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冠玉:一個堅守山鄉(xiāng)的“老刀客”
左看看,,右看看,,一刀刀小心翼 翼,,小刻刀在松樹,、山峰,、人物等圖案 處游走,,栩栩如生的一個葉蠟石山水 田園作品立馬展現(xiàn)在筆者眼前,。7月 3 日,筆者來到平和縣蘆溪圩場供銷社 職工宿舍樓,,今年 67歲的汪冠玉師傅 在簡陋的工作室對“田園意趣”的石 雕進行最后的修改,。
“您好,您的郵件,,請簽收,。”此 時,郵遞員的到來讓汪師傅停了下 來,,汪師傅拆開一看,,是“金門縣陶藝 學會參展證書”。 平和縣蘆溪鎮(zhèn)處于閩粵兩省以 及永定,、南靖,、平和三縣交界處,文化 底蘊豐厚,,林木資源豐富,葉蠟石遠 近聞名,。作為地道的蘆溪人,汪師傅 時常上山,、進村,,搜羅木頭、竹根以及 葉蠟石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用這些山里 的東西雕刻,,原生態(tài)、有味道,。”為此,, 汪師傅為自己量身定制獨具一格的 雕刻刀具,,粗細、長短,、形狀不一,,包 括一臺無刷雕刻機。
與汪師傅長談得知,,他自小酷愛 畫畫和書法,,學生時代已打下了良好 的繪畫、審美基礎,。中學時期,,正處青春 期的汪師傅還為班上女同學畫過漫畫, 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一段佳話,。1967 年初中畢業(yè),,為了謀生他開始學做木 匠。這也是他雕刻生涯的啟蒙階段“,。慢 慢地,,我發(fā)現(xiàn)在木頭上作畫非常有成就 感,感覺很多物件都有了生命力,,也就 開始愛上了雕刻,,同時自學起老式雕刻 手藝。”汪師傅說,。雖然只是木工,,但 是,每件作品他都精雕細刻,,賦予作 品以藝術和靈魂,。幾十年過去了,汪 師傅制作物件無數(shù),,也練就了一手嫻熟的傳統(tǒng)手工雕刻技藝,。
2004 年 5 月,汪冠玉的一個朋友 將他的作品“虎溪三笑”在市場上嘗 試出手,,沒想到賣出了個好價錢,,便給 他建議專職從事傳統(tǒng)老刀法雕刻“。我 當時就想,,既能養(yǎng)家糊口,,又是興趣所 在,便聽從了朋友的建議,。”汪師傅解釋 說“:老式的刀法注重簡練和藝術,,就算 趕時間,也只能在磨光上省點功夫,,其 他還是都要一刀一刀雕刻,。人的心情、 環(huán)境決定所刻之物的意境,。”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各種機器雕刻 工藝品層出不窮,汪師傅不時也外出看 看,,了解工藝品的市場需求,,也進一步 明確自己的工藝定位“。機器雕刻設備 先進,,雕刻速度很快,,雕的東西很工整, 但是千篇一律也是機器雕刻的最大缺 點,。上門來找我的客人都說他們更喜歡 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術,,一刀一劃有跡可 循,還可以從作品認識我個人,。”汪師傅說,。
如果說老刀法雕刻是一種鄉(xiāng)愁, 那汪冠玉便是這種鄉(xiāng)愁的虔誠守望 者,。從汪師傅工作間的墻壁上的照片 看,年過花甲的他早已兒孫滿堂,,可汪 師傅卻棄縣城不住,,一人蝸居山鄉(xiāng)。 “雕刻需要平心靜氣,,現(xiàn)在兒女都成家 了,,我也放心了,一個人住在這里,,可以不被打擾,,更好專心地琢磨,而且我在這里長大,,鄉(xiāng)村生活讓我感覺很舒 服,,這里有我所需要的東西。”言語間,, 汪師傅對現(xiàn)在每天跟木頭,、竹根、石頭打交道的日子很是滿足,。為爭取更多 的創(chuàng)作時間,,去年他把維系生活的400 多棵柚子賣掉。
藝術是需要傳承的,,唯有傳承才 能迸發(fā)出持久的生命力,。為此,,汪師 傅說服了蘆溪中學校長讓他定時不 定時為學生們講授雕刻的知識,讓這 門傳統(tǒng)技藝后繼有人,。
近幾年,,汪師傅雕刻作品題材越 來越豐富,人物,、花鳥,、花插、竹根,、篆印 等,,他潛心鉆研。他的老式刀法雕刻逐漸小有名氣,,被吸納為漳州市工藝美術 協(xié)會會員,、漳州市根雕藝術協(xié)會會員。
盡管身處偏遠山鄉(xiāng),,很多廣東,、 漳州的客戶慕名而來,漳臺根木雕藝 術精品展,、金門陶藝書法篆刻展等展 會紛紛向他拋來了橄欖枝,。
“我想我會一直刻下去,在雕刻 中摸索前行,,這既是我個人一生的興趣愛好,,也算是對老祖宗留下的手藝有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