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面塑美美噠 食物藝術(shù)成為一道民俗文化景觀
精心制作 嫦娥奔月
昨日,,筆者在東山縣銅陵春秋本味酒樓看到一件銅山面塑藝術(shù)品,,名叫“嫦娥奔月”。只見嫦娥阿娜輕盈,,水袖薄如蟬翼,,手提神燈,腳踩浮云,,后隨白兔,,翩翩奔月而去。作者是酒樓的主廚林雄,。筆者不禁為之叫絕,。
面塑,東山人叫“擩面尪仔”,,它是用面粉,、糯米粉、食油,、顏料等原料,,制作成各種人物或動物形象的民間絕活。銅山的面塑手藝,,起源年代已無從考證,。明清時期,銅山的面食造型作品已流傳于民間,,只用于饋贈親友或作為祭品,,其工藝簡單、樸素,。后來,,銅山的面塑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捏面人由街市上的擺攤或沿街叫賣,,逐漸演變發(fā)展成為專供欣賞的民間工藝品,。隨著時代的變遷,銅山的面塑手藝漸漸銷聲匿跡,,瀕臨失傳,。
家住頂街(現(xiàn)公園社區(qū))的游仔森是銅山有名的面塑藝人,他捏塑的飛禽,、走獸,、人物,形態(tài)逼真,,色彩鮮艷,。相傳,他居住的屋子常有老鼠出沒侵擾,。有一天,,游師傅制作一只面塑大花貓,那銳利的大眼睛,,虎視眈眈,,豎起的耳朵,高蹺的尾巴,,顯得威風凜凜,,成撲擊之勢。游師傅將它隨意擺放在八仙桌上,,沒想到家里再也見不到老鼠,。游仔森面塑“死貓嚇跑活老鼠”的故事,四處傳揚,。
林雄師傅是游仔森老藝人的外孫,,從小耳濡目染,潛心自學,,決心以自己的技藝傳承銅山面塑傳統(tǒng)工藝,。前幾年,他到春秋本味酒樓當主廚,,更是如魚得水,,面塑手藝得心應手,技巧日進,。他精心構(gòu)思設計,,采用精面粉,、糯米、羽毛,、絲線,、棉花等原材料,經(jīng)過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裝等過程,,使用拔子,、梳子、篦子和剪刀等工具,,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壓,、搓,、滾、碾,、拔,、切、貼等多種技法,,一絲不茍地制作各種面塑作品,。幾年來,林雄師傅創(chuàng)作了以“關(guān)公神像”為主題的系列作品,,還有“霸王別姬”“悟空弄棒”“嫦娥奔月”“龍鳳呈祥”“前程似錦”“仙桃獻瑞”“鳥語花香”等近30種面塑和糖塑作品,,姿態(tài)各異,神情兼?zhèn)?,讓食物藝術(shù)成為一道亮麗的民俗文化景觀,,深受歡迎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