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窮村 兩條致富路 ——沙縣后洋之“變”
一個窮村 兩條致富路 ——沙縣后洋之“變”
春節(jié)過后,,天氣漸暖,。沙縣青州鎮(zhèn)后洋村張家琦一家老小以及從鄰村雇來的工人,春節(jié)剛過就在山上忙開了,,治蟲,、施肥,細(xì)心地管護(hù)著他家80多畝的蘆柑,,盼望著鼠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與張家琦一樣,全村近500名村民,,正月里都沒閑著:辦企業(yè)的早早開工了,;管竹山的上山挖春筍;做小吃的又背上行裝出遠(yuǎn)門了……
廿年前,,窮則思變
“在以前,,哪有這么好的路,這么多的樓房呦,!”村支委張成銀憶起后洋村以前的窮樣,,不住地?fù)u頭,“那時村里連條路都沒有,!”
后洋村是個高山村,,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村里的山都是又高又陡,,難得見到一塊比較平整開闊的地,。“村里僅有的600多畝田地,,絕大部分都是貧瘠的山垅田,。”
那時想去后洋村,,走上2個多鐘頭的山土路才能到,。路,把后洋村和外界隔絕?!吧桔馓镓汃?,勉強(qiáng)能夠填飽肚子,家庭收入幾乎為零,?!睆埑摄y回憶說。
直到1987年,,鎮(zhèn)里的杉口伐木場因為有林場在后洋村,,準(zhǔn)備開采木頭,就和村里協(xié)商,,一起出資開了一條9公里多的村道,。次年,終于有了通向后洋村的道路,。
村道的開通,,成了后洋人“變”的契機(jī)。
走出去,,人變身份
鄧天木是走出后洋的第一人,。
1989年,,鄧天木看到村里通了公路,,就放膽承包了村里唯一的一個木頭切片廠,利用村里豐富的松樹林資源,,砍下松丫枝切成片,,送往青州造紙廠作為造紙的原材料。一年后,,鄧天木小賺一筆,。
第二年,鄧天木帶著一年來積累的資金,,來到沙縣城關(guān),,辦起了摔炮廠,搖身變成企業(yè)老板,。
從此,,鄧天木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把家也安在了城關(guān),。
看到鄧天木走出去,,村里很多人坐不住了,紛紛效仿,。沒錢,,就東挪西借,三四戶人家一起合伙,。他們先后在青州鎮(zhèn)涌溪村辦起了十幾家的鉛筆廠和竹涼席廠,。從1990年開始,,有一半的村民陸陸續(xù)續(xù)走出去,聯(lián)合辦廠,、辦企業(yè),,由村民辦的企業(yè)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個電站、1家木頭加工廠,、10家竹涼席廠,、1家采石廠。
2000年開始,,不少村民看到沙縣小吃在國內(nèi)名氣響亮,,改行融入小吃大軍,變成小吃業(yè)主?,F(xiàn)在,,全村128戶中有30多戶在外做小吃,每年能賺回近300萬,。
留下來,,地變用途
元宵節(jié)前,記者來到后洋村,。通往后洋村的公路,,是2005年由村民和集體共同出資,鋪上了水泥,。驅(qū)車沿山而上,,只十多分鐘,就來到了村里,。
站在村頭放眼望去,,但見成片的果林和竹林,在稍帶寒意的春風(fēng)中,,生機(jī)勃勃,,不少村民已在其間忙碌勞作。
“一半村民走出村外辦企業(yè)辦工廠,,另一半村民則留在村里,,把山垅田通過租、買等方式全部集中起來進(jìn)行了改造,,現(xiàn)在幾乎都種上了蘆柑,。全村現(xiàn)有蘆柑600畝,年可采收100多萬公斤,。去年一年,,就收入200多萬元。”望著成片的蘆柑,,村支書張盛福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蘆柑大戶張家琦,以前除了種些稻子,,還在山上開了些荒地種蘆柑,,頗有經(jīng)驗。見到不少村民外出,,村里很多地都閑置下來,。他便把別人的地都給租來,改種蘆柑,。
“山垅田種稻子不行,,種蘆柑就不錯?!睆埣溢F(xiàn)種有蘆柑80多畝,,僅這一項,每年就有近20萬元的收入,。
留守村民把村里的田地集中起來,,種蘆柑,種毛竹,,收入頗豐,。“現(xiàn)在村里有竹山4000多畝,,每年可收入200多萬元呢,。”張盛福說,。
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dá)到6200元,。后洋變?yōu)檫h(yuǎn)近聞名的富裕村,。抓住機(jī)遇,后洋村“變”出了幸福生活,。 (記者 謝振華 通訊員 肖首洲 江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