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晶煮茶
霞寨的石晶泉不大,卻被稱為“平和第一泉”乃至“漳州第一泉”,,因為它流淌出幾百年漳州茶葉的輝煌和茶文化的沉淀,流淌出漳州人的茶韻人生,。
“陶然飲秋風,,汲泉煮香茗”,秋冬季節(jié)的泉水最好,,清冷沁心,,亦最宜茶。于是約了幾位好友,,帶上白芽奇蘭茶,,上大協(xié)關,找石晶泉,。石晶泉所在的平和縣大協(xié)關是明朝時期縣治九峰通往漳州府的必經(jīng)之道,,文人墨客、政客商人經(jīng)常過往,,如今水泥路通暢,,我們驅車便到。這里森林茂盛,,翠谷,、青松、古寺,、甘泉,,景致極佳。“石晶圣泉”在石晶宮后面,,石壁旁竹木參天,,雖然已是冬季,仍然泉水叮咚,,明亮清澈,。于是我們拎起一桶清泉,到石晶宮的茶室煮上一壺沸水,,泡上第一杯奇蘭茶,,在茶氣蒸騰中細品泉香。“平和奇蘭”的味道沉浸在泉水中,,絲絲入滑,,沁人心脾,真是“若到平和行樂處,,石晶泉上最關情”,。
在茶香彌漫中,穿越時空隧道,,我們仿佛看到明朝時期這里的熱鬧與輝煌,。武榜眼黃國梁題詞“石晶圣泉”;平和縣尉謝德夫評之為“和邑(平和縣)品泉,,此為第一”;明崇禎九年(1636年),漳州府通判,、平和縣令朱統(tǒng)鈨作七律詩《題石晶泉》,,為之贊頌。當時的龍溪(今龍海市)名士陳正學也寫了一首《石晶泉歌》抒發(fā)情感,,詩句有點長:“石晶之泉泉最清,,寶珠嶺上檀奇名。涓涓石罅出如注,,酌之不竭常盈盈,。我聞荊山之人玉抵鵲,傍石居者挹泉而漱瀹,。旁檐籬落握山阿,,謖謖松濤吹大壑。山行驅車已過之,,聞泉卻步立移時,。洼僅容瓢澄可鑒,夏寒冬暖沁肝脾,。解裝試出笈中茗,,滌杯敲火石支鼎。行人笑我太好奇,,惠泉中冷徒爾為,。此時更不煩水遞,茶香隱隱為蘭蕙,。胸中夙垢悉遣去,,頓覺云生欲軒翥。”一個文人的雅好躍然紙上,。
據(jù)考證,,明朝時期漳州茶葉已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fā)展,煮茶品茗不僅成為文人墨客的愛好,,也成為平常百姓待人接物的禮儀,。許多名勝古跡、清幽寺觀,、名泉怪石等,,都成了人們煮茶品茗、激揚文字,、閑話人生的理想場所,。當時茶農(nóng)生產(chǎn)的茶葉,不僅供民間自飲,,而且被列入貢品,。《南靖縣志》載:嘉靖年間,,南靖縣(當時平和歸屬南靖)茶葉已定列為貢品,,曾進貢茶五十五斤九兩三錢,菜茶六十斤九兩九錢,。明末龍溪縣名士陳正學的《石晶泉歌》(載《平和縣志》)有“茶香隱為蘭蕙,,頓覺云生欲軒翥”,可見當時的茶葉已頗有名氣,,茶葉已被廣泛種植,。明太常寺卿陳天定游平和大峰山佛祖巖詩句“寺古多荒瓦,僧貧只薦茶”,,和天啟進士沈起津游詔安九侯山詩句“香爐煙透云眼里,,霧鎖茶園望海臺”,不僅說明內(nèi)山山峰產(chǎn)茶,,沿海地區(qū)也種植成片茶園,。當時茶葉貿(mào)易也漸興隆,漳州商人往返于武夷山,、安溪購茶,。明中葉海澄月港繼泉州港之后成為福建外貿(mào)大港,茶葉通過月港走上“海上絲綢之路”,,走出國門,。據(jù)《海澄縣志》載,明中葉從海澄月港出口的茶葉年銷售上百噸,,最多一年達300噸,,居全省之冠。明末清初,,龍溪縣龍山,、平和大峰山、南靖奎洋鄉(xiāng)上洋茶遠銷緬甸,,平和的奇蘭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龍溪北門茶葉行業(yè)也陸續(xù)興起,。
歷史已經(jīng)過去,繁榮正在繼續(xù),,而茶與水珠聯(lián)璧合產(chǎn)生的意境那是真真切切的,。明朝張源在《茶錄》中說:“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換個地方,,來到石晶泉旁的涼亭,煮上第二杯溫暖清新的茶,。茶杯中,,我看到茶葉的飛舞、茶身的舒展,、茶湯的褪變,、茶毫的密布、茶煙的消散……當幽香的茶味從杯中彌漫出來的時候,,我知道,,茶與水完成了生命中最美麗的交融,演繹了人世間最古老最質樸的自然韻味,。
飲茶還得有茶境,。據(jù)《茶疏》介紹說“心手閑適,披詠疲倦,,意緒紛亂,,聽歌拍曲……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這樣的茶境品茗,,那是另一番情趣,。我們沿著石板路登上石晶泉上面的大協(xié)關有機茶場,這里,,茶正,、泉純、境佳,,雀鳥茶園俱全,,給浮躁以寧靜,給平庸以高雅,。如果說,,之前第一泡茶喝出的是茶葉的香氣及厚重的歷史文化,第二泡喝出的是茶與水融合的自然韻味,,那么,,在如此絕妙境界,煮上第三泡茶,,人的精神會隨著茶香在虛靜中慢慢得到凈化和升華,,整個身心也在虛靜中與大自然漸漸融涵玄會,,所以喝出的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