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兀靈通
突兀,辭典里的解釋為高聳,,拆開來說,,突為迅猛,,兀為高傲。如果僅以高聳來理解這個詞語是不完整的,,起碼它不能顧及該詞語的突然性這個層面,;特別是,當這個詞語與靈通山相連的時候,,更不能僅以高聳之意來理解這座山,,不,這塊石頭,!
以一整塊石頭成就一座山,,這是怎樣的一塊石頭?。?!
江南多丘陵,,山勢低矮連綿,進入平和地界,,放眼望去,,山路崎嶇蜿蜒,青山或遠在日落之處,,有時又突然逼在眼前,。車望山上走,澗水卻奔絕崖而去,,來無影去無蹤,,剛想探頭尋找水的行蹤時,車子突然打了一個拐,,峰回路轉(zhuǎn),,又是另一番綠色畫卷。這就是拜謁靈通山經(jīng)過白葉塘時所必然看到的景象,。車子顛簸著穿出山峰的包圍,,進入梅子嶺山界,這時會有熟悉靈通的人提醒,,看,,對面就是靈通山,它正像是一只龐大的軍艦,,乘著綠色的波濤向你駛來,。由于下午的太陽從靈通以西方向照射過來的緣故,靈通山仿佛通體鑲上一條金邊,,顯得金碧輝煌,,而從高低不一的石峰穿透過來的陽光形成光柱,那不就是軍艦上面照射出來的探照燈嗎,?
說是對面,,車子繼續(xù)還得迂回走個把小時。車子走下梅子嶺后,,軍艦就變成了屏障,,變成從天而降的巨石,憑空砸斷你的視線,,占據(jù)你的心頭。輕松的遠望,,一眼看全了靈通,。然而,,遠望不能滿足游者。
山風徐徐從樹梢間吹拂過來,,樹葉晃動著下午的耀眼的陽光,,空氣一片清新。借助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想要親歷靈通,,已不是徐霞客、黃道周時代那么困難了,。
親歷靈通,,要在1200多級石階上面逐步展開。
登山伊始,,最忌仰望,,那山峰怒舉著石頭要砸下來,那刀削過的石壁要傾壓下來,,石階邊獨自兀立的圓石要滾下來,,令人膽戰(zhàn)心驚。那一路往上的石階就像一條長長的蜈蚣,,在山的脊背上蠕動著,。巨石之前,你不過是蜈蚣背上的一只螞蟻,。隨著恐懼感的萌生,,登山的腳步一忽兒有了失重的感覺。放眼望去,,頭頂是石峰,,眼前是石壁,腳下是石坎,,路邊滿是亂石,,鋪墊著,層疊著,??床坏侥嗤痢_@柔軟的綠草,,是怎么粘在石頭上,,成為堅硬世界的精彩陪襯?這樹,,是怎么頂開石頭的傾軋,,長出修長的個子,在千年之后,還不懈的為登山者張羅著虛幻的,、清涼的綠蔭和光影,?石頭冥頑,任你心中叢生千百個疑問,,它是靜靜的,,寂寂的,躺著,,臥著,,趴著,蹲著,,立著,,靠著,斜著,,牽著,,如佛,如尼,,如獅,,如虎,或相依相偎,,或隔山相望,,或獨自遠眺,有些雖自成一景,,卻又共同架構(gòu)成為靈通山的千年奇觀,。以前讀林則徐聯(lián)語“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總覺得缺乏印證,,今日覺得這句聯(lián)語最適合用在靈通山了。
石頭冥頑,,石縫之間卻有清水滲出,,于石叢凹陷處匯聚成一泓小潭,上尋不見水的來蹤,,下看不見水的去處,,只聽得山谷之間泉響叮咚不絕,使這座石頭山忽然靈動起來,。水清澈透明,,靠近掬水,森然之氣撲面而來,。潭中水忽然動了一下,,有人驚呼“是娃娃魚”,屏住呼吸再找,卻已不見,,正失望嘆氣,,旁邊有人伸手示意,那小可愛不正貼在潭邊的片石上么,,細小如指,在石縫中生存,,形如片石,,色亦如片石矣。且行且歇之間,,山雨星星點點的飄下,,抬頭看天際,卻是晴空萬里,,雨從何來,?再仔細尋找,那“雨”從石峰頂上流瀉下來,,在空中搖曳成一幅珠簾,,山風又把珠簾撕碎開來,變成星星點點的清涼,,往山谷四處拋灑,,惹來游人一片驚呼。這就是靈通山獨特的迎客方式,,石雖不語,,水已傳情。穿過珠簾就到了山頂,,游人無不興高采烈,,只見靈通巖的巨石于攔腰處掏出一塊空地,形成“巖廊”,,游客云集廟宇,,香煙繚繞,鐘鼓不絕,。山上峰巖奇秀,,七峰十寺十八景,任人采擷,。最吸引游人的是巨“靈”石刻,,為清代著名堪輿家曾濟美所書,長寬皆有數(shù)米,,筆畫粗壯厚實,。相傳靈通山自古多雷,巨“靈”石刻就是曾濟美請來的鎮(zhèn)雷靈符,保佑靈通巖免遭雷擊,。不知是字有靈還是石有靈,,巨“靈”見天之后,天雷即避之而去,。游人到此一游,,難免要嵌入字中拍照留念,把自己定格成石頭字中的一橫一豎,。
靈通山雖然僻在遐荒,,畢竟自然風光獨特誘人。景區(qū)方圓15公里,,海拔1200多米,,在江南丘陵地貌中顯得離群突兀。唐開漳圣王陳元光平定山匪后,,在山上獅子峰設(shè)置巡邏臺,,其父陳政的墓冢也從云霄的將軍山遷葬獅子峰巔。靈通歷史上有“靈通七賢”之記,,除了明朝大學士黃道周,,大理寺正卿陳揚美、太常寺少卿陳天定等人在入仕前的明萬歷年間,,都曾在靈通巖讀過書,。先哲在山上留下了諸多摩崖石刻,昔日的文人雅趣,,如今都變成了窺視歷史的人文窗口,,仿佛輕輕觸摸,窗扉就會開啟,,年輕人的朗朗書聲就會再次從石頭里飄出,,先哲求真求善的精神就會在日漸熱鬧的山頭上再次凸顯,代代相傳,。
徜徉在靈通山上,,“舉手摩天可按,輕身挾日欲飛”,,心曠神怡之際不禁要疑惑自然的神奇安排,,為什么要把靈通巖塑造成一個揮舞的拳頭,從平地極力的揮向蒼穹???
是壓抑,焦灼,,噴發(fā)的渴望長久蓄積在地下,,隱忍億萬年的暴躁只為白堊紀沖天一躍,,最終無法窒息的激情凝聚成火山沉積巖,用一個又一個千萬年的沉默,,來應對歲月風雨的洗禮和變遷,。“僻在遐荒,,舟車修阻,,”“故德無崇卑,通途者貴,;聲無奄達,,習耳者佳”,入仕前在靈通巖讀過書的黃道周作《梁峰二山賦》時,,獨愛靈通山僻居荒野、默默無聞,、傲然自立的剛硬品性,。獲罪被貶歸漳期間,聞知徐霞客南下,,便攜手同游,,稱贊靈通山峰奇景“三十有六,一一與黃山相似,,或有過之,,無不及者”。迎來送往的足跡中,,兩位先賢的足跡熠熠生輝,。朝代更替方見英雄本色,當明王朝“勢如累卵,,四顧無人”之際,,黃道周振臂一呼,以一介文職率烏合之民眾,,抗擊清軍鐵騎,,雖敗猶榮。是靈通巖千年不化的石頭,,孕育了他剛直不阿的品性,,抑或是靈通巖本來就是黃道周隱忍到最后的那個拳頭。
夜宿靈通山麓,,風聲灌耳,,仰望靈通危崖,此刻巍然屹立,,頭頂漠漠夜空,,如一位沉迷思考的智者,,不為世俗的蠱惑所動,俯瞰人間的滄海桑田,;如一本厚重的歷史,,不為淺薄的讀者所動,期待著圣賢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