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橋,在水一方
☉鄭季華
浣水弄清影蔡文原攝
閩南水鄉(xiāng)游斐淵攝
古村新顏蔡文原攝
古建神韻蔡文原攝
湘橋夕照陳凱東攝
“他是我的曾祖父——黃稷堂”陳凱東攝
笑語聲聲繞古厝陳凱東攝
龍舟競渡黃麗惠攝
碧水泛舟陳凱東攝
百年古厝,,灰墻紅瓦,,尋常巷陌,流水人家……
走進湘橋,,就仿佛走進許多人共同的家園記憶,。
湘橋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位于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的九龍江岸邊,,漳州的重要水系九十九灣在村里迂回流繞,。自然造化的流水讓湘橋有了靈氣,依水而筑,、傍河而立的古厝群又賦予流水無盡的生機和神韻,。華佗廟、大夫第,、翰林第等明清古建筑在岸邊一字沿岸排開,。離岸更遠的村內,還有貢元第、西宗祠堂,、進士第等古建筑,。
每一座古厝都是一部線裝書,書中有居廟堂之高的黃氏先祖?zhèn)兊虏烹p馨的記載,;有處江湖之遠的神醫(yī)華佗治病救人,、消災解厄的傳說;有不勝枚舉的仕途鄉(xiāng)賢們令人敬仰的故事,。推開古厝深邃感的大門,,跨過石門欄,穿過天井,,踩上石階,,所見的一塊塊牌匾如同一張張泛黃的湘橋名片,所謂溫柔厚重,,所謂滄桑崢嶸,,昨日種種,盡在不言之中,。那廳堂的對聯(lián),、厚重的筆墨,還有那長案桌彌散著的書香氣息,,仿佛是當年房主人對兒孫的諄諄教導,。
如今,翰林第成為追思先賢,、教育后人的場所,。徜徉于名人墻,重溫清康熙奉政大夫黃金鐘,,清雍正刑部主事黃天瑞,,清乾隆翰林院檢討黃闌枝,,清康熙廣西州同知黃宏遇,,現(xiàn)代著名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黃稷堂的生平,,生長于湘橋村這塊沃土上的鄉(xiāng)賢俊彥以自己的故事書寫著龍文厚厚的文明歷史,。近年來,湘橋村還依托翰林第,,通過書寫懸掛勵志楹聯(lián),、家風家訓,制作湘橋風物民俗宣傳欄等方式,,讓古厝展現(xiàn)新風貌,,煥發(fā)新生機,滋養(yǎng)鄉(xiāng)民的心靈。
榮耀輝映鄉(xiāng)間,,故事已然遠去,。徜徉在古厝門前寬闊平整的大石埕,看著角落竹杠上晾曬的衣服,,看著騎著自行車的頑童,,看著慈祥的老人坐在石條上悠然地抽著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溫馨,、安寧,。
日現(xiàn)不蔽前山色,夜來常聞流水聲,。最讓人沉醉的,,還是這湘橋的水。湘橋的水因九十九灣而有質有形,,純美綿長,。在這里可以聆聽流水的呢喃,觀望白云古厝的倒影,。倒影在水中纏綿交錯著,,像時光的波紋,繞來繞去的湘水又牽著人們的思緒,,向前滑動,,滑過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滑過田野,,流成一條喧騰的河,,滋潤著沿河兩岸廣袤的土地。“人生似潮有落漲,,世事如煙唯善長”,,這副鐫刻在岸邊觀潮亭上的對聯(lián),是湘橋村人文精神的寫照,。多少年來,,村里的婦人們在河邊洗衣漿裳,話著家常,;男人們在亭子內聊著往事,,泡著清茶。每逢端午節(jié),,河面上龍舟競發(fā),、劈波斬浪;河岸上人頭攢動,、吶喊助威,;家家戶戶米粽飄香,,男女老少喜氣洋洋,經(jīng)久不衰的傳統(tǒng)民俗讓此時的湘水不再平靜,。
望得見山,,望得見水,讓湘橋人的內心充滿自豪,。樸實的湘橋人,,用心守護著家園的一磚一瓦、一厝一石,、一草一木,,他們從未停止過尋找自己的夢。
2014年初,,龍文區(qū)啟動了九十九灣整治工程,,隨著“河清、岸綠,、景美”的不斷推進,,一個新的夢想——建設“閩南水鄉(xiāng)”的藍圖躍然而出, “閩南水鄉(xiāng)”建設示范段于去年4月欣然啟動,。武林小鎮(zhèn),、龍舟競賽、田園書院,、林蔭綠道……漳州版“清明上河圖”如一個透明的夢,,再次把湘橋和九十九灣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如今,,湘橋周邊沿岸塔吊,、挖掘機長臂揮舞,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xiāng)風情不久便可顯現(xiàn)。我們期待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那一刻——穿行小巷,,走一走那條平平仄仄的青石板路,;靜坐岸邊,看一看小船搖曳,,緩緩從小橋下駛過,;或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枕水而眠,。
一樣的村莊,,不一樣的湘橋。到時,,古老而又年輕的湘橋,,將如一甕醇香的美酒,,留住來來往往的人,令人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