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清明 艾草粿最鄉(xiāng)愁
本報訊(蔡藝榮 湯紹平 吳巧莉 林小良 文/圖)清明時節(jié),,平和人喜歡做艾草粿,、吃艾草粿,,特別是用傳統(tǒng)工藝做成的艾草粿更是勁道爽口,入口留下滿嘴的青草香,,或許就是最撩人的鄉(xiāng)愁。小溪鎮(zhèn)高南村盧小斌一家人三代,,堅持用傳統(tǒng)手藝作艾草粿,,保留下這誘人的舌尖古早味。
4月4日,,記者來到盧小斌的家里,,她正在和長輩們一起包艾草粿,一個個的像豆腐塊的艾草粿在她熟練的動作下很快就包好了,。
“做艾草粿步驟很多,,第一步是采摘艾草,采摘回來之后把它洗干凈,,然后我們選用最好的糯米,,用傳統(tǒng)的石磨磨出糯米漿,用石磨的話它會比較細膩比較不會熟了,。”為了讓艾草粿保留最正宗的古早味,,盧小斌她們在制作過程中采用了傳統(tǒng)的配方、傳統(tǒng)手工進行制作,。
盧小斌說,,制作艾草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想讓它的口感在蒸煮過后保持彈性,,必須用傳統(tǒng)的手法制作,石磨磨出來的米漿與艾草融合后,,要放在石臼里,,經木槌不停錘擊,才形成柔韌的粿團,,再放上老式灶臺,,用柴火燒。
和大多數(shù)平和人一樣,,盧小斌從小就耳濡目染長輩們用傳統(tǒng)的手工做法制作艾草粿,。盧小斌說:“記得小時候看著媽媽奶奶在做艾草粿的時候,覺得很好玩,,就在旁邊學著包,,一直包到現(xiàn)在,也有將近10年了,。”傳統(tǒng)做法做出來的艾草粿不僅好吃,,其制作的過程以及特殊的香味,,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鄉(xiāng)愁的記憶。
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盧小斌都是在家制作艾草粿,,但是由于其制作的艾草粿勁道爽口,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定制,。“很多出門在外的游子都在我們這下訂單,,他們都說挺喜歡我們家自己做的艾草粿,覺得很有家鄉(xiāng)的味道,。他們吃得開心,,能夠讓他們吃到我們做的家鄉(xiāng)味的艾草粿,我們也很開心,、也挺有成就感的,。我就想著這門老手藝必須要傳承下去,讓它永遠的保留傳統(tǒng)的艾草粿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