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 共創(chuàng)未來
2018 年12 月2 日,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總決賽在深圳開幕,。這是受邀嘉賓與參賽球員共同為比賽開球,。(毛思倩 攝)
兩岸融合 共創(chuàng)未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顧錢江 許雪毅 宓盈婷 付敏
◇兩岸融合是民心所向,,越來越多臺灣同胞把自己的未來與大陸緊密聯系在一起
◇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繞不開政治分歧問題的解決,。“兩制”臺灣方案讓“統一進行時”有了清晰可見,、具體可行的路徑
◇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在久久為功的努力中,,兩岸同胞必能達成心靈契合
“福建和臺灣本來情感上特別濃,,不管是飲食,、文化、血緣,、地理位置,,還是歷史沿革,本來就很親,。”“多來多往絕對是最好的,。”
3月22日至28日,高雄市長韓國瑜率團到香港,、澳門,、深圳、廈門等地參訪,,開展城市交流合作,。在廈門參訪時,他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來到福建感覺“特別親”,,此次港、澳,、深,、廈6天行程“收獲很好的成績單”。
韓國瑜此行不僅在經貿,、旅游,、文教等多方面取得階段性豐碩成果,還就搭建城市交流機制化平臺,,建立長效交流機制等初步達成共識,。對此,國務院臺辦發(fā)言人安峰山表示,,取得這些成果,,是“兩岸一家親”、親望親好,、守望相助的具體體現,,也是兩岸融合發(fā)展、攜手發(fā)展,、共同發(fā)展的生動寫照,。
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是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40周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五項政策主張之一,。這一提法順應兩岸主流民意,,有力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引發(fā)兩岸同胞高度共鳴和積極反響,熱盼兩岸攜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
“未來可以開創(chuàng)”
來自臺灣高雄的“90后”小伙子陳建翔,,在大陸經歷了人生中許多“第一次”。
2010年夏天,,他提著行李來到復旦大學7號樓130宿舍,。這是臺灣承認大陸高校學籍、開放臺灣學生以臺灣高考方式進入大陸高校的第一年,。他成為第一個就讀復旦大學政治學系的臺灣本科生,。7號樓下,常有同學找他聊天,,他也常到各個寢室串門,。兩岸學子坐而論道,思想上的碰撞與火花,,成為陳建翔難忘的青春記憶,。
2011年,宿舍空調管線在幾個月內全部建好,。陳建翔第一次親身領略到大陸基建的效率和對民生反饋的重視,,感到驚訝、欽佩,。
2013年,,陳建翔進入德勤管理咨詢公司,并在畢業(yè)時轉正,,成為第一個在大陸以校園招聘方式進入德勤的臺灣人,。他迫切想更多了解大陸,先后參與了常州,、武漢,、濟南、蘇州,、廈門等城市的政府項目,,用雙腳丈量祖國大地。
在大陸的8年間,,從求學到工作,,陳建翔見證了大陸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宏觀層面,,2010年,,大陸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備受矚目;2014年,,大陸積極倡導“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微觀層面,大陸率先同臺商臺胞分享大陸發(fā)展機遇,,逐步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制發(fā)臺灣居民居住證便民利民……無數新機會就在眼前,。
2017年,,恰逢福建平潭需要一批懂政策、懂業(yè)務的臺灣人才,。陳建翔來到平潭,,希望利用自己的產業(yè)戰(zhàn)略經驗,為平潭綜合實驗區(qū)開放開發(fā)出一份力,。
“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chuàng)!”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陳建翔深深認同,。
“在平潭,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身份:我首先是一名為兩岸人民服務的專業(yè)人員,,而后才是臺灣子女,。像我這樣的兩岸青年一起持續(xù)努力奮斗,一線一針,,終究會編織成兩岸共同的中國夢,。”陳建翔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中國夢是我們共有的夢想,?;丶遥褪沁@個夢想的動力,。”1998年赴大陸經商的臺胞蓋夢麟說,,小時候父親告訴他,自己來自山東萊陽縣仰嵐嶺,,“我一直想著有一天要回家看看,。看著家鄉(xiāng)快速發(fā)展,,能參與其中是莫大的光榮,。”
對蓋夢麟來說,這份信念不僅來自祖輩的期盼,,更有對未來的展望,。“經過數十年努力,臺灣慢慢讓世界看見她的價值。但臺灣畢竟只是拼圖中的一塊,,如果能夠照亮整個版圖,,那將是多大一份榮耀!這樣的歷史舞臺,臺灣當然不能缺席,。”他說,。
“臺灣前途在于國家統一,臺灣民眾的福祉系于民族復興,。”南臺灣兩岸和平發(fā)展研究院研究員,、執(zhí)行長林信雄認為,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兩岸中國人才能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臺灣同胞定然不會缺席。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
探索“兩制”臺灣方案
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共創(chuàng)兩岸美好未來,,繞不開政治分歧問題的解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的政策主張,,引起兩岸各界對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一實現國家統一最佳方式的更深入思考。
“這可以說是具體規(guī)劃了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路線圖,。‘統一進行時’由此有了清晰可見,、具體可行的路徑。”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表示,。
探索“兩制”臺灣方案政策主張?zhí)岢?,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為了聚同化異,,爭取早日解決政治對立,提議社會各界廣泛交換意見,,尋求社會共識,,推進政治談判;就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倡議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系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我對探索‘兩制’臺灣方案非常期待,。”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yè)協會會長吳家瑩說,,目前島內對“一國兩制”的認識存在偏差,這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民眾對這一制度的內涵還不甚了解,,但主要的還是與島內政治人物操弄有關,。某些政客出于自己的政治利益,故意矮化歪曲“一國兩制”,。
“我們臺商臺胞久居大陸工作生活,對于‘一國兩制’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前有香港,后有澳門,,兩地先后實行‘一國兩制’,,背靠強大的祖國,保持長期繁榮穩(wěn)定,。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吳家瑩對記者說。
在平潭創(chuàng)業(yè)18年的臺胞薛清德感受到這一政策主張釋放出的高度善意,。一是民主協商,,而且是廣泛地與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協商;二是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充分保障臺胞的宗教信仰,、私人財產、合法權益,。他認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可以長計劃、短安排,,分步實施,。相信實現“一國兩制”后,臺灣居民都能和大陸同胞一樣挺直腰桿在世界舞臺上“走路有風”,。
探索“兩制”臺灣方案,,“探索”二字很關鍵。吳家瑩說,,應遵循《中庸》中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集思廣益基礎上,充分考慮臺灣現狀和民眾情感制定出符合臺灣實際的“一國兩制”方案,。
一些受訪臺胞表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應借鑒兩岸經貿合作,、人員往來,、學術交流的成功經驗做法,提前謀劃并做好各階段任務安排,。
以社會與教育界為例,,兩岸可以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對現存的法治,、教育,、社會認同、文化差異等進行有效對標與模式探討,,一些方面的對接現在已開始試點,。
臺胞吳若瑀說,平潭綜合實驗區(qū)創(chuàng)新舉措中的“職業(yè)資格采信”,,以“一島兩標”為基礎推動兩岸融合發(fā)展,,就是“兩制”方案在教育領域的有益嘗試和先行示范。
“政治分歧問題這個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孔立表示,兩岸通過平等協商共同探索“兩制”臺灣方案,,這將是兩岸關系的一個跨越式發(fā)展,。
傳承中華文化走向心靈契合
今年30歲的孟憲霆,高中時就跟隨爸媽從臺灣來到福州,。
“我的人生,,一半時間在臺灣,一半時間在大陸,。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是我創(chuàng)業(yè)目的之一”,。在孟憲霆眼中,兩岸文化交流不只是共同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更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關鍵所在,。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但仍有隱形的“墻”需要努力打破,。
孟憲霆的父母在福州設立了兩岸就業(yè)訓練機構,,他自己的事業(yè)同樣致力于兩岸交流。2015年8月,,他在平潭創(chuàng)立了兩岸金橋人力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兩岸金橋”),,目標是成為服務臺灣年輕人赴大陸發(fā)展的第一服務平臺,。
3年多來,孟憲霆的工作重心就是去消除隱形的“墻”,,讓臺灣青年用自己的眼睛重新認識大陸這塊熱土,。
2016年,兩岸金橋在平潭管委會的支持下啟動了“臺灣青年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引領計劃”,。截至今年1月,,兩岸金橋已完成2500余名臺灣青年的福建參訪活動。通過與“臺陸通”APP平臺的戰(zhàn)略合作,,兩岸金橋協助近千名臺胞順利辦理大陸電話卡和銀行卡,,幫助臺灣青年解決證照辦理、薪資補助,、房屋補貼,、工位租住、學歷認證,、就業(yè)證、醫(yī)社保辦理等一系列人才落地發(fā)展的后續(xù)問題,。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
“從文化層面來看,,兩岸本是一家。”蓋夢麟說,,基隆的漳王府,、宜蘭的吳沙開墾、臺南的岳飛祠,、高雄的蔡姓祠堂,,臺灣東吳大學源自蘇州,師大附中校歌“我們是新中國的中堅”,,還有遍布兩岸各地的同名村……在這些歷史痕跡中都能看出兩岸共同的文化根脈,。
“我們每個人都在創(chuàng)造歷史,這種創(chuàng)造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蘊之上,,這是抹不掉的事實,。”蓋夢麟說,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希望中華文化的根脈,,在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中更加深植”,。
落實“兩岸一家親”,,2018年2月以來,中央政府和大陸各省份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措施,,包括引進臺灣教師,、開放多種執(zhí)業(yè)證照等。
“這是非常好的開端,。”蓋夢麟說,,共同的經歷,帶來共同的感悟,。當臺灣教師可以在福建執(zhí)教,,發(fā)揮所長;當臺灣醫(yī)生、護士可以將工作經驗帶來大陸;當臺灣村里長,、社區(qū)工作者可以與大陸同胞分享社區(qū)發(fā)展經驗,,兩岸同胞的心將會更加貼近。
“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陳孔立認為,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共商兩岸發(fā)展美好未來,,可以讓絕大多數臺灣同胞體會到祖國統一對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從而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兩岸之間沒有隔閡地溝通交流,,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逐漸建立共有觀念,、共同價值,從而一步步融合起來,。久久為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閩臺融合“升級版”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許雪毅 付敏 宓盈婷
◇與臺灣一衣帶水的福建,,正努力打造閩臺融合“升級版”
◇“兩岸共同治理對臺灣年輕人很有吸引力,。”
◇“大陸就是臺灣民眾最好的選擇。”
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yè)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要加強兩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里,,增進臺灣同胞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這為大陸對臺工作,,特別是福建對臺工作指明了方向。與臺灣一衣帶水的福建,,正努力打造閩臺融合“升級版”,。
兩岸應通盡通新亮點
4月12日至15日,海峽兩岸工業(yè)領域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品牌展會——2019廈門工業(yè)博覽會暨第23屆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將在廈門登場,。屆時,臺商臺資企業(yè)將占參展企業(yè)總數的1/3,。
“展會旨在推動兩岸共同合作,,讓臺灣企業(yè)率先分享大陸發(fā)展機遇。”廈門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權說,。
兩岸融合發(fā)展,,福建別具優(yōu)勢。2018年,,福建新批臺資項目同比增長22.5%,實際使用臺資約占大陸的19%,,新批臺資項目和實際使用臺資分別居大陸第一位和第二位,。以臺資為骨干的電子、石化,、機械產業(yè)加快集聚,,閩臺醫(yī)療健康、文化創(chuàng)意,、現代服務業(yè)等產業(yè)合作不斷加強,,農業(yè)利用臺資數量和規(guī)模保持大陸首位。
廈門市會議展覽事務局局長王瓊文說,,2018年兩岸人員往來超過905萬人次,,其中250多萬人次從廈門口岸進出,占總數四分之一強,。近幾年,,我們聚焦智能制造,希望把臺灣的技術研發(fā)成果和大陸廠商的需求與優(yōu)勢密切結合?,F在兩岸產業(yè)有些行業(yè)標準還未統一,,期待通過這次活動,,推動兩岸行業(yè)標準共通。
兩岸要應通盡通,。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可以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qū)通水,、通電、通氣,、通橋,。
“金門和福建沿海地區(qū)聯系緊密,四通再好不過”,,來自金門的廈門大學中醫(yī)藥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張陽揚說,,“如果通橋后,我在廈門行醫(yī)就更方便了,,不僅可以經?;丶遥痖T的親友也能過橋來找我就診,。”
“兩岸一家人,,同飲一江水。”福建省臺辦原副主任陳玲說,,福建對金門,、馬祖民生問題十分關注。上世紀90年代,,福建就曾提出“盡快幫助解決金門民眾用水的難題”,。為幫助馬祖地區(qū)緩解嚴重旱災,2002年福州曾向馬祖直航供水,。2018年8月,,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實現正式通水。23年的努力,,使“兩岸共飲一江水”從愿景變成現實,。
金門人董明回說,通水后金門地下水減抽了很多,。金門現在是火力發(fā)電,,消耗資源、污染環(huán)境,,“很期待與大陸通電那天趕快到來”,。
華僑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教授陳克明認為,金馬發(fā)展需要依靠外力輸送電力等能源。近些年來,,福建電力發(fā)展很快,,已成為電力凈輸出省份。而大陸海底輸電技術和遠距離超高壓輸電技術很先進,,完全可以向金馬輸電,,幫助滿足當地百姓用電需求。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已完成資料收集和方案論證,,聯網工程一旦實施,將通過海底電纜從廈門翔安與金門聯網,,從福州連江與馬祖聯網,。
馬祖所在的連江縣縣長劉增應表示,希望繼續(xù)擴大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讓榕馬人民互利共享,,“馬祖正在做各方面調研和準備,希望一切‘水到渠成’”,。
利好政策引起廣泛回響
2018年以來,,“80后”臺灣桃園青年范姜鋒的朋友圈多了很多“好康相報”(好東西相互通報)的內容。從大陸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到廈門“60條”,、福建“66條”、漳州“58條”,,條條都是他想第一時間分享給臺灣朋友的利好,。
范姜鋒是廈門啟達海峽雙創(chuàng)基地聯合創(chuàng)辦人,基地廈門總部成立于2016年8月,。在大陸各項利好政策刺激下,,目前基地業(yè)務已覆蓋廈門、漳州,、泉州三地,他自己也成為首位獲得福建省五四青年獎章的臺灣青年,,被多個城市基地聘為臺青創(chuàng)業(yè)導師,。
“大陸的一系列政策在島內引起廣泛回響”,范姜鋒說,,去年基地收到臺灣青年創(chuàng)業(yè)咨詢量近千次,。以前咨詢較多的是餐飲、文創(chuàng)等行業(yè),,現在有很多醫(yī)師,、教師、社工、音樂培訓師等專業(yè)人士前來問詢,,“越來越多臺灣青年認識到大陸有更好的發(fā)展機遇”,。
去年以來,范姜鋒的基地開始輔導臺灣青年落戶福建,、提供臺灣青年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培訓,。“我希望幫助臺灣青年了解一個更全面、更有趣的大陸,。”他說,。
2018年,最令“80后”臺灣嘉義青年林智遠開心的是獲得福建省勞動模范稱號,。2015年,,他和妻子來到平潭創(chuàng)業(yè),現在已成為平潭綜合實驗區(qū)兩岸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作為一個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臺灣年輕人,大陸正幫助我實現自己的最大價值,。”他對記者說,。
目前,福建已吸引實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臺青超過1.9萬名,,位居大陸各省份前列,。林智遠注意到,近年來臺胞積極參與福建公共事務管理,。他所在的平潭首創(chuàng)聘請臺灣村里長擔任村(居)委會執(zhí)行主任,,廈門也有很多臺胞擔任社區(qū)主任助理。“兩岸共同治理對臺灣年輕人很有吸引力,。”他說,。
“祖先出生成長的地方叫做祖國”
在平潭任職將滿4年,一直有新老朋友關心臺胞張舒福是否適應大陸生活,。他的回答是:“不論上海的短期出差,,還是在平潭久居,都沒有不習慣的,。”
在福州,、平潭,張舒福遇到許多友善熱情的人,,得到很多協助,。“網絡上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其實這里也一樣,,這就是兩岸共同的文化背景陶冶下的生活態(tài)度,。與人為善,、熱情相待都是如此相似、無分彼此,,兩岸本就是一家人,。”他說。
在張舒??磥?,70年來兩岸有過分離,也在不斷融合,,不變的是相同的文化根脈,,“兩岸應該持續(xù)交流,共同傳承美好的中華文化,,開創(chuàng)更為充盈的中國風潮流,。”
福建是許多臺胞的祖籍地,約八成的臺灣鄉(xiāng)親祖籍在福建,。“祖先出生成長的地方叫做祖國”,,臺灣雕刻藝術家、福建木石戀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創(chuàng)辦人黃守堃說,,他的父親祖籍閩南,,繼父祖籍河南,老人從小給他打下了中國人的烙印,。
過去一年間,,閩臺文化交流活動熱絡。福建開展“2018年家味年味臺灣青少年春節(jié)習俗研習營”活動,,福建省雜技團赴澎湖參加“2018年菊島兩岸藝術節(jié)——春節(jié)公演”,,“福建文化寶島行”系列活動有序開展,福建成功舉辦“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展”,、第二屆海峽兩岸書院交流與發(fā)展論壇,。
新的一年,相關活動還將繼續(xù),。黃守堃計劃著近期回臺灣一趟,,為年中的閩臺文化交流活動做準備,讓自己的兩個孩子也來福建看看,。“大陸有無限可能”,,黃守堃說,“希望孩子們來祖先生活過的地方開拓眼界,,找到更好的未來,。”
“大陸之大,,遠超臺灣民眾的想象”,,在廈門大學臺灣籍老師陳經超看來,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語言,、文化沒有隔閡,,“大陸就是臺灣民眾最好的選擇。”
臺青跨海追夢記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許雪毅
4月2日,,陳燕亭(右)和張雅雯在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的跆拳道館授課,。(宋為偉 攝)
◇跨越一灣淺淺的海峽,許多臺灣青年在福州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生活,綻放青春風采
◇“人往往會害怕未知事物,,這可以理解,。但年輕人應該嘗試著進入和了解,不帶任何偏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我們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未來找出路,,大陸就是我們的出路。”
256.26公里有多遠?
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的“閩臺家園臺灣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以下簡稱“閩臺家園”),,一塊牌子上寫著這個特別的數字——256.26公里,。這是福州與臺北之間的距離。
跨越一灣淺淺的海峽,,許多臺灣青年在福州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生活,,綻放青春風采,。
從2017年12月底籌備處揭牌,到2018年8月底基地正式掛牌,,“閩臺家園”迄今已幫助15家臺灣文創(chuàng)業(yè)者完成工商登記,,還有幾家正在申請中?;貓?zhí)行總監(jiān),、臺胞李宛芯說:“我們從臺灣走來,我們在這里扎根,,找到人生的舞臺,。”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近這些來自寶島的創(chuàng)業(yè)者,,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追夢故事,。
閨蜜攜手“打”天下
出生于1988年的臺灣女孩陳燕亭,是圈內的資深教練:學習跆拳道16年,,教學14年,,帶過的學生上千人,,月薪從不足1000元人民幣漲到2萬元人民幣。如今的她,,帶著六七個助理教練,,每天15:00到道館,16:00到學校教社團,,17:30回到道館,,直到20:30下班。
“在臺灣,,日子過得舒服,。但沒法實現擁有自己道館的夢想”,陳燕亭說,,臺灣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跆拳道館數量不少,僅臺北市就有100多家,。面對如此飽和的市場,,想開一家屬于自己的道館何其困難,“餅就這么大,,沒辦法”,。
2017年,在李宛芯的邀約下,,陳燕亭帶著十幾位學生到福州參加臺灣文創(chuàng)周活動,,場地在一家百貨公司。陳燕亭興奮地發(fā)現,,這里廣場很大,、人流如織,許多顧客都帶著孩子,。“人潮就是市場!”心動之余,,她又不免擔心:“臺灣是我熟悉的地方,對大陸我還很陌生,。”
為了“試水溫”,,當年9月,陳燕亭再次帶學生來福州表演,。她注意到,,觀眾中有好多孩子身著跆拳道服裝,表演結束后,,很多家長詢問她是哪個道館的,,準備給孩子報名。
廣闊的市場吸引了她,。2018年1月,,在“閩臺家園”的鼓勵下,,陳燕亭來到福州創(chuàng)業(yè)。
白手起家不容易,。到當年3月,她才收了3位學生,,挫折感在所難免,。“臺北的跆拳道圈子,我有知名度,。但在這里,,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陳燕亭相信“自強”二字,,這也是她給道館取的名字,。“既然來到新環(huán)境,就要努力適應,,打拼得風風光光”,,長期的體育教學,讓這個短發(fā)女子異常堅韌,。
調整好心態(tài),,陳燕亭專注于提高教學質量,積累好口碑,,事業(yè)漸漸打開了局面,。短短一年后,“自強跆拳道館”已擁有了50位學生,。“這個發(fā)展速度,,是很多臺灣道館奮斗十年才能達到的”,言談間陳燕亭很是自豪,。
同樣改變人生軌跡的,,還有她的閨蜜張雅雯。會計專業(yè)畢業(yè)的張雅雯從小就是個“乖乖女”,,畢業(yè)后按照媽媽的安排,,一門心思想考公務員。備考念書使人發(fā)胖,,她被陳燕亭拉去練跆拳道,,還在道館里兼職打工。
受到閨蜜“登陸”創(chuàng)業(yè)的鼓舞,,這位比陳燕亭還小一歲的女孩子,,決定來大陸闖蕩。
作出這樣的選擇,,自然要過媽媽這一關,。直到張雅雯飛來大陸的前一天,,媽媽還在苦口婆心地勸說:“真的一定要去嗎?在臺北好好地工作不行嗎?”但是,在大陸臺企任職的爸爸很支持女兒的決定,。在深圳,、天津的工作經歷,使他贊成“年輕人應該到大陸開拓視野”,。
赤手空拳打拼一年多,,如今道館已能收支平衡,還被福建省跆拳道協會接納為正式會員,,這讓陳燕亭倍感驕傲,。她希望2019年道館能擴大規(guī)模,設立分館,。
今年春節(jié),,陳燕亭回到臺灣與朋友們分享大陸創(chuàng)業(yè)心得,想要“招兵買馬”,。一位出生于1997年的女孩已經提出加入她的團隊,,一些跆拳道教練也表示今年想帶學生來福州交流。“多多益善!大陸市場很大,,不怕臺灣教練來得多”,,陳燕亭笑著說。
閨蜜兩人的“親友團”,,說好今年要來福州“探班”,。“福州和臺灣近得很,坐飛機一個半小時就到”,,陳燕亭說,,“我爸從南部云林坐大巴到臺北還要4小時呢。”
“臺灣親友接待處”
今年31歲的李宗穎,,原本在臺灣一家海運公司工作,,一年中有9個月在船上。結婚后,,他和妻子莊雅智來到大陸發(fā)展,。
做出這個決定,并非一時沖動,。“跑船”的經歷,,拉近了李宗穎與大陸的距離。提及大陸沿海城市和港口,,他如數家珍:廈門,、上海、青島、寧波,、天津……
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他所在的船只要在寧波檢修一個月。他約上莊雅智一起到寧波市區(qū)轉轉,,一時間竟然驚呆了:“哇哦,,這地方怎么比臺北還繁華!”后來,他有機會來到上海,,領略了外灘夜景,,又是“哇哦”一聲忍不住驚嘆。
2018年8月,,在“閩臺家園”的鼓勵下,李宗穎攜妻帶子來到福州,,擔任臺灣優(yōu)達教育咨詢營銷總監(jiān),,負責托管班營運工作。“現在我們的師資培育已經完成,,生源也找到了,。這個學期招收了三十多位學生,大家很喜歡臺灣的特色托管服務,。”他說,。
“這里發(fā)展空間比較大”,妻子莊雅智在臺灣從事珠寶鑒定和珠寶設計工作,,到福州后她也開始規(guī)劃自己的事業(yè),。“未來的事業(yè)正在招手”,莊雅智告訴記者,,“現在除了做一部分私人珠寶訂制,,我也開始嘗試開設一些課程,分享珠寶鑒定知識,。”
如今,,李宗穎一家三口在福州生活得其樂融融。他調侃妻子是“菜市場之花”:“她帶孩子去買菜,,菜市場大媽都會多送她橘子,。”
不久前,莊雅智的父母來到大陸,,一家人去江西婺源看了油菜花,,爸爸還特地提出想到祖籍地福建泉州看看。爸爸七十多歲,,到過大陸三十多個城市,,但多是跟著旅行團,并沒有真正體驗過當地生活,。這次,,莊雅智為他申辦了大陸的銀行卡,、電話卡,還教他學會了手機移動支付,。“實地體驗后,,爸爸放心了,感嘆我們在大陸過得比他們還舒適,。”她說,。
如今,夫妻倆在福州的家,,儼然成了“臺灣親友接待處”,。去年,先是莊雅智的兩個姐姐和親家來了,,后來姐姐的女兒,、女婿來了,現在爸媽來了,,過一陣子哥哥正上大學的孩子也要來參加兩岸交流活動,。“過幾年,我們的孩子也要在這里讀書上學,。”莊雅智這樣說,。
“90后”小伙的“未來感”
駱秉熙暑假期間到福州三坊七巷實習,先期到達的臺灣伙伴正想教他怎么使用大陸手機軟件,。沒想到他一句“我剛用手機APP叫了外賣”,,一下子把伙伴們震住了。
本科在臺灣讀歷史的駱秉熙,,在蘭州大學做過交換生,,由此對敦煌學和藏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后來又進入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學習,。暑假時,,他申請了福州的實習機會。
對于福建,,生于1993年的駱秉熙很有親切感,。1949年,爺爺三兄弟分批次從福建惠安去到臺灣,,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xiāng),。“我是學歷史的,喜歡往前追溯”,,駱秉熙留心記住了爺爺告訴他的家族史:老家什么樣,,兄弟幾個怎么樣,后來又如何到了臺灣。
90歲的爺爺過世后,,駱秉熙萌生了一個念頭:帶爺爺回家,。
2017年12月,他帶著奶奶,、爸爸,,捧著爺爺火化后的一小塊骨頭,回到惠安老家掃墓,。“小時候,,我在臺灣上鄉(xiāng)土語言課程,總覺得自己的口音和其他小朋友有點不同,?;氐嚼霞遥牭接H戚們講話,,第一次體驗到一模一樣的鄉(xiāng)音,,感到發(fā)自心底的親切。”
如今,,作為“閩臺家園”多媒體部專員,,駱秉熙的生活很充實:“除了多媒體事務,,報賬,、修水電等工作也都要做,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告訴記者,,臺灣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比較成熟,但目標群體越來越萎縮,。而大陸民眾的精神層面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創(chuàng)產業(yè)無疑是朝陽產業(yè)。選擇大陸,,駱秉熙很堅定:“我們這個年紀不怕失敗,,應該趁年輕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更多可能性。”
每次回到臺灣,,他最不愿面對的是從沒來過大陸卻在心里暗自害怕大陸的年輕人,。“人往往會害怕未知事物,這可以理解,。但年輕人應該嘗試著進入和了解,,不帶任何偏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駱秉熙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在臺灣一家電子公司上班,。每次回臺灣,他都免不了要聽朋友抱怨公司和老板??墒且惶崞鹱屌笥芽紤]到大陸工作,,對方卻總是說“沒想好”。最近,,駱秉熙突然接到這位朋友的電話,,詢問他移動支付怎么用,原來朋友已被派到深圳工作了,。
駱秉熙的另一位好友,,一年之中有半年時間都會外派到江蘇昆山。“如今,,我最好的兩個朋友都跟我一樣,,與大陸發(fā)生了緊密聯系”,他笑著說,,“我的女朋友也已經辭去臺灣的工作,,來到福州與我一起打拼。”
駱秉熙的妹妹今年才上高一,,做哥哥的他已經開始幫忙謀劃“以后怎么申請大陸學校的科系”,。“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找出路,大陸就是我們的出路,。”他說,。
對“臺獨”逆流零容忍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顧錢江 許雪毅 付敏
◇絕不為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民進黨當局的種種行徑,本質就是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前景,,抗拒兩岸和平統一大勢,、謀求“臺獨”分裂
◇“促統反獨”出現積極變化,島內青年群體正在務實轉向
“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
“我們愿意為和平統一創(chuàng)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為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40周年紀念會上作出振聾發(fā)聵的宣示,,呼吁廣大臺灣同胞認清“臺獨”只會給臺灣帶來深重禍害,,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
70年來,,兩岸關系從緊張對峙走向緩和改善、進而走上和平發(fā)展道路,。但“臺獨”逆流如影隨形,,不斷改頭換面,。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多位兩岸問題專家指出,,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上臺近3年來,,口口聲聲說“維持現狀”,但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給兩岸關系帶來嚴峻挑戰(zhàn)。對此,,大陸方面以“零容忍”態(tài)度,,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
以“維持現狀”之名行“兩國論”之實
近日,,蔡英文高調推出“因應及反制‘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指導綱領”,,通篇充斥著對“一國兩制”的抹黑和對大陸的敵意,并再度宣稱其兩岸政策主張是“維持現狀”,。
蔡英文上臺伊始曾用“維持現狀”安撫島內民意,,但其近3年來的所作所為,無不是千方百計限制阻撓兩岸交流交往,。從污名化“31條惠臺措施”,、恐嚇臺胞領取居住證,到為兩岸縣市交流念“緊箍咒”,,從迫害島內統派人士,、威脅取消大陸臺胞戶籍,到揚言“修法”收緊兩岸交流,、以“安全疑慮”為由封鎖大陸“關注31條”網站……不一而足,。
近日,,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香港,、澳門、深圳,、廈門等地,,一邊搶訂單、拼經濟,,一邊博感情,、交朋友,收獲頗豐,,廣受臺灣島內百姓點贊好評,。民進黨各路人馬卻在背后口誅筆伐,責難其“投降”“賣臺”“犧牲臺灣利益”,,棍棒齊飛,。
阻撓干擾兩岸交流合作,,不僅揭開了民進黨當局出于一黨之私、一己之私破壞臺灣同胞利益福祉的本來面目,,更充分暴露其“維持現狀”說的“兩國論”底色,。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的種種行徑,本質就是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前景,,抗拒兩岸和平統一大勢,,謀求“臺獨”分裂。
“從本質上看,,蔡英文推行的仍是李登輝‘兩國論’路線,,也是1999年民進黨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確定的‘事實臺獨’路線。”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認為,,這鮮明地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四個方面,。
政治上,蔡英文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經濟上,,推行“新南向政策”,試圖擺脫與大陸的依存關系;教育文化上,,推行“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政策,,企圖逐步消除臺灣社會的中國認同;對外關系上,全面“依美反中”,,“一面倒”地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印太戰(zhàn)略”,。
隨著民進黨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蔡英文面臨艱難的2020競選連任之戰(zhàn),。為拼競選連任,,她孤注一擲擁抱“深綠”,以升高兩岸對立,、形塑“恐中”“抗共”的社會情緒凝聚支持者共識,,從中收割政治利益,這既是其謀一己之私,、一黨之私的政治算計,,也是“兩國論”的意識形態(tài)使然。
張文生認為,,蔡英文當局的“臺獨”政策鼓勵了島內“臺獨”勢力的囂張氣焰,,在“文化臺獨”“公投臺獨”“五獨串聯”“依美謀獨”等方面不斷挑釁,加劇了兩岸關系和臺海形勢的緊張氣氛,。
劃紅線,、零容忍,,堅決反“臺獨”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新時代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綱領性文件,。在現場聆聽講話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認為,,關于堅決反“臺獨”問題,總書記講話強調了三方面基本原則,。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講話明確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系就能改善和發(fā)展,臺灣同胞就能受益,。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就會導致兩岸關系緊張動蕩,損害臺灣同胞切身利益,??倳浱貏e強調,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臺灣任何政黨,、團體同我們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礙。
——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講話嚴正指出,,“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呼吁廣大臺灣同胞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不分階層,、不分軍民,、不分地域,都要認清“臺獨”只會給臺灣帶來深重禍害,,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
——堅決反對外來干涉,。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背景下,某些外來勢力企圖干涉臺灣問題,。對此,,總書記講話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來干涉,。
廈門市臺灣學會副會長曾建豐認為,,“臺獨”是臺灣民眾根本利益的最大禍害,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最大威脅,,大陸對“臺獨”行徑采取了零容忍的精準反擊,。
對于標榜“臺獨工作者”、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賴清德等人,,大陸方面點名痛斥,。2018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之后,蔡英文靠攏“臺獨”拼競選連任,,刻意制造兩岸軍事緊張氣氛,,大陸予以義正辭嚴的揭露和批駁。
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挖空心思提升與美國交往層級,,叫囂與日本進行安保對話,,又在世衛(wèi)組織大會等國際場合鬧場,等等,。對這些惡劣而不自量力的行徑,,大陸堅決反擊,不給“臺獨”勢力任何制造“兩國論”的模糊空間,。
“年輕世代”的務實轉向
“不論蔡英文如何搬弄,,客觀形勢都很清楚。那就是大陸綜合實力的增長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不會停止,。”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龐建國對本刊記者說,不改善兩岸關系,,臺灣不僅國際活動空間打不開,,經濟上更得不到活水動能,只會在“悶經濟”的困境中不斷內耗,,日益沉淪,。
“國際上,大陸的影響力將繼續(xù)增長;兩岸間的消長之勢會不斷擴大,。時間不站在臺灣這邊,,臺灣沒有以拖待變的本錢。”龐建國說,,“如何以積極正向的態(tài)度,,務實面對兩岸和平統一的大勢,是任何有良心的臺灣政治人物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現在,,臺灣島內的統‘獨’態(tài)勢變化,最關鍵的部分不在于‘臺獨’基本教義派,,而在于年輕人,。”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注意到,,“太陽花學運”時期一些年輕人曾被挑動起來,形成了一股令人憂心的“臺獨”年輕化趨勢,。但最近一年來,,年輕世代出現了一些微妙變化。
島內多個民意調查顯示,,20歲至39歲堅定支持“臺獨”的群體出現很大變化,。具體表現為,對蔡英文個人的支持度始終低迷,,對民進黨的“不好感度”維持在相當高的程度,。
“這表明,被‘臺獨’勢力寄予厚望的新生世代力量有所消退,。”鄭又平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在近3年時間里,不僅沒有兌現競選承諾,,反而往“臺獨”路上持續(xù)邁進,。年輕世代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景,獲得感非常低,。極大的挫折感,,使他們開始質疑走“臺獨”路線是否明智、是否可為,。
鄭又平認為,,臺灣年輕世代看到大陸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各國積極響應,,意識到“臺獨”是緣木求魚,,毫無可能。
“一個可供參考的現象是:過去一年間,,網絡上比較激進的‘臺獨’言論或強烈反中情緒,,即便有人試圖點火,也無法引起全面性的呼應,。”鄭又平說,,臺灣年輕世代轉向不明顯支持“臺獨”和支持兩岸融合的人數在增多。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到“兩岸一家親”比較溫暖,、可接受,。
“青年群體的務實轉向,是我們看到的最重要的一個變化,。”鄭又平說,。
探索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
文 | 張文生
2017 年8 月23 日,在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舉行的南京,、香港,、臺灣中小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博覽會上,來自南京玄武高級中學機器人團隊的學生在和臺灣學生代表(穿橘黃上衣者)交流(孫參 攝)
◇兩岸融合的目的,,是實現心靈契合
◇兩岸融合的方式,,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特別是加大文化交流力度
◇兩岸融合的途徑,,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
◇兩岸融合的具體舉措,是實現應通盡通,,福建應先行一步
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是近年來大陸對臺工作的重要內容。兩岸融合發(fā)展,,就是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海峽兩岸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與相互融合,,增進相互認同,,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岸融合是必由之路
促進兩岸融合發(fā)展,,是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有效途徑,。海峽兩岸原本就是一家人,由于歷史原因造成彼此分隔,,臺灣社會出現了認同分歧,。因此,拉近兩岸民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認同歧見,,成為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重要前提條件。
1987年,,臺灣當局解除“戒嚴”,,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兩岸雙方順應民眾共同愿望,,推動打破兩岸隔絕狀態(tài),,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啟兩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廣泛,。經過30多年的交流,兩岸已經結合成為難以分割的經濟,、社會融合發(fā)展共同體,。
據統計,1988年至2018年,兩岸貿易總額累計約2.6萬億美元,。截至2018年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107190個,占實際使用外資項目總數的11.2%,。2018年,,兩岸貿易往來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全年貿易額為2262億美元,,同比增長13.2%,。大陸早已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
1988年至2018年,,兩岸人員往來總計達1.34億人次,其中臺灣同胞來大陸總計達1.04億人次,。僅2018年一年,,兩岸人員往來就超過905萬人次,其中臺灣同胞來往大陸就突破600萬人次,,“首來族”達40萬人,,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隨著兩岸融合的不斷深入,,兩岸聯姻不斷增多,,目前已有40萬對兩岸婚姻。
事實證明,,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融合發(fā)展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
融合發(fā)展舉措見實效
為更進一步拉近兩岸同胞的融合和認同,,大陸方面深化兩岸融合發(fā)展的實際舉措不斷出臺。
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聯合發(fā)布實施“31條惠臺措施”。內容涵蓋產業(yè),、財稅,、用地、金融,、就業(yè),、教育、文化,、醫(yī)療等多個領域,,為推進兩岸融合增添動力,。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推出《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fā)放辦法》,,為增進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的實際便利,,促進臺灣同胞享有更多的權利和服務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
2018年以來,,更多臺灣青年學生到大陸高校申請就讀,,臺灣更多各行各業(yè)人才到大陸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臺灣同胞在大陸的出行,、旅游、就業(yè),、生活得到更多便利,。
事實證明,促進兩岸融合是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距離的有效舉措,。
融合發(fā)展新路如何走
2019年3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的審議時進一步提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
在實踐層面,,探索兩岸融合發(fā)展新路必須明確兩岸融合的目的、方式,、途徑和具體措施,。
兩岸融合的目的,是解決認同問題,,實現心靈契合,。近代以來,因民族弱亂,,外族入侵,,中國人民陷入痛苦深淵,國家處于衰亡邊緣,。臺灣孤懸海外,,尤其成為外國侵華勢力染指的對象,復雜而苦難的歷史造成了臺灣社會至今難以愈合的傷痛,。
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不斷推進,,兩岸認同問題終將獲得解決,。在實踐中,兩岸融合的具體工作既要著眼大局大勢,又要注重落實落細,。兩岸同胞在民族復興過程中要共享民族復興帶來的機遇與榮耀,,也要共擔民族復興重任,共建中華民族生活,、繁衍,、奮斗的共同家園。
兩岸融合的方式,,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特別是加大文化交流力度。交流是解決認同分歧的有效方式,,交流的過程也就是聚同化異的過程,。近30多年來,兩岸同胞正是通過頻繁的交流重新認識彼此,。許多分歧在交流中被化解,,許多差異被重新認知,許多記憶被重新描述,,越來越多共識重新建立,。
因此,未來更應不斷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以增進兩岸同胞的利益紐帶,,密切兩岸同胞的社會紐帶,融洽兩岸同胞的感情紐帶,,重建兩岸同胞的認同紐帶,。
兩岸融合的途徑,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民謀幸福,,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也是我們黨獲得最廣大人民支持、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所在,。兩岸融合的過程,,也是不斷為兩岸同胞謀福利、謀發(fā)展的過程,。
兩岸同胞是骨肉兄弟,,理當一視同仁。未來,,將繼續(xù)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fā)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yè)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31條惠臺措施”的提出和臺灣居民居住證制度的實施,,正是落實同等待遇的具體舉措,。隨著祖國大陸不斷發(fā)展進步,惠臺措施將不斷增加,,臺灣同胞享有的福利也將不斷豐富,。
兩岸融合的具體舉措,是實現應通盡通,,福建應先行一步,。兩岸融合就是“你來我往”,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你我,。這就要求海峽兩岸消除現有的障礙和壁壘,使兩岸來往“天塹變通途”,。
“應通盡通”的政策主張,,反映了兩岸融合發(fā)展的大趨勢,從現階段的經貿,、能源,、基礎設施、行業(yè)標準開始做起,,逐漸走向文化,、理念、認同層面的心靈相通,。在此過程中,,與臺灣地緣相近、文緣相承,、血緣相親的福建省作用獨特,,尤其應當先行一步。
目前,,福建與金門已實現通水,。未來,福建將進一步與金馬實現通水,、通電,、通氣、通橋,,支持臨近或條件相當的地區(q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建設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作者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