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炳輝:讓木頭隨我歌唱
葉炳輝用自制的馬頭琴演奏樂曲
“青青的草原,,星星在閃亮,夢中媽媽的臉在為我掛牽……”在平和縣南勝鎮(zhèn)南勝村,,一間規(guī)模不大的木材加工廠前的民房傳出一陣悠揚(yáng)的馬頭琴琴聲,。葉炳輝微閉雙眼,拉動著他自制的馬頭琴,,跟著旋律哼唱《夢中的媽媽》,。馬頭琴是蒙古民間的拉弦樂器。在南方,,把玩馬頭琴的人不多,。幾年前,葉炳輝機(jī)緣巧合聽到馬頭琴演奏,,頓時愛上了這種來自北方的樂器,。
在南勝村土生土長的葉炳輝自小接觸木器,11歲時便跟著父親制作木器,,“出師”后開始制作各種農(nóng)具,、家具。由于葉炳輝堅持運(yùn)用古時木匠傳承下來的“榫卯”結(jié)構(gòu),,他制作的物件不僅美觀,,而且牢固耐用,在小山村里聲名鵲起,。從小作坊到木材加工廠,,葉炳輝對每一件木器都要親自把關(guān)。原本葉炳輝以為他的生活會保持這樣平淡的步調(diào),,不承想一段馬頭琴樂曲讓葉炳輝的生活多了一份精彩,。
七年前的重陽節(jié),60歲的葉炳輝參加了村里組織的老年人活動。那天村里的老人們拿出各自喜好的樂器演奏起來,。一段渾厚廣闊的樂曲令葉炳輝心動,。回家后他上網(wǎng)搜尋相似的音樂,,得知演奏的樂器是馬頭琴,。女兒見狀,為他網(wǎng)購了一把馬頭琴,。拿到琴后,,葉炳輝始終拉不出自己滿意的音調(diào),于是琢磨起馬頭琴的各個零件,。葉炳輝決定對琴進(jìn)行改進(jìn),。改造一件木器對于他自然是小菜一碟,但他大半輩子未曾涉及樂器行類,,這樣成嗎?嘗試是成功的第一步,。他開始在網(wǎng)上搜索資料,制作樣圖,,找木料,,畫尺寸。照著女兒買來的馬頭琴“依樣畫葫蘆”,,制出第一把馬頭琴,。不過,好聽的音樂需得樂器的大小節(jié)點(diǎn)分毫不差,,稍有偏離,,發(fā)出的聲音就會有偏差。第一把馬頭琴沒有成功,。經(jīng)過多次摸索、改進(jìn),,憑著對音樂的興趣,,馬頭琴終于在葉炳輝手中“活”了過來。無師自通的他讓木頭唱起了歌,,葉炳輝喜出望外,。
葉炳輝向筆者介紹起自己制作的馬頭琴,馬頭琴由琴頭,、琴桿,、共鳴箱、弦軸,、琴弦構(gòu)成,。從選料到雕刻再到組裝,其間的工序多且精巧,大都要手工來完成,。葉炳輝覺得,,做一把漂亮且音質(zhì)純正的馬頭琴關(guān)鍵在“馬頭”的雕刻和“琴箱”(共鳴箱)的把握上。“馬頭”的惟妙惟肖,,眼睛的傳神,,都需要他一刀一劃地細(xì)心刻畫。“琴箱”占據(jù)了整把琴近一半的分量,,音質(zhì)如何,,需要靠“琴箱”來操控。“琴箱”板材的厚度是最難把握的地方,,厚度不同音質(zhì)也不同,。需得恰到好處的厚度,各個音階才能發(fā)出純正的音符,。“琴箱”板材的選料也有講究,,木材的濕度、硬度,,都影響到一把琴的發(fā)音,。由于地處閩南,葉炳輝便就地取材,,嘗試過多種木料,,用樟木制成的“琴箱”聲音是沉重豐滿的;用質(zhì)地稍有彈性的“黑甜”(閩南話)木做成的“琴箱”則聲音悠遠(yuǎn)。葉炳輝已經(jīng)摸索出一套自制樂器的門道,,在他的房間里還擺放著他自己做成的板胡,、二胡、笛子等樂器,。
自從接觸了音樂,,葉炳輝在工作之余便跟著樂譜自學(xué)了十多首馬頭琴樂曲,常與鎮(zhèn)里的民樂隊,、音樂愛好者一起去演出,。葉炳輝說,“在南方拉馬頭琴的人很少,,不管到哪里演出都很受歡迎,。”女兒把父親做的馬頭琴分享到網(wǎng)上,吸引了不少“粉絲”,,很快接到訂單,,葉炳輝成了女兒朋友圈里的“網(wǎng)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