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行記
此番去往安厚,、大溪諸鄉(xiāng)鎮(zhèn),,緣于文宜兄的熱心邀約,。文宜兄發(fā)起成立“平和化工之家理事會”,,希望借助這一自動自發(fā)的群眾性互動組織,,去關(guān)注,、關(guān)愛曾經(jīng)相處多年,、如今久未聯(lián)系的老職工群體。這些老職工中,, 91歲高齡的林金教老人是已知仍然健在的最年長者,。我于1990年底進入平和化工廠,其時林金教老人已退休多年,,我與之可說素未謀面,。但同為平化人,,去探望一下老前輩亦在情理之中,于是與文宜兄夫婦一道欣然前往,。
時值金秋,,天高云淡,陽光熾熱,,正是柚子收獲的季節(jié),。林金教家在安厚鎮(zhèn)美峰村溪尾社。這是一個背靠山麓,、人口不足百人的小山村,,境雖偏遠,道不難行,,沿途未見舊式瓦舍,,所見皆嶄新樓房,顯然村民早已小康,,安居樂業(yè),。屋前一片曠野平籌,滿園柚子橙黃,,一派自然祥和的田園風光,,正是安居頤養(yǎng)的好處所。
事先得到消息的林金教女兒早早在村口等候,,引導(dǎo)我們進屋泡茶相待,,然后帶我們?nèi)タ赐纸鸾汤先恕@先耸瞧胶突S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參與者,,雖年逾九旬仍身康體健,、精神矍鑠,平時基本無需他人照料,。離開工作崗位三十多年,,老人仍能清晰地憶起當年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令其欣喜的是,,雖然平和化工廠已停產(chǎn)關(guān)門多年,,今天仍有人遠道而來探視這位建廠元勛,正是曲終情未散,,廠停人猶在,,人們并未將他遺忘。這一刻林金教拉著文宜兄的手久久不放,,情景感人,,難以釋懷,。
平和化工廠是一家創(chuàng)辦于上世紀60年代國有企業(yè),,曾是平和縣五大支柱企業(yè)之一,,不幸在90年代的國企改革中走向沒落被迫停產(chǎn),400多名職工各奔東西,、自謀生路,。光陰似箭、歲月不居,,二十年時光一晃而過,。曾經(jīng)朝夕相處、患難與共的老同事,、老戰(zhàn)友大都已多年不見,,音信杳然。前段時間文宜兄召集部分老同事在縣城聚會,,提到哪位老人孤苦病痛無人探視,,哪位老人高齡仙逝沒有誰送一個花圈,諸多孤單落寞,,令人不勝噓唏,。于是萌生了成立“平和化工之家理事會”的想法,旨在加強聯(lián)絡(luò),、互通信息,,走訪、探望80歲以上老職工,,慰問去世老職工,,并為有困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關(guān)懷與幫助。今天的走訪,,是理事會成立后的第一次出行,,林金教老人理所當然成為探望的第一位。
俗話說“相約不如偶遇”,,中午時分,,我們在林金教女兒家門口遇到了葉冠先、陳東,、張來溪諸位昔日老同事,。葉冠先、陳東兩人均已年逾七旬,,騎著摩托車自蘆溪九曲,、霞寨官峰一路奔襲百多里路趕來,可謂老當益壯,、勁頭不減當年;家住安厚鎮(zhèn)的張來溪更已榮登77歲喜壽,,幾位老人與我們因為探望林金教老人而有了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容顏未改鬢毛衰,,思憶往昔,,彼此心中不勝感概,。
午餐過后,我與文宜兄一行跟葉冠先等人告別,,繼續(xù)趕往安厚圩探望年逾八旬的老廠長賴寬亮,。時值中午,賴寬亮老人正在休息,,我等不忍打擾,,與其子女小敘后,趕往另一同事張大城家,。找張大城的目的,,是讓他帶我們?nèi)ヌ酵?1歲的老前輩吳石木。
吳石木家在大溪鎮(zhèn)山布村,,與張大城家相隔十里,。尋至其家,卻見老人久臥病榻,,面容蒼白,,見來人而眼神迷茫,呼之不能應(yīng)答,,令人噓唏悲慟,。我初至化工廠時,吳石木系我所在車間的副主任,,老上級,。我離職后不久,吳石木亦退休返鄉(xiāng),,以后再未面晤,。此前曾向人打聽過其消息,卻一直未有結(jié)果,。如今得緣相見,,老人卻已病魔纏身,臥床數(shù)月,,恐將去日無多,。吳石木生性憨厚耿直,工作時安分守己,,退休后亦少與人交集,。其老年得子,當年我與之共事時其子尚且年幼,,如今兒子長大成人,,以木工裝潢為業(yè),憑手藝吃飯,,兒媳賢惠孝順,,育有一對活潑陽光的子女,,老人也算得以寬心了。
雖時近中秋,,天氣依然燥熱。清晨駕車自漳州出發(fā),,到平和縣城接文宜兄夫婦后,,馬不停蹄輾轉(zhuǎn)安厚、大溪各地,,至傍晚踏上歸程,,辛苦疲憊自不待言。探訪幾位耄耋老人之余,,沿途又見到十數(shù)位昔日同事,,也算有所收獲,值得欣慰,。平和化工廠停產(chǎn)后,,昔日同事人各一方,有人搏擊商海,、事業(yè)有成,,過上了富足安樂的生活;有人憑著手藝在街頭巷尾默默勞作,與世無爭;也有人年紀大了,,或者貧困無助,,或者孤寡無依。誠然,,人生百態(tài),,亦人生百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無論結(jié)果如何,守住本份見陽光,,人生境遇,,實在不必過多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