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黃朝陽黃水成黃榮才文/圖
前天上午,,筆者一走進平和縣秀峰鄉(xiāng)農(nóng)民朱友生家,,頓時被琳瑯滿目的根雕吸引住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有的像飛鷹展翅,,有的像駿馬奔騰,有的像群猴戲耍,,有的像羅漢打坐……
從62歲步入根藝世界起,,朱友生從事根雕藝術(shù)工作剛滿10年。期間作品在全國性的專業(yè)賽事中兩次獲銅獎,,一次獲優(yōu)秀獎,,這對農(nóng)民出身的他來說實在是值得榮耀的事。如今,,72歲高齡的他是中國根藝美術(shù)學會會員,,學術(shù)資格為中級根藝美術(shù)師。
讓朱友生走上根藝道路純粹是一次偶然,。1997年大年初一,,朱友生閑暇到戶外溜達。在村邊一條小河岸上,,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被水沖到岸邊的一個造型獨特的樹根,,一時興起便順手撿回家,洗刷干凈,,剔除樹皮和沒用的枝椏,,擺在桌上,竟越看越覺得有味道,,左鄰右舍的贊譽令他倍感滿足,。從此,他開始留意并收集奇形怪狀的樹根,,漸漸覺得很多天然的樹根造型粗糙,,沒有進行加工“不好看”。于是,,他托在福州打工的老鄉(xiāng)買一副刻刀。老鄉(xiāng)是個有心人,同時給他買一本《中國根藝》,。正是這本書使他了解到自己所從事的是一門藝術(shù),,并引領(lǐng)他走進根藝的天地。
他認識到自己根藝知識的匱乏,,便讓在北京工作的女兒為他購買有關(guān)根藝的書刊,。從此,他一邊如饑似渴地從書中汲取知識,,一邊四處尋找根雕“坯子”,,嘗試著進行雕刻,揣摩如何落刀,,如何打磨,,如何上漆。每當完成一件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他總要給它命個合適的名稱,,或者題上一首詩,樂此不疲,。他了解到北京的馬駟驥先生是位根藝大師,,非常崇拜,就讓女兒幫著尋找馬駟驥先生,。2000年,,他女兒真的找到馬先生。馬先生看了朱友生寄去的18件作品的照片大為夸獎,。當時馬先生正在籌備第七屆全國根藝美術(shù)作品展,,便邀請朱友生帶上作品前去北京參展。左鄰右舍得知消息,,紛紛勸他放棄這個念頭,,一則怕去北京丟臉,二則費用挺大,。朱友生考慮再三,,決定前去,不為獲獎,,只為向同行學習長見識,。這樣,朱友生成了全國第一個參加作品展的農(nóng)民,,并且?guī)サ淖髌贰丢毩⒑铩窐s獲銅獎,。展會上,中國根藝美術(shù)協(xié)會主席馬駟驥親切接見了朱友生,,給他做了很多指導,,并為他題詞“勤于交流,,勇于攀登”。協(xié)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李得利也為他題詞“化腐朽為神奇”,。是年,他成為協(xié)會第一個農(nóng)民會員,。之后,,朱友生從事根雕的興趣更加濃厚,根雕藝術(shù)日益精湛,。2003年,,他的作品《神鷹抓狐妖》在中國第八屆根藝美術(shù)作品展獲得銅獎,同時他被中國根藝美術(shù)協(xié)會學術(shù)資格評審會評定為“中級根藝美術(shù)師”,。2005年,,作品《騰飛》在“紀念中國根藝20年暨中國根石美術(shù)精品展覽”獲優(yōu)秀作品獎。
對于一個古稀老人而言,,根藝的勞累可想而知,。為了找到好“坯子”,常常要翻山越嶺,,風吹日曬雨淋,,身體時常“掛彩”,。有一次,,朱友生看中山里一大石崖上的一個根雕“坯子”,花了一天也沒有挖下來,。那天夜里下了一場雨,,第二天他抓著石縫的雜草往石崖頂上攀爬時,因泥土被雨水沖刷變松軟,,雜草不堪重負連根拔起,,他從三丈高的石崖上摔下來,幸虧掉進一叢荊棘,,沒有摔成重傷,,但全身劃破數(shù)不清的口子。家人心疼他,,勸他放棄這個“苦活”,,可他憑著對根藝的熱愛,不肯放棄,。自從事根藝工作以來,,原本多病的他臉色紅潤起來了,感覺年輕了許多,。
問起朱友生從事根藝工作10年來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他說:“根藝就是把藏于深山,、藏于泥土之中的樹根的美帶給大家,把腐朽的東西變成神奇的藝術(shù),。我雖然年逾70,,很多人認為是腐朽的年紀,,但我覺得只要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就能煥發(fā)神奇的生命力,,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