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村落,,探尋古樸的靜謐
鐘騰村榜眼府 漳州市文旅局 供圖
俯瞰山河古村 沈子川 攝
龍海埭美古村 漳州市文旅局 供圖
洪坑村明清古建筑群 漳州市文旅局 供圖
龍海市埭美古村
頭銜: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tǒng)村落、漳州十佳最美古村落
埭美古村于明景泰年間由開漳圣王陳元光第31代孫陳仕進在此開基,,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全村有保留完整的古民居276座,其中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有49座。埭美古村是目前福建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閩南古民居建筑群,。硬山式曲線燕尾脊的屋頂,紅瓦屋面,,紅磚墻體,,石砌底基的閩系紅磚建筑風格,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整齊劃一,,被譽為“閩南第一村”,。
埭美古村四周環(huán)水,內(nèi)河水系長達3.2公里,,環(huán)繞著整個村莊,。從空中俯瞰,蜿蜒的河道就像一條銀龍盤踞在古村落,,也因此獲得了水上古民居——“閩南的周莊”美譽,。明末清初,村民通過環(huán)村河這條黃金水道把農(nóng)副產(chǎn)品運輸?shù)酵獾刭Q(mào)易,,它也因此成為以月港為龍頭的“漳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村里至今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古碼頭遺址,是村民與外界聯(lián)系的歷史見證,。
如今埭美古村已名揚海內(nèi)外,。天后宮、跨河古榕,、前后祠堂,、三王公廟、南溪古碼頭遺址,、筆架倒影,、家風堂等十多個景點伴隨著古老的傳說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平和縣鐘騰村
頭銜: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漳州十佳最美古村落
鐘騰村位于平和縣霞寨鎮(zhèn),村民有96%屬江夏黃氏后代,,祖上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隨后,約公元1458年,,黃氏后裔一路南下至鐘騰居住,。村中榜眼府、世大夫第、古銅礦場,、古驛官道等諸多歷史文化遺跡,,都較好地保留了下來。
鐘騰村的旅游建設(shè)以“一府三樓”為核心,。府即“榜眼府”,,村民黃國梁高中武榜眼,被乾隆皇帝欽點為榜眼及第,,授封一品御前帶刀侍衛(wèi)郎,,留在了皇帝身邊。在任期間,,黃國梁竭盡忠誠,、功績卓越,乾隆皇帝十分贊賞,,于是特賜其白銀一萬三千三百兩,,建造了全漳州唯一的榜眼府第。黃國梁后來又得賞銀,,在榜眼府西北約500米處,,營建了一座三層三十六開間的大土樓——余慶樓,讓族親世代在此安居,。村中還有一個雙層樓——朝陽樓,,此樓是黃國梁的祖居地。此外,,朝陽樓外圍還曾建了36間分賓館,,驛館附近還保留著古驛官道。
該村南部有豐富的地下寶庫(銅,、鉬,、錳),宋時曾開采銅礦,。位于朝陽樓和余慶樓之間的永平樓,,被稱為銅場,是百姓開采銅礦的舊址,,是三座土樓中最為古老的,,傳說建于宋朝初年,屹立千年,。
詔安縣山河村
頭銜:中國傳統(tǒng)村落,、漳州十佳最美古村落、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
西潭鎮(zhèn)山河村坐落于詔安縣縣城西北十里處,,村落總面積325畝,,建村于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村民基本姓沈,。
山河村內(nèi)不僅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震山祖祠以及震山大寨,、大夫第祠堂、葉太恭人祠,、沈氏家廟,、文山祖祠、友敬祠,、“五馬拖車”等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更有乾隆皇帝圣旨、清代古字畫,、“三世將軍”“四世大夫”古牌匾等文物,。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在山河村震山大寨前灰埕舉行的“游火燭”是從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習俗,,并納入了詔安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薌城區(qū)洪坑村
頭銜:漳州十佳最美古村落
天寶鎮(zhèn)洪坑村是明末清初古村落,。主體是7座一字排開的三進,、五進大屋,每座大屋的兩側(cè)各有兩排單層護厝,。古屋墻基以大條石砌成,,墻壁以青磚砌成,當?shù)厝朔Q“青磚石壁腳”,。大屋與大屋,、大屋與護厝、護厝與護厝之間都有小路相通,。村內(nèi)共有4條石板街道,,8口古井,村落的前后各有兩口池塘,。整座村落格局完整,,布局奇特,錯落有致,。
洪坑村最具代表性的是“鴻湖樂居”圓土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樓中央有一口八卦形石井,,有數(shù)百年歷史,,古井從未干涸過。土樓內(nèi)的每戶人家都住三層“樓中樓”,,每間房的大小,、結(jié)構(gòu)造型幾乎一模一樣。二樓墻壁上設(shè)有槍眼,能對外面射擊而外面卻打不進樓內(nèi),,祖先們一旦遇到兵匪戰(zhàn)亂,,就關(guān)上大門備足糧草,汲取井水生存,,半年之內(nèi)生命無虞,。
村內(nèi)還保存著一塊刻于清康熙年間的“鴻湖社會禁牌”,是漳州最早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石碑,。碑上刻有族人禁止犯尊,、欺弱、竊取財物,、私自蓋屋作廁,、私自放養(yǎng)雞鴨等內(nèi)容。村民們一直把這條村規(guī)視為祖宗遺訓,,牢記在心,,很少有人擅自破壞這些規(guī)約。
■本報記者 張 晗 通訊員 陳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