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解放樓
歲月易逝,幸而尚有記憶猶如存放多年的老電影膠片,,偶爾能夠在腦海里播放一遍,。有些片段雖然模糊,也還依稀可辨,。在這樣的記憶膠片里,,解放樓是我繞不開的一個片段,其特殊之處在于那是我最早見識過的一座土樓。
那是一座其貌不揚的同心圓形雙環(huán)土樓,,樓高三層,,外墻直徑約41米,總占地面積1320平方米,。走進磚砌拱形樓門,,中間是直徑約15米的石埕,一口水井深不見底,,井內(nèi)裝了幾臺抽水泵,,水管穿過井沿,順著石埕地面通向各戶人家,。環(huán)視樓內(nèi),,全樓共計19個獨立門戶、26個開間,。屋內(nèi)進深約11米,,分前、后兩落,,前落為開放式門廳,,可放置糞桶、鋤頭等農(nóng)具雜物,,中間以采光天井隔斷,,天井一側廂廊兼作廚房灶臺,,后落一般為餐廳兼客廳,,墻側有自用樓梯上二、三樓,,樓上各戶房間互為獨立,,無公共連廊相通,形成相對獨立的私密空間,。與他邑的土樓相比,,解放樓有幾處不同:其一,解放樓的樓門邊框由普通紅磚壘砌而成,,其他土樓大多采用石材雕鏨門框;其二,,解放樓外墻厚度僅約0.8米,與別處土樓動輒一兩米的外墻厚度相比顯得略為單薄;其三,,別處土樓與樓門對望的單元一般為公廳祠堂,,解放樓則未設公廳;其四,依肉眼判斷,,外墻大抵以普通黃土夯筑而成,,而非別處土樓使用混有石灰、紅糖,、糯米漿等材料的“三合土”,?;蛟S因為黃土黏度不足,解放樓雖年代并不久遠而部分墻體已然破損,,留下了用土磚修補加固的痕跡,。
解放樓所在的潮河社隸屬崎嶺鄉(xiāng)合溪村,是一個擁有200余口周姓人家聚居的小村社,,距崎嶺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不過一公里遠,。彼地四面皆山,發(fā)源于雙尖山的九峰溪支流高山溪自東而西潺潺流淌,,在這里拐了個彎,,形成一個緩坡谷地,為人們聚族而居提供了水土之便;兼之一條自原平和縣治所在地九峰通往漳州府的古官道(即后來的省道207線)穿境而過,,明,、清時期在潮河村附近設有崎嶺埔驛站,使得這里有了交通之利,。大約在300年前的雍正年間,,周氏先輩在后山筑窯燒瓦,搭棚屋而居,,漸漸形成一個百多人口的村落,。因燒制瓦片而搭棚屋,故潮河村又曾得“瓦寮”之舊名,。
就地理位置而言,,解放樓離省道207線不過30幾米遠,兼之此路段為一陡坡,,解放樓就坐落在陡坡左側,,樓頂幾與路面齊平,常令乘車過往者產(chǎn)生一種“觸手可及”之錯覺,。因其臨近公路且前方視線開闊,,在某種程度上又成了崎嶺鄉(xiāng)的一個“地標”——從平和縣城經(jīng)由207省道一路往西,一旦左前方出現(xiàn)一座寫著“解放樓”三個大字的土樓,,則預示著崎嶺鄉(xiāng)到了,。
在平和縣境內(nèi)璨若繁星的數(shù)百座土樓中,解放樓或許是建造年代最晚的一座,,這從樓名“解放”可得到解讀,。據(jù)當?shù)?8歲的村民周火炮回憶,解放樓始建于1953年,,至1956年完工,,歷時3年有余。具備較強防御功能是閩西南土樓建筑的一大特性,舊時山區(qū)多匪寇,,人們修筑土樓聚族而居,,大抵是為了防范匪寇入侵。新中國成立后,,閩西南地區(qū)匪寇已然絕跡,,何以潮河周氏人家至1953年才建造解放樓呢?“周姓在這一帶屬于小姓,舊時常常因為耕地,、山林歸屬等原因受到周邊異姓旺族欺侮,,先輩應該很早就有了建土樓的想法,只是因為舊社會生活窮困潦倒,,連一日三餐都顧不上,。解放后社會安定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逐漸好轉,,才有條件建造土樓,。”周火炮說道,“當時采用各家各戶共同出工,、湊錢修建的方式,,請麻寮坑的師父來舂墻,工錢按照每戶一石米,、40元錢的標準支付,。”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一石米外加40元的舂墻工錢委實不算多,,但當時仍有三戶人家支付不起而放棄了參與建樓,,周火炮正是其中一戶。“那年我才13歲,,既沒有力氣干活,,家里也付不起工錢,,我在建樓前一年(12歲)就去大坪當長工了,。”周火炮說。因為各戶經(jīng)濟條件參差不齊,,整座土樓各單元陸續(xù)上工,,前后花了三年多時間,至1956年才全部竣工,。落成之后,,樓名最初叫“揚美樓”,后有人提議改為“解放樓”,,喻指這是一座解放后才有能力修建的土樓,。周姓人家從此得以在樓內(nèi)安居樂業(yè),樓門亦長年開啟,僅在文革期間因附近發(fā)生武斗怕被殃及而關閉過數(shù)日,。
解放樓坐西朝東,,背倚閣仔山,樓前地勢平坦,,清澈的高山溪如一條彩練自門前蜿蜒流過,,隔溪相望的是一座高近千米的尖山,既得山形氣脈,,又有秀水環(huán)繞,,符合前照后靠、藏風聚氣的陽宅風水格局,。有山就有故事,,據(jù)說解放樓前的尖山有九十九條脈,若再加一脈,,潮河村就擁有了龍脈地氣,。某年清明節(jié),潮河一戶周姓人家到尖山掃墓,,待祭拜完畢收拾祭品,,發(fā)現(xiàn)裝祭品的神籃蓋子不見了蹤影。周姓人家轉身尋了半天,,只見神籃蓋子被成千上萬只螞蟻擁裹著往山凹處挪動,。周姓人家急忙追過去,抓起神籃蓋子往地上一頓猛砸,,將螞蟻砸凈驅散,,撿回了神籃蓋子。周姓人家有一啞巴兒子,,當夜有神仙托夢,,方知那群螞蟻是天兵欲以神籃蓋為魂在尖山筑龍脈,待龍脈筑成,,啞巴兒子即可開口說話,,日后起事成就帝王大業(yè)??上щx龍脈筑成只差一步之遙,,周姓人家后悔不迭,從此在潮河留下了一個功虧一簣的“啞巴皇帝”傳說,。
滄桑難耐,,時光如流。一個甲子對人來說已是耳順之年,,即將邁入遲暮,,但對于動輒數(shù)百年的土樓而言,,大多還處于青壯年時期。解放樓落成至今恰好一個甲子,,卻也已老態(tài)畢現(xiàn),,東南角屋頂出現(xiàn)了塌落的跡象,這固然與其建筑工藝簡單有一定關系,,但也有著“人去樓空”的落寞,。實際上我最早見識解放樓是在大約四十年前,年紀尚幼的我曾隨奶奶到解放樓走親戚,,在樓內(nèi)的表叔家留宿過,。那時辰樓內(nèi)住了大約一兩百人,每個門戶都有人進出,,顯得熱鬧而嘈雜,,也是土樓生活的真實寫照。如今樓內(nèi)人家皆已外遷新居,,只有包括老表叔夫婦在內(nèi)五六位老人留守樓內(nèi),,諾大的解放樓顯得冷清而空曠。樓房是需要人氣溫養(yǎng)的,,有人居住的房子能夠存世數(shù)百年,,倘若人去樓空又不加以維護,離坍塌消亡也便不遠了,。
我不知道解放樓還能存世多久,,畢竟它“資歷尚淺”,兼之造型普通,,工藝簡單,,也沒什么特殊的文化內(nèi)涵,難以達到作為文保單位的條件,。然而這不應成為任其老去,、消亡的理由,對老屋的維護,,子孫后代責任在肩,。近聞崎嶺鄉(xiāng)一座有著230年歷史的祥和樓,其后世宗親正在自發(fā)捐資進行保護性修繕,。祥和樓人說:“我們無法保證祖宗傳下來的基業(yè)能夠永世長存,,但至少不能讓它在我們眼前倒塌。”這話很實在,,值得解放樓的后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