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城隍廟
東門牌坊
平和縣九峰鎮(zhèn)城隍廟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的庫藏中,是分量很重的一顆珍寶,。從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算起,,已近五百年歷史,。滄海桑田,城隍廟依然堅挺,。
城隍廟曾于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嘉慶辛酉年(1800年)兩度修建,數(shù)年前再度重修,,在不斷的修建中,,讓一座明代的建筑從歷史煙塵中幸存下來。
九峰城隍廟和我到過的不少老房子一樣,,神秘而略帶清冷,。恢弘高大的房子也許僅僅能讓人短暫地仰望,,讓人溫暖和沉浸其中的是文化的芳香,。城隍廟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其保存完好的壁畫,精細飄逸的畫風(fēng),,簡練清晰的線條昭示了當(dāng)年繪畫的技巧,。雙髻升曦,、九峰返照、東郊春雨,、西嶺暮霞,、天馬晴煙、石潭秋月,、筆山侵漢,、壁水澄波這九峰古八景在墻上訴說古鎮(zhèn)九峰的精美,二十四孝圖,、十八地獄圖,,因果輪回在勸惡從善的時候閃爍著傳統(tǒng)文化和不斷累積的道德光芒。內(nèi)容也許是在各地廣為傳誦的,,它有著不可言說的社會歷史價值,,城隍廟那兩堵墻壁注定成為目光停留和關(guān)注的地方。
九峰城隍廟主祀的主神被稱城隍都尊神,,是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至今無法明白王維怎么會成為九峰城隍廟的城隍都尊神?在唐代,還沒有平和縣這樣一個縣份的土地絕對是“蠻荒之地”,,是發(fā)配謫官貶吏的地方,,即使是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足跡不可能和平和有什么交集,。雖然王維在為官之時也被貶過,,但他是在公元737年被貶為荊州長史,后來官職一路累遷,,雖然在安史之亂之后再次被降職為太子中允,,可后來又累遷至給事中,他的為官之路終止于尚書右丞這個職位,,史料沒有記載,,并且綜上推斷王維,不僅僅王維的履痕不可能留在當(dāng)時的邊遠荒野的土地上,,就是他的目光也不可能從平和的上空飄過,。而數(shù)百年后,王陽明在建成九峰城隍廟之后,,為什么把他奉為城隍都尊神確實讓人費解,,再說王陽明是浙江余姚人,而王維是山西祁縣人,,兩地相隔遙遠,。有時候,距離是無法逾越的屏障,。
無論如何,,王維成為九峰城隍廟的城隍都尊神領(lǐng)受平和民眾的香火已經(jīng)近五百年了,,并且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傳說。其一就是“城隍媽”金身和秀峰鄉(xiāng)的淵源,,所謂的“有公就有婆,,有秤就有砣”,有了“城隍爺”,,也就有“城隍媽”,當(dāng)年的“城隍媽”金身如何沒有明確的說法,,也許是消失在歲月更迭的過程中,。清朝年間,也就是一百多年前,,九峰信眾要重雕“城隍媽”木質(zhì)金身,,但找了好多的木材,雕刻之后很快就腐爛了,,信眾說那是“城隍媽”不合意,,最后在離九峰二十多公里的秀峰鄉(xiāng),找到一棵樟樹,。雕刻之后,,金身愈發(fā)光潔,九峰信眾就把秀峰鄉(xiāng)當(dāng)成“城隍媽”的娘家,。每每有哪個地方到九峰城隍廟迎神出巡,,都是“城隍爺”“城隍媽”一起出動,并且要敲鑼打鼓迎去送回,,唯有秀峰鄉(xiāng)在演社戲的時候可以單獨迎接“城隍媽”,,并且只要迎去,回來是不用管的,,只要捎個哪天回來的信息,,九峰的信眾自會敲鑼打鼓去迎回來,頗有嫁出去的女兒被娘家人接回看戲,,回來的時候自然是要婆家人去迎回來的味道,。
如今的城隍廟在九峰鎮(zhèn)依然很熱鬧地散發(fā)著歷史文化的芬芳,依然有許多信眾前往,。觀眾以不同的心態(tài)前往,,看到不同的內(nèi)涵,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須統(tǒng)一的格式,而城隍廟,,在寵辱不驚的歲月中一再演繹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