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和閩南話
一種語言可以一直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之中,。無論走得多遠(yuǎn),,容顏可以改變,,但只要最初接受了某種語言,也就會如影相隨,所以有了“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感慨。如果鄉(xiāng)愁是游子的行囊,,那么鄉(xiāng)音就是游子的標(biāo)簽,,時刻提示家處何方,。閩南話于林語堂來說就是這樣的一種語言。
林語堂對閩南話愛到極致,。盡管他普通話很好,,英語更是水平高超,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大部分作品用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但林語堂時刻忘不了的是鄉(xiāng)音,,是閩南話。當(dāng)年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長,,以致后來到廈門的就讀,閩南話作為最初的母語深入他生命深處,,和血液一起流淌,。于是聽到鄉(xiāng)音是他的一大快事,為此,,他在《來臺后二十四快事》中,,不僅把聽鄉(xiāng)音的快樂列在其中,而且還擺在第二和第三位,?!俺趸刈鎳U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干不凈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xiāng)音,,如回故鄉(xiāng),。不亦快哉!”以林語堂的閑適生活,,應(yīng)該是很煩這樣的隔壁熟睡之后婦人罵小孩的粗鄙行為和被吵醒后的不快,,更別說看電影之時居然有人在耳邊喋喋不休,之所以能夠容忍,,并且“不亦快哉”,,只是因?yàn)樗齻兊泥l(xiāng)音,鄉(xiāng)音撫平了所有的不快,產(chǎn)生了美感,。
所以他會在《說鄉(xiāng)情》動情地說"我來臺灣,,不期然而然聽見鄉(xiāng)音,自是快活,。電影戲院,,女招待不期然而說出閩南話。坐既定,,隔座觀客,,又不期然說吾閩土音。既出院,,兩三位女子,,打扮的是西裝白衣紅裙,在街上走路,,又不期然而然,,聽她們用閩南話互相揶揄,這又是何世修來的福分,。"把聽鄉(xiāng)音上升成為修來的福分,,頗有感激涕零的感恩心理。
林語堂對閩南話的癡迷沒有隨著歲月的遠(yuǎn)去而沖淡,,甚至更上層樓,。有回在臺灣,林語堂到一家小飯館吃豬腳,,老板用閩南話說“戶林博士等哈久,,真歹細(xì),織蓋請你吃煙呷(和)吃茶,。豬腳飯好氣味真好吃又便宜,,請林博士吃看邁(看看)。大郎做生日,,囝仔長尾溜,,來買豬腳面線添福壽?!睂Υ?,林語堂高興得不得了,他合不攏嘴,,也就跟著用閩南話答道“真好呷(吃),,真好呷(吃)!”不僅僅是機(jī)緣巧合的順便之舉,,還有刻意為之的時刻,,林語堂有回在香港上街,,買回了一大堆用不著的鐵線、鐵釘,,原因就是那個店老板是講閩南話的,,為了多跟他說閩南話又擔(dān)心影響他做生硬不高興,只好隔會就買一點(diǎn)東西,,結(jié)果就買了一堆東西過了一回閩南話的“嘴癮”,。
晚年的林語堂離開美國,雖然沒有沒有回到故鄉(xiāng),,總算也回到與漳州一衣帶水的祖國寶島臺灣,。臺灣人的祖先大部是閩南的移民,,不僅血緣相同,、風(fēng)俗相似,而且語言相通,。也許這也就是林語堂選擇臺灣最主要的原因吧,。其實(shí)在選擇臺灣之前,林語堂的許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閩南話,、閩南文化的元素,,其中體現(xiàn)最為集中的是他1963年寫的自傳體小說《賴柏英》,不僅僅這是他對初戀女友的回憶,,還是閩南文化的傳播,,在書中閩南話、閩南風(fēng)俗集中得到了體現(xiàn),。從1966年定居臺灣開始,,林語堂更是把聽鄉(xiāng)音當(dāng)成了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到了晚年他竟按閩南話語音寫了一首五言詩,,甜美地回憶和描述家鄉(xiāng)的民風(fēng)民情:"鄉(xiāng)情宰(怎)樣好,,讓我說給你。民風(fēng)還淳厚,,原來是按尼(如此),。漢唐語如此,有的尚迷離,。莫問東西晉,,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嫗盡姑姨,。地上香瓜熟,枝上紅荔枝,。新筍園中剝,,早起(上)食諳糜(粥),。臚膾莼羹好,嘸值(不比)水(田)雞低(甜),。查母(女人)真正水(美),,郎郎(人人)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裝入時,。脫去白花袍,后天又把鋤,。 (黃)昏倒的困(睡),,擊壤可吟詩?!?/DIV>
閩南話一直沒有退出林語堂的生活,,無論距離多遠(yuǎn),鄉(xiāng)音總是如胎記一般,,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時刻伴隨林語堂的歲月,。如今斯人已逝,但不經(jīng)間,,恍然可以看到閑適,、平和的林語堂掛著人們熟悉的笑臉,托著煙斗,,正和某人說著閩南話,。鄉(xiāng)情就在鄉(xiāng)音中被拉扯得悠遠(yuǎn)綿長。
下一篇:兩岸林語堂紀(jì)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