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遠征軍老兵三度落淚 回到家鄉(xiāng)吃回鍋肉(圖)
回家非常激動,,劉召回向親友敬錯了軍禮(應用右手),。
一兒時朋友問他:“你還認識我不?”
一家人照的全家福
點擊瀏覽更多最新圖片
"回家了,我終于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回家了……"昨日下午,,當胸掛抗日紀念獎章的88歲川籍遠征軍老兵劉召回,,下車后邁出右腳,踏上四川省岳池縣裕民鎮(zhèn)的故土時,,禁不住老淚縱橫——這一刻,,他已等了整整67年!
首度落淚 姐夫撫摸頭頂疤痕
劉召回老人是1941年參軍、并于次年出川赴滇抗日的,,所在編隊為36師106團機槍3連,。當年遠征緬甸與部隊失散后,他便流落在緬甸,。然后,,他在當地當搬運工,并娶妻生了一女四子,。
“我一直想回家鄉(xiāng),,但是路程太遠,我又沒錢,,只能作罷,。好幾次寄回書信,都沒有回音,。我想,,家人都以為我戰(zhàn)死沙場了……”老人說。
幸運的是,,一個月前,,在愛心人士和媒體記者的幫助下,包括劉召回老人在內的9名失散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老兵被找到,,他們得以在5月30日跨越中緬邊境線畹町口岸,、首度踏上闊別60余載的祖國土地,回鄉(xiāng)探親。
可是,,67年風雨變遷,,記憶早已物是人非?;氐郊业哪且豢?,劉召回雖然心情激動,但面對圍上來的“陌生面孔”,,還是讓他面露詫異,、無所適從。直到一個蒼老的聲音出現——
“劉東娃(劉召回的小名),,讓我摸摸你頭頂的傷疤,好沒有?”只見一位年齡相仿的老人擠進人群,,將雙手罩向了劉的后腦,,撥開層層白發(fā),撫摸著一道一寸來長的疤痕驚喜地說,,“沒錯,,就是東娃!你頭上這道傷疤,是我們一起下河摸魚時摔傷的,,你還記得不?”
這時,,略加思索的劉老,突然興奮得像個孩子:“姐夫哥,,你是比我還小一歲的姐夫哥戴二娃!”
言罷,,兩位滿臉皺紋的老人,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一行濁淚從劉老的眼角悄然滑落——盼了67年,,老人終于與親人見面……
二度落淚 等了67年的全家福
為了迎接劉召回的歸來,,作為唯一健在的兩位同輩親人,姐夫戴明金和幺弟媳周維芬(劉召回一家共有5姐弟,,其直系親屬都已辭世),,專門買來嶄新的蚊帳、被褥和床單,,給劉召回安上“新床”;家族近30位親戚早早齊聚周維芬家里,,等候這位“光宗耀祖、浩氣長存”的抗日民族英雄——外侄戴正樹說,,哪怕是團年,,家人都沒有聚得這么齊!
“大哥終于回家了,我也可以告慰我那當家人的在天之靈了……”周維芬抹著淚說,,丈夫彌留之際,,曾要求她無論如何要找到大哥劉召回的確切訊息,無論是生還是死;為此,,外侄戴正樹在參加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時,,也曾向云南公安多方打聽大舅劉召回的消息,,無奈始終無音訊。
“家人盼了67年,,舅舅終于回來了,,一定要拍張全家福!”在戴正樹提議下,一張全家福,,定格下4輩人的笑容,。此時的劉老,再度潸然淚下,,這是幸福的淚水,。
三度落淚 吃到家鄉(xiāng)的回鍋肉
拍完全家福,已是下午2時30分——此時,,劉召回老人一行,,上午9時從成都出發(fā)返鄉(xiāng),尚未吃午飯,。
原來,,為照顧老人身體,車速行進較慢,,回鄉(xiāng)行程被迫拖延了一個小時,。從緬甸全程陪同劉老回鄉(xiāng)的華西都市報記者介紹,前日傍晚從昆明飛抵成都后,,老人就迫不及待地想連夜回鄉(xiāng),,被組織者婉拒后,老人昨晨5時許就醒來,,一直在細細整理自己的衣褲和獎章;大家本想在中途午餐,,但老人很執(zhí)著:回家的第一頓飯,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
吃飯時,,劉老胃口大開——水煮肉片、干煸鱔魚,、還有老人日夜思念的回鍋肉,,全是地地道道的川菜!88歲的劉召回在歸國后,第一次舉起了酒杯,,向親人,、鄰居、政府官員和媒體記者道謝:“感謝你們的照顧和幫助,,讓我終于落葉歸根,,還能再吃到家鄉(xiāng)正宗的回鍋肉……”言畢,老人將滿杯的山城啤酒一飲而盡,輕輕擦拭起眼角的淚珠,。
老人說,,這次回國探親的期限只有15天,除了走親,、祭祖以外,,他還有一個心愿:一定要到廣安,去瞻仰一下偉人鄧小平的故居——“有了他,,才有改革開放的好日子,,才有家鄉(xiāng)和國家的日益繁榮富強,我們身居國外的中國人,,才活得更有底氣!”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