,聽說她都不參加,,村里的其他人都不愿參加。
后來,,在羅金春的勸說下,,羅秀霞答應先入隊看看再說。經過一番努力,,客家山歌隊終于在2012年7月份組建起來了,,小山村開始經常響起了客家山歌。而沒想到的是,,一段時間下來,,羅秀霞卻喜歡上了客家山歌,并成為了山歌隊的骨干,。“現在覺得唱起山歌來心情更舒暢,。”羅秀霞說,真正唱起來了,,自己才深切感受到客家山歌的魅力,。
客家山歌隊除了平時的練唱,還經常利用節(jié)慶期間返鄉(xiāng)人員多的時機,,在村里開展斗歌會,,讓年輕人、小孩子接受客家山歌的熏陶,。同時,,羅燕軍也經常便拜訪村里的“老歌手”,,收集了200多首客家山歌。此外,,他還和山歌隊員們一起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的山歌作品,。“客家山歌內容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受人家喜歡,,客家山歌的文化才能繁榮,、發(fā)展。”羅燕軍告訴筆者,,山歌隊還結合婚育新風,、新農村建設等創(chuàng)作了不少好作品,在發(fā)展山歌內容的同時也宣傳了優(yōu)秀文化,。
如今,,這支客家山歌隊在十里八鄉(xiāng)漸漸有了名氣,今年還受邀參加長樂鄉(xiāng)首屆客家民俗文化節(jié)的文藝晚會,,向人們展示了客家山歌的無窮魅力,,客家山歌這朵民間藝術奇葩正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