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平和網(wǎng)》>
歷史典故 > 正文
民樂(一)
平和民間音樂自古稱“弦歌地”,源遠流長,。時代音樂理論家李文察“潛心六藝通于音律”,,寫了《四圣圖解》,、《律呂注》、《興樂要論》、《曲樂論》等音樂專著,。
平和是潮汕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匯合處,,其音樂活動也反映這一特點。自明,、清以來,,民間的曲館、鑼鼓陣,、八音相當普及,,代代相傳??h西半部群眾,,素來喜愛潮音。
曲館是民間自發(fā)的音樂小團體,。樂器以弦,、管為主。有不少曲館發(fā)展為民間戲劇班社,。平和的曲館源于明,,盛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僅崎嶺鄉(xiāng)就有十幾個曲館,。初期曲館多學“亂彈”(漢?。⑺钠綉虻葎》N,。民國初,,潮劇興起。漢劇和四平戲漸趨衰落,,多數(shù)曲館改學“白字”(潮?。两癃q盛,。
曲館一般是以自然村為單位興辦起來的,。較大的村辦有2館甚至3館,互相爭強斗勝,。每年春耕后,,各村村民推選“會首”,籌辦曲館,,挑選唱角,,聘請藝人教習,每晚集中練唱。逢喜慶節(jié)日,,即應邀參加活動,。多數(shù)曲館兼辦鑼鼓陣。弦樂稱文畔,,鑼鼓陣稱武畔,。
解放后,一部分曲館發(fā)展為農村業(yè)余劇團,,也有些曲館至今仍保留下來,,成為各村俱樂部(文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