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日報專版】11位全國知名文學家相約平和采風
本報訊(黃水成 羅奇?zhèn)?盧晶津)3月28日至31日,,著名文學評論家何鎮(zhèn)邦,、省作協(xié)主席楊少衡及著名作家肖克凡、龍一等11位全國知名文學家相約走進平和,,開展采風活動,。
此次活動由中共平和縣委宣傳部、平和縣文聯(lián),、平和縣文化廣電體育局和人民文學雜志社聯(lián)合主辦,。活動中,,采風團先后深入平和三平寺、南勝窯址,、靈通山,、林語堂故居、九峰古鎮(zhèn),、高寨蜜柚園,、白芽奇蘭茶茶園、橋上書屋,、榜眼府,、莊上土樓等地,實地探訪平和風情,,感受平和靈動多姿的山水情懷和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在綠意茵茵的林語堂故居,何鎮(zhèn)邦說,,與大師相逢是一種緣遇,,林語堂不光是漳州的名片,也是中國文化的名片,。林語堂是閩南文化精髓的代表,,也是中西文化融合后的代表。他建議:“要把林語堂的文化性格,、文化精神參透,,抓住他最基本東西。然后把這個文章做好,,形成一批相當素養(yǎng)林語堂迷,。”
說到平和紅色文化時,,楊少衡表示,平和紅色文化有故事,、有傳承,,他將在深入采風的基礎(chǔ)上,認真思考和總結(jié),,希望創(chuàng)作出有關(guān)“平和暴動”的小說,,生動再現(xiàn)那段革命斗爭史。
三月,,正是柚花盛開季節(jié),。高寨柚海香氣襲人,令著名作家肖克凡印象深刻,。他盛贊柚子是“水果中的君子”,。
在高峰生態(tài)谷,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協(xié)主席關(guān)仁山說,,茶文化是深入中國人靈魂骨子里的東西,在奔波疲勞中,,白芽奇蘭茶能讓人“過渡”,,在這過程中是一種精神的升華。
在平和南勝窯址,,著名作家龍一表示,,可以好好發(fā)掘平和的“海絲”文化,做大旅游文章,。
在著名建筑橋上書屋采風時,,70后代表作家徐則臣說,平和土樓富有生活氣息,,在兩座土樓間橫亙著一座造型奇特的現(xiàn)代建筑,,給人強烈視覺沖擊。
編者按:3 月 28 日至 31 日,, 由著名文學評論家何鎮(zhèn)邦,、省作協(xié)主席楊少衡及著名作家肖克凡、 龍一等 11 位全國文學界知名人士組成的采風團走進平和,,開展采風活動,,親身感受平和靈動多姿的山水情懷和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 采風期間,,本報記者采訪何鎮(zhèn)邦,、肖克凡及龍一,暢談此行感受,,以饗讀者,。
“潛伏”在平和 ——對話《潛伏》作者龍一
本報記者蔡柳楠 平和縣委報道組
人物名片
龍一1961年于天津出生,,祖籍河北省鹽山縣。生于饑荒之年,,長于物質(zhì)匱乏時期,,故而好吃;長期研究中國古代生活史,慕古人之閑雅,,于是好玩,。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出身,寫小說引讀者開心為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迷人草》《借槍》《接頭》《深謀》《暗火》《代號》《暗探》,,小說集《潛伏》《刺客》《恭賀新禧》《藤花香》《美食小說家》和小說理論專著《小說技術(shù)》等?,F(xiàn)為天津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文學院專業(yè)作家,。小說《潛伏》《借槍》《代號》改編為電視連續(xù)劇播出,。讀書寫作蒔草玩物之余,尚有調(diào)和鼎鼐之好,。
他的上衣口袋里藏著一朵蜜柚花,。
潔白的花瓣包裹著鮮黃的嫩蕊,清香撲鼻,。
他說,舍不得再把花拿出來,。我問為什么,,他像個孩子般興奮地從口袋中掏出一個素色眼罩:“你聞聞看,是不是特別香?當時只是隨手把花放進了口袋,,沒想到午休時戴上眼罩才發(fā)現(xiàn),,熏上了花香后的時光變得分外香甜。”
對這份意外得到的小小美好,,他笑得眉眼彎彎,,顯得非常滿足。
他是龍一,,熱播劇《潛伏》的原著作者,。跟隨著“語堂故里平和行”采風團,龍一第一次走進了這座柚都茶鄉(xiāng),。
從千年三平古剎到崎嶺橋上書屋,,由五寨南勝窯址尋蹤至榜眼府,短短五日間,,足下踏過的靈山秀水,、雙眸記錄下的人文古韻,,都讓龍一不住地回味。
“實在是太美了,,美得讓人舍不得離開,。”龍一說。
端坐在林語堂故居前的小石凳上,,龍一為自己斟上了一杯茶,。茶湯杏黃清亮,入口回甘,。
“相較于柚花茶的清甜,,我更喜歡白芽奇蘭的醇厚,有余韻,,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尋,。就好像平和一樣。”龍一輕抿一口,,放下茶盞,,笑著對記者說。
在龍一的眼中,,這座偏隅閩西南大山深處的小城,,與他生長甚至到訪過的其他城市都不一樣。
不一樣在哪兒?是在紅磚,、白墻,、燕脊勾勒出的千年古厝風貌,還是在茶山,、柚香,、農(nóng)耕沉淀出的閩南鄉(xiāng)土情韻?
“這些都是,卻也不全是,。”龍一說,,你看,這里保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一路走來,,能深刻感受到民俗宗教文化、蘇區(qū)紅色文化,、中醫(yī)藥文化交融其中,。這里卻也在進行著生機勃發(fā)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不僅將克拉克瓷燒制技藝,、白芽奇蘭茶烘焙技藝成功“復(fù)活”,,幫助古老文明在文化產(chǎn)業(yè)園、遺址保護區(qū)的建設(shè)推進中重煥光芒,,更為各地慕名前來者搭設(shè)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這里孕育著的智慧和力量,,不得不讓人感嘆、驚嘆,、贊嘆,。
文化的發(fā)展,需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特別是在探尋過曾有著十里窯煙的“海絲”源頭后,龍一更深切地感到打造出一條品牌文化通道是多么重要,。“數(shù)個世紀前的這里,,本就是對外開放、文化傳播的重要站點,,溫潤的青花瓷更是改變了歐洲人對瓷器的審美觀,。如今通過招商引資、文創(chuàng)旅游,、博物展館等多種形式,,我們不僅要把記憶和傳說延續(xù)回現(xiàn)實,還要為人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出更多獨有的值得珍藏的記憶,。”
捏起手中的茶盞,,龍一笑說:“就像這個瓷杯,若是用克拉克瓷工藝燒制而成,,樹立品牌并通過網(wǎng)絡(luò)平臺為大家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wù),,打上獨屬于自己的烙印,相信會讓更多像我一樣深愛這份文化的人感到幸福,。”
循著多年閱讀積累下的最初印記,,融入多日來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龍一聊起平和來妙語連珠,如同面對心心念念的情人般語氣中滿溢甜蜜,。
然而,,出現(xiàn)次數(shù)最高、最讓他有“執(zhí)念”的,,卻還是平和的美食,。
“我專門做了吃食備忘錄,把這幾天嘗到的各種好吃的都記錄下來,。”龍一樂滋滋地向記者展示著他的“私人菜單”:石橄欖燉排骨,、白切土雞、紫背天葵,、春筋藤,、豬腳,、枕頭餅……在“姑娘肉”這一條中,他還特意備注是麥芽糖加糯米,、花生,、柚子皮燒制而成,非常好吃,。
“碰到不認識的菜,,我得趕緊向廚師請教,字是怎么寫的,,菜是怎么做的,,都有哪些功效,回去都要充實進文學作品里,。”龍一侃侃談著,,兩眼放光:“都說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這趟平和之行,,不僅讓我收獲了難得的文化體驗,,還結(jié)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友,品嘗到了與家鄉(xiāng)截然不同風韻的美味,,相信也會讓之后的作品創(chuàng)作變得更豐滿也更親切有趣,。”
“如果要用一道菜來形容平和,你會選擇哪個?”面對記者的好奇,,龍一認真思考了很久,,說:“是大溪豆腐。因為豆腐跟每樣食材都可以搭配出驚艷的味道,,它的包容性和可塑性都非常的強,,這與平和給我的印象非常相似。非常期待下次再‘潛伏’進這里時,,能發(fā)現(xiàn)更多的驚喜,。”
一口飲盡了杯中茶水,回頭時燒水壺正咕嘟作響,,壺上的蒸汽裊裊湮開,。四周看不見蜜柚樹,鼻尖卻滿沁花香,。
著名文學評論家何鎮(zhèn)邦:
要把林語堂的文化性格搞透
本報記者 陳曉云 平和縣委報道組 實習生 陳雪嬌
人物名片
何鎮(zhèn)邦,,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作協(xié)魯迅文學院研究員,。1938年出生于福建省云霄縣,童年時代在家鄉(xiāng)度過。1987年調(diào)魯迅文學院工作,,曾主持過魯迅文學院的教學行政工作,。著有《長篇小說的奧秘》《當代小說藝術(shù)流變》《文學的潮汐》《文體的自覺與抉擇》《九十年代文壇掃描》《觀念的嬗變與文體的演變》《文學的新世紀》等文學評論集以及《筆墨春秋》《文壇雜俎》《邊走邊吃》《文化屐痕》《來自天堂的藥方》等散文隨筆集,主編《當代名家隨筆叢書》《中國當代女作家情感世界散文叢書》《名家側(cè)影》等大型書系,。近年來多次應(yīng)邀到北美,、東南亞等地訪問并講學,記錄其生平及學術(shù)成就的辭條收入《中華文學大辭典》《當代文學辭典》《小說辭典》等大型辭書,。
記者:您是漳州云霄人,,童年是在漳州云霄度過的,您對家鄉(xiāng)有著怎樣的情感?
何鎮(zhèn)邦:我是18歲離開漳州的,,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61年,,這里有很多我童年的記憶,小吃讓我特別難忘,。年齡越大越有懷舊情緒,、故鄉(xiāng)故土情結(jié),越發(fā)想念漳州,,因為我的根在漳州,。
記者:此次是您第二次來平和,此次平和之行有何體會?對發(fā)展林語堂文化品牌有何建議?
何鎮(zhèn)邦:漳州變化很大,,比如坂仔這個地方,,我十年前來過,整個鎮(zhèn)變化很大,,擴容了兩三倍,,我十年前來還覺得這個地方很小,完全典型小鎮(zhèn)子,,但是沒想到很多都新開發(fā)了,,而且很現(xiàn)代化。
平和誕生了林語堂這個大師,,他不光是平和的名片,,漳州的名片,閩南的名片,,也可以是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因為林語堂不僅為兩岸讀者所喜愛,也為世界的讀者所喜愛,。他不僅是文學家,語言學家,,翻譯家還是發(fā)明家,,中文打字機是他發(fā)明出來的。現(xiàn)在平和要打造閑適平和,這跟林語堂性格比較符合,,我很贊同,。閑適跟悠閑和慢生活還不一樣,它不光休閑,,還包括一種獨特的文化性格,。
閑適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林語堂這個文化性格和文化名片,,打造到什么程度,,打造成什么樣是有學問的。一是要把林語堂作品的精神搞透,,把他的文化性格搞透,,包括林語堂的幽默,抓住他最基本的東西,,然后把這文章做好,。另一個方面,是要再擴大宣傳,,培養(yǎng)一批相當數(shù)量的林語堂迷,,然后讓他們因為喜歡林語堂的文章,進而關(guān)注漳州,、喜歡坂仔這個小鎮(zhèn),,喜歡這種文化。比如,,去廈門的游客或者出差者,,當中有百分之五十到林語堂故居來,到這小院子來,,這樣才算是把名片打出去了,。
林語堂是閩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代表,,他身上既有現(xiàn)代又有傳統(tǒng)又有地方特色,。做林語堂文化品牌工作不能光考慮商業(yè)目的,更要考慮它的文化立體效應(yīng),,基礎(chǔ)設(shè)施要搞,,文化底蘊更要開掘。這十年我發(fā)現(xiàn)坂仔變化很大,,擴容也很大,,物質(zhì)方面做得很成功,文化宣傳也很成功,,寫了很多文章,,做了很多研究,辦了很多活動,這個文化影響擴大就做對了,。
但是文化小鎮(zhèn)的打造不僅要有開闊的視野還要有開闊的胸懷,,這個要有比較高的標準。林語堂這張文化名片怎么使用,,怎么去繼承和發(fā)揚,,不能光靠商業(yè)炒作,還是要從文化入手,。閩南文化精髓在這,,中西文化融合典范也在這里,這兩者都要把握住,,包括林語堂幽默是怎么形成的,,我希望你們做一下專門的研究,把它轉(zhuǎn)化為文化產(chǎn)業(yè),,這就比較實用,,產(chǎn)業(yè)可以做成,但是要準確把握,,要搞宣傳但不搞炒作,,炒作和宣傳是兩回事,實實在在的宣傳,,不要搞炒作,,炒作要么炒糊了,要么就冷卻,。
記者:您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近年來,漳州也涌現(xiàn)了一批作家,,能否談下對他們的印象以及對他們的一些期許?
何鎮(zhèn)邦:漳州作家比較實在,,他們寫作比較接地氣,寫漳州周邊事情,,寫自己看到的東西,,可以說是閩南文化的發(fā)揚者,也是當代漳州生活的反映者,。我欣賞他們比較團結(jié),,為人也比較正,沒有勾心斗角,、文人相輕的風氣,,比如楊少衡就很正啊,做官不像官,,為人老實,,為文不老實,。另外,漳州作家也很勤奮,。
至于期待,我期待漳州作家群眼界更開闊一點,,標準更高一點,,眼光要更大一點,我們不要說放眼世界,,就說全國吧,,要有拿得出去的作品。福建是散文大省,,詩歌也不錯,,報告文學也還好,但是現(xiàn)在文學主要的東西還是小說,。小說是一種虛構(gòu),,小說是把生活素材切碎了,給撕碎了,,粉碎后按照創(chuàng)作主體需要重新組裝起來,,這個作家就有更多的發(fā)揮空間,而報告文學則像是一匹布,,只能剪裁,,不能粉碎,差距大了,,作家的努力空間小多了,,所以就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說小說更為重要。
散文漳州這邊同行還寫得可以,,小說則出色,、創(chuàng)造性、突破性的不太多,。此次我正好也想通過閩南日報這個窗口,,呼吁一下他們加把勁,我這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期待著他們更好的作品,。
昨天碰到何葆國,他說他新的長篇《東溪謠》在《作家》發(fā)出來,,現(xiàn)在正準備出書,,我還沒有看。我以前讀他小說老是說他火候老差兩把火,,這次我回去好好讀這個小說,,好的話,,我給吆喝吆喝,這次如果打響了就很重要,。漳州近幾年陸續(xù)也有一些小說發(fā)表,,他們有這個堅持勁還不錯,所以希望漳州作家在這方面加把勁,,有大作為,,有好作品。
記者:您談到漳州作家比較接地氣,,關(guān)注的都是周邊的事物,,那么您是如何看待鄉(xiāng)土文學的?
何鎮(zhèn)邦:我始終認為,鄉(xiāng)土文學是從古代近代到現(xiàn)代當代文學當中一塊最肥沃的土壤,。有的理論家說,,隨著中國化城市進程越來越快,鄉(xiāng)土文學要消失,,我是不同意這種看法的,,即使鄉(xiāng)村荒廢了,每人都有根,,每個人的根都在鄉(xiāng)土,,鄉(xiāng)土包含很多東西,不要說遠,,就從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說起,,留下來的東西,幾乎都是小東西,。鄉(xiāng)土文學包含很豐富的一些風土人情,,包括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鄉(xiāng)土文學是不會消失的,,只是在更換更新內(nèi)容,,新的鄉(xiāng)土也可能跟過去的鄉(xiāng)土不一樣。從五四時期魯迅《故鄉(xiāng)》等鄉(xiāng)土文學開始,,到五十年代的鄉(xiāng)土文學,,到新世紀的鄉(xiāng)土文學,甚至漳州系列的鄉(xiāng)土文學,,每年排行榜鄉(xiāng)土文學都排在榜首,,因此,鄉(xiāng)土文學是不會消失的,。
肖克凡:采風是對記憶的喚醒
本報記者 戴嵐嵐 平和縣委報道組
人物名片
肖克凡,,男,天津作家,,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天津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電影《山楂樹之戀》編劇。著有長篇小說《鼠年》《原址》《生鐵開花》《機器》《天津大碼頭》等,,小說集《黑色部落》《賭者》《人間城郭》《最后一個工人》等,,散文集《鏡中的你和我》《我的少年王朝》等。
記者:漳州出了很多歷史文化名人,,比如黃道周,、林語堂、許地山,,這些人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對您的創(chuàng)作有沒有啟發(fā)或影響?
肖:去年來漳州的時候去了東山黃道周紀念館,,才對黃道周有所了解,,林語堂、許地山就比較熟悉,,說不具體他們哪本書影響我,,但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們構(gòu)成了近現(xiàn)代文學的人物畫廊,,受到他們所代表的文學思潮的影響是肯定的,。我剛要來漳州的時候還讀到一篇文章是寫許地山先生女兒的,對這些大師都有一些了解,。文學無論是對寫作者的影響還是對普通人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有時候是潛移默化的,。
記者:從林語堂故居可以看到,,漳州在保護文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您覺得漳州應(yīng)該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
肖:作為一個作家,,我對很多詞語持保留態(tài)度。比如“打造”這個詞顯得人為因素太多,,我覺得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不可“用力過猛”,。像林語堂這樣的文化大師,不可以介入太多的商業(yè)元素,,在這方面,,我們吃的虧太多了,包括一些文物古跡,,說是跟開發(fā)商聯(lián)合起來保護,,但最后效果并不好。所以我覺得,,現(xiàn)在這樣子非常好,,關(guān)鍵是要增加它的文化內(nèi)涵,。倒不是說要弄得多么堂皇壯麗,要原汁原味的反而更真實,。我覺得像這個院子的氣場就很好,,關(guān)鍵是要增加對漳州這個地方文化的實際影響??梢栽谶@里針對孩子或?qū)W生搞一些有特色的,,又易于傳播、易于接受的一系列文化活動,,使它真的成為一個文化地標,,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家鄉(xiāng)有這么一個文化大師,,理解他的文化經(jīng)歷,,可以起到勵志的作用,影響孩子們的人生觀,。
記者:我剛才看您在參觀林語堂展示廳的時候,,對其中一張照片特別感興趣,照片是林語堂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平和坂仔教堂的鐘,。能否談一談您在這看到的,,有哪些東西能夠引起你的共鳴。
肖:看到那個教堂的銅鐘我就想起我小時候,,住的地方離法國教堂不遠,,清晨傳來的鐘聲,對童年的記憶是個喚醒,。作家外出采風,,很重要的就是對記憶的喚醒。盡管我生活的那個北方城市,,離平和非常遠,,但生活之中有共通之處。比如林語堂故居的這個房屋,,我就能判斷得出來這是神職人員的宿舍,,但這種房子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可能已經(jīng)不在了,對我們就是一種記憶的喚醒,。一個寫作者,,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地喚醒記憶。因為寫的東西很多是記憶里的東西,,我曾經(jīng)做過一個講座,,一個寫作者必須是個有往事的人,你今天的所有感受都是來自于往事的積淀,,往事積淀形成了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都是很普通的人,我們不可能去做很多的工作,,從這方面來講我們的往事就不可能有太多的積累,,所以這就需要閱讀。很多事我們很難去親自經(jīng)歷,,但通過閱讀就能體會,。通過閱讀把別人經(jīng)歷變成自己的,間接成為自己的往事,。這就是人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是終身的任務(wù)。
記者:這讓我想起一個問題,,當代社會是個浮躁的社會,,越來越少的人能靜下心來看書,您作為一個文學家,,肯定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靜下心來看文學作品,但是目前“讀書熱”變“讀書冷”,,您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肖:如果一個社會是浮躁的,,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那確實是很難回到平靜的心態(tài),。但是,,我們只能做我們能做的事情,至于效果如何無法考量?,F(xiàn)在科技這么發(fā)達,,可以多種形式,讓人們喜歡上文學,,愛上文化,,比如說像林語堂故居,可以做成App,。
況且,,不管是人還是物,想讓所有的人都來喜歡它,,是不可能的,。慶幸的是,目前,,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書,,能夠靜下心來看書,他們安貧樂道,,對讀書真的是一種心靈的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不知道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人會不會增加,但我堅信一個民族的心態(tài)不可能永遠浮躁下去,。只要人性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就有心靈的需求,就會有人讀書,。
記者:很多人認識您是因為《山楂樹之戀》,,后來山楂樹之戀成為了純潔愛情的象征。我知道你們采風的時候也專門去看了蜜柚園,,您也稱贊了柚花圣潔,。這次采風結(jié)束后,有沒有打算以柚子或柚花來創(chuàng)作?
肖:我之前沒接觸過柚子花,,這次來看漫山遍野的柚子樹,、潔白的柚花,聞到這么好聞的香氣,,感覺得這個香氣是很高雅的,,不像有的香氣比較俗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事物,,我肯定會有一些感受,,肯定要寫散文或隨筆,用文章來體現(xiàn)的,。
記者:最后想讓您談?wù)剬@次采風活動的總體印象,。
肖:我覺得到了一個自己沒到過的地方,肯定會有兩方面給你留下印象,,一是自然風光,。有一個詞叫觸景生情,我作為一個北方人,,來到南方,,這幾天又走過了平和這么多地方,這里美麗的自然風光就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二是人文積淀,。我們這個縣是王陽明先生設(shè)立的,一直到朱積壘打響了八閩大地的第一槍,,歷史積淀厚重,。回去我肯定也會寫文章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