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竹匠敢創(chuàng)新,,“土氣”竹器變出新花樣。林松能—— 成竹在胸 恒心守藝
相信許多人都保留著對竹器的回憶,,夏天提著竹籃子撈魚、在竹筏上戲水,,還有那大榕樹下,、小街巷口的幾把阿公阿嬤的竹凳子。近日,,筆者在平和縣南勝鎮(zhèn)糠厝村采訪時,,56歲的竹匠林松能向筆者展示其剛完工不久的一扇竹制屏風(如圖)。林松能介紹,,數(shù)月前一收藏愛好者帶著一扇老舊的竹制屏風上門,,希望他能復制一扇新的。林松能前后花了30多個小時才制成,。
林松能自16歲起學做竹器,,至今已近40個年頭,始終守在大礬山下的糠厝村,,做過的竹器數(shù)以萬計,。上世紀80年代的糠厝村是平和周邊縣區(qū)遠近聞名的“竹器村”,最鼎盛時全村大約有60個竹匠,,當時的林松能算是年輕一輩,,與其年齡相仿的占一半以上。但90年代后,,年輕人紛紛往城里尋找發(fā)展機遇,,留在村里繼續(xù)做竹器的寥寥無幾。
林松能注意到,,新式家具講究造型,、審美、創(chuàng)意,,但傳統(tǒng)竹器多講究的是牢固,、實用,外觀較為樸素,。如何才能讓產品在市場中博得客戶歡心?林松能大膽地對各種竹器進行改進,,并且轉變經營方式,讓客戶提出個人需求,,為其量身定制,。
在林松能家,除了老式竹交椅,、竹凳子外還有形似“大沙發(fā)”的新款竹椅,、竹制的嬰兒床等物件,茶幾上擺放的也是他閑暇時用竹子打磨的茶杯,。“別看擺了這么多,,這些都是客人預訂好的,。”林松能說,家中從不存貨,,顧客先下訂單,,他根據(jù)顧客需求制作。林松能做出的每件竹椅,、竹床都略有不同,。拿竹交椅來說,靠背的高低因人而異,,每每有顧客定制交椅,,他都要量一量顧客坐落時脖頸的高度,為顧客找到最舒適的靠背點,。他別出心裁地將脖頸處改造成橫桿,,落座時可以緩解頸椎不適,因此他做的竹交椅很受歡迎,。
林松能對竹器的品質要求嚴格。他親自上山選竹料,,根據(jù)竹器所需的用料,,選取粗細適宜、軟硬正好的竹子,。取竹后還需進行分段,、烘烤,準確把握竹子的干濕度,、曲直等,,其間道道工序里都藏著老竹匠經年累月積淀下的經驗。雖然每件竹器都要讓顧客等上一段時間,,但慢工出細活,,林松能必須要做到質量過關才放心交給顧客。林松能告訴筆者,,“挑竹子有個規(guī)律,,山谷里地陰水多,長出的竹子質地軟;山脊上的竹子是被陽光,、風雨摔打過的,,質地硬。”除了生長環(huán)境,,節(jié)氣不同竹子的水分含量也不同,,進而影響了竹子的軟硬度。林松能更喜下半年取竹,,下半年的竹子大都質地硬,,不易長蛀蟲;而上半年雨水多,、氣候濕潤,竹子多質地軟,,也容易被各種蟲類盯上,。
憑借過硬的質量以及為顧客量身定制的經營模式,林松能的小作坊常年客源不斷,。“老行業(yè)只要敢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傳統(tǒng),還是有發(fā)展前景的,。”林松能笑著說,。
⊙賴偉玲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