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閩抗第三支隊北上抗日 200多名云霄“勇士”僅3人幸存
云霄陂下村觀音廟現貌,。當年,紅軍閩抗第三支隊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北上抗日,。 本報記者 張偉斌 攝
平和中山公園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本報記者 范偉鴻 通訊員 黃水成 實習生 沈小麗 攝
云霄陂下村村民向文史專家講述父輩流傳下來的抗日事跡
本報記者 張偉斌 攝
1938年2月27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開赴蘇皖抗日前線,這是該團在龍巖白土舉行抗日誓師大會情景。(資料圖片)
新四軍第二支隊《為出發(fā)抗敵告別父老書》(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馮思佳 通訊員 洪駿 羅奇?zhèn)?nbsp; 在云霄縣下河鄉(xiāng)陂下村,,如果不是有黨史專家和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介紹,我們完全不能把眼前的這座觀音廟和紅軍閩抗第三支隊北上抗日出發(fā)地遺址聯系起來,。
如今,,觀音廟已被重建,,廟里香火旺盛,。除了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外,平時村民也會來此祭拜,。村里的老人說,,剛解放的時候,觀音廟還是土墻瓦蓋的兩層小樓,,應該是遺址的原貌,。
觀音廟是紅軍閩抗第三支隊北上抗日出發(fā)地遺址。據云霄黨史專家方志南說,,陂下村黨的群眾基礎很好,,是革命烽火燃起的地方,當時出發(fā)抗日的閩抗第三支隊的300多人里,,有30多人來自陂下當地,。
據黨史記載,1937年7月,,漳浦事件發(fā)生后,,紅3團部分指戰(zhàn)員由盧勝帶領成功突圍,并重建紅3團,。同年10月,,為了進一步喚起民眾開展抗日活動,紅3團改稱“閩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三支隊”(簡稱閩抗第三支隊),盧勝任支隊長,,共有指戰(zhàn)員150人,。至12月,第三支隊擴展到300余人,,由盧勝率領在陂下集中,,做北上抗日準備。1938年1月下旬,,出發(fā)開赴蘇皖抗日前線,。
“這次我們要到平和圳心進行培訓,然后要北上抗日,,出發(fā),。”已故的親歷者吳交深曾說,出發(fā)前盧勝隊長只簡單地說了這么一句話,。吳交深生前還回憶說:“出發(fā)那天早上,,大家各自吃完早飯后,集合準備出發(fā),,隆冬季節(jié)的早晨,,很冷,但仍然來了許多送行的人,。”
戰(zhàn)爭的殘酷難以想象,。方志南說:“閩抗第三支隊的300多人基本都安排在軍部警衛(wèi)營,在戰(zhàn)爭中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其中200多云霄籍子弟兵,,最終只活著回來三人。”
吳健,,原名吳來水,,陂下村人。在活著回來的三個人中,,吳健是其中一個,。
1932年,饒和埔詔縣委書記劉錫三和縣委委員兼婦女主席張華云假扮夫妻在陂下創(chuàng)辦“福成昌碗窯公司”,,作為饒和埔詔縣委的聯絡點,。從小父母雙亡的吳健在“福成昌碗窯公司”做工,期間深受革命思想熏陶,,走上革命道路,,后參加閩抗第三支隊,隨新四軍前往抗日前線,,歷任新四軍班長,、排長,、連長,立下許多戰(zhàn)功,。
新中國成立后,,吳健歷任福建省軍區(qū)警備團營長、參謀長,、團長,,三明軍分區(qū)副司令員。1980年離休,,1986年8月30日在家鄉(xiāng)云霄病逝,。
戰(zhàn)士分三批從平和中山公園出發(fā)
7月30日早上10點,平和縣幾名學生相約到小溪鎮(zhèn)中山公園雕塑《八閩第一槍》前瞻仰,,緬懷革命先烈,。平和縣文化館館長何溪源向教師、學生們講述了當時的歷史,。何館長說:“中山公園是閩粵邊紅軍北上抗日的出發(fā)地,。”
據黨史記載,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移到南昌,,1月15日,閩粵贛邊省委派譚震林前往南昌與項英商討部隊整編問題,。隨后,,譚震林從軍部接受命令返回龍巖白土,正式宣布將閩西,、閩粵邊,、閩贛邊和閩中地區(qū)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新四軍第二支隊成立以后,,特委決定把閩粵邊紅軍(包括新成立的平和縣和中區(qū)區(qū)干連等200多名平和籍子弟)也編入新四軍。1月31日,,閩抗三支隊奉命前往平和縣坂仔圳心集中,,閩粵贛邊省委常委謝育才帶領池義彪和廖成美兩人,從龍巖白土趕到平和坂仔參加整編,,閩粵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一營,。2月14日,一營全體指戰(zhàn)員分三批從中山公園出發(fā),,乘坐汽車到龍巖集中,,正式編入四團,27日,,新四軍二支隊全體將士在龍巖白土舉行誓師大會,,并發(fā)出《為出發(fā)抗敵告別父老書》,。3月1日,隊伍開赴蘇皖抗日前線,,踏上北上征程,,奔向抗日殺敵的沙場。
平和黨史工作人員說,,部隊在坂仔圳心整編集訓了一個多星期,。在平和縣委的領導下,各鄉(xiāng),、各保的抗日救國會發(fā)動平和縣父老鄉(xiāng)親送了許多雞鴨給紅軍,,保里殺豬宰羊慰問犒勞軍隊官兵,婦女們也為即將北上抗日的子弟兵趕制軍衣,、軍鞋和準備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