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建縣經(jīng)歷
正德年間,,在贛,、閩、湘,、粵四省交界連綿成片的山區(qū),,先后掀起多股規(guī)模較大、影響甚遠的山民暴亂,,各自依險舉旗占山為王,,形成與朝廷分庭抗禮之勢。當時,,漳州的詹師富與廣東的溫火燒集聚6000多名“山賊”,,在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區(qū)(今福建省平和縣的長樂鄉(xiāng)、秀峰鄉(xiāng),、蘆溪鎮(zhèn),,永定縣的湖山鄉(xiāng),廣東省大埔縣的大東鎮(zhèn),、楓朗鎮(zhèn))一帶燃起烽火,,轉戰(zhàn)閩粵贛三省邊界,,致使“三省騷然”數(shù)載。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十四日,,時年45歲的王陽明被兵部尚書王瓊舉薦升任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剿匪平亂,。十二月初二日,,朝廷要求王陽明著上緊前去,,用心巡撫。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十六日,,王陽明趕到江西贛州,,開府上任。一到贛州,,就采取“以治內為先”之策,,行十家牌法,,健全基層政權組織,,有效切斷“山賊”與民眾之間的輜重物資、信息情報往來,。同時從弩手,、打手、機快中,,挑選驍勇絕群,、膽力出眾的精兵,,招募民兵訓練,,整肅軍紀,,打造一支圍剿“山賊”的精銳之師。在王陽明運籌帷幄,、排兵布陣,、親臨督戰(zhàn)之下,福建,、廣東兩省官兵從正月十八日打響陽明巡撫南贛汀漳的首戰(zhàn)——“漳南戰(zhàn)役”起,,到三月二十一日,,歷經(jīng)兩個多月的圍剿,終于肅清了盤踞在閩粵交界山區(qū)數(shù)十年之久的山民暴亂,,先后攻破了40多座山寨,,擒獲斬首“山賊”2680多人,,俘獲“山賊”家屬1490多人,,繳獲眾多的牛馬輜重;妥善安置1235名“山賊”和2828名“山賊”家屬。
明代中葉,,由于藩王割據(jù)、內閣強勢,、宦官當權,導致內憂外患,,民眾時常起事,分庭抗爭,,與朝廷形成對立之勢。對發(fā)生民眾暴亂,,朝廷大多調遣狼達,、土兵清剿,之后,,許多地方便以“地險民悍、民用?;?,應加以鎮(zhèn)撫化導”為由,奏請?zhí)碓O新縣,。如成化十四年(1478年),,福建巡撫高明清剿后溪南里的山民暴亂后,,以山僻人頑,、地險民悍,,須鎮(zhèn)撫化導為由,奏請朝廷批準,,析上杭縣五里十九圖添設永定縣,。又如明宣德、正統(tǒng)年間,,地處汀漳延泉四郡交界的九龍鄉(xiāng),多次發(fā)生山民聚眾揭竿而起,,攻城掠地,,官兵雖屢次圍剿,,終因山高路險,,難以奏效,疲于應付;成化三年(1467)年,,以九龍鄉(xiāng)距州縣綿遠峻阻,,賦稅不供為由,,奏請設新縣加以控制;成化六年,,從龍巖縣九龍鄉(xiāng)劃出5里設漳平縣。應該說,,析劃里圖,,添設新縣的做法,,為明王朝鞏固地方政權、強化基層治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促進了社會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
“漳南戰(zhàn)役”之后,,無論是省、府,、道,、縣或是布,、都、按各級各部門官員,,還是當?shù)氐睦杳癜傩?,甚至是得到安置?ldquo;山賊”及其家屬,,無不希望從此遠離戰(zhàn)火,社會安寧,,安居樂業(yè),。因此,通過析劃里圖,、添設新縣,,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民眾安居樂業(yè)的目標,,成為當時各級官員和民眾的共識,。正如王陽明所說“立縣等事,關系地方安危,,遠近人心懸望,,恨不一日而成”(見《王陽明全集》卷三十)。
正是期許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南靖縣儒學生員張浩然等連名向漳州府要求以漳平,、永定為例開設縣治;而后,漳州府知府鐘湘向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呈報府,、縣官員和民眾的意愿,,提出請求添設新縣的理由和建議。認為,,之所以產(chǎn)生民眾暴亂的主要原因是,,蘆溪、平和,、長樂等這些地方,,遠離縣治,政教不及,,民眾罔知法度,,才會肆無忌憚地劫掠鄉(xiāng)村,釀成大禍,。而當下,,雖然平定暴亂,圍剿賊患,,肅清余賊,,但這僅僅是一時之計,未非長久之策,,應吸取正德二年那次圍剿之后未能立縣,,導致再次發(fā)生民眾暴亂的慘痛教訓,及時添設縣治,,控制賊巢,,建立學校,,移風易俗,方為長治久安之上策,。建議在河頭處(今九峰鎮(zhèn)區(qū))添設縣治,分割南靖縣清寧,、新安等里,,漳浦縣二三等都管攝;同時將小溪巡檢司移建到蘆溪枋頭坂(今蘆溪鎮(zhèn)漳汀村),再增加弓兵,,點選鄉(xiāng)夫,,協(xié)同巡邏,便可起到“外足以控制饒平鄰境,,內足以壓服蘆溪諸巢”的作用,。
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將漳州府、南靖縣官員和民眾的意愿轉報給時任巡撫南,、贛,、汀、漳的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王陽明,,并提出相應的意見,。認為,開建縣治是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yè)的重要途徑,,加上軍民皆樂從,百姓自愿獻出地皮,、提供建材,、義務投工,且事已舉興,,勢難中輟等現(xiàn)實情況,,應及時奏請,加以引導,。一方面要順應民心,,根據(jù)地形地勢,合理規(guī)劃街衢井巷;對民眾占地建屋的,,任便居住;縣治衙門,、學校、倉庫,、操場等相關設施,,應及時規(guī)劃并預留空地,待奏批準后再建,。另一方面要協(xié)調鎮(zhèn)巡等衙門共同商議,,引起高度重視,,悉心規(guī)劃,周密部署,,妥當安排,,不得茍且雷同,致貽后悔,。
王陽明接到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的呈報時,,正好還在上杭、南靖督戰(zhàn),,處理戰(zhàn)后事宜,。王陽明也認為建立縣治是御盜安民的長遠之策,但擔心戰(zhàn)事剛完,,就上馬實施建縣這樣浩大的工程,,恐怕民眾負擔不起,引起民怨沸騰,。于是,,親自深入到百姓當中訪詢,問計于民,,得到的是“眾口一詞,,莫不舉首愿望,仰心樂從;旦夕皇皇,,惟恐或阻”的答案,。同時,王陽明還暗地派人到河頭一帶察看,,盡管官府沒有行令,,但當?shù)匕傩找逊ツ聚瓮粒_工建設,,盼望早日建縣,。這些,讓王陽明深切體會到,,這里的百姓長期受到盜賊掠奪之苦,無不盼望建立縣治,。于是,在四月十三日班師回贛州的不久就上疏朝廷,,奏請設縣,。
五月二十八日,王陽明擬制《添設清平縣治疏》,,既將漳州府鐘湘、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上報陳請的事由轉報朝廷,,又提出了個人的意見和建議。認為,,“亂亂相承”的主要原因是“縣治不立,,征剿之后,,浸復歸據(jù)舊巢”,。建立縣治可以收到“撫其背而扼其喉,,盜將不解自散,,行且化為善良”的功效,,是“人心冀望甚渴,,父老相沿已久”的“散盜安民”之策,。加上2000多名“山賊”及其家屬安置在河頭,若人心一散,,恐難以再凝聚起來,后患無窮,。為此,懇請朝廷“俯念一方荼毒之久,,深惟百姓永遠之圖”,建議割南靖清寧,、新安等里,漳浦縣二三等都,,添設一縣。同時認為“河頭者,諸巢之咽喉;枋頭者,,河頭之唇齒”,,小溪巡檢司移于枋頭坂,,是勢必相須,,也應同步實施,。
王陽明上疏后,,先由戶部審核,,并提出“內開前項情節(jié),即該本官勘處停當,,具奏前來,相應依擬,。合無本部仍行左僉都御史王守仁再查無異,,準于前項地方添設縣治及改移巡檢司衙門”的意見,,呈報正德皇帝御批。正德皇帝降旨批可“是,。這添設縣治事宜,各依擬行,。欽此。”
收到朝廷批文后,,王陽明當即下令漳州府要順應民意,,動用銀兩開工興建,。至于分割都圖,、議估工價等具體事務,,由于距離贛州巡撫軍門較遠,,難以遙控斷判,,就委托漳南道,、漳州府自行查勘確定,。隨即,漳南道兵備僉事胡璉,、漳州府知府鐘湘、南靖縣知縣施祥等官員到河頭大洋陂,、蘆溪枋頭板等地分別踏勘建立縣治、巡檢司,。同時明確,一是建設資金籌集辦法:建設縣城,、巡檢司所需的木材,、石料,、石灰,、磚瓦等建材,,先由漳州府及其所屬縣分的財庫罰沒款支付,,若有不敷,,再從其它渠道籌集處置,,但絕不許動用軍餉錢糧,、攤派民眾,。二是具體組織實施分工:南靖縣知縣施祥負責建設縣堂、衙宇,、幕廳、儀門,、六房,、明倫堂,、殿廡、分司,、府館,、倉庫,、城隍,、社稷壇等縣治衙門,漳平縣知縣徐鳳岐負責建設城郭,。
正德十二年(1517)十二月初九日,漳州府知府鐘湘,、南靖縣知縣施祥、漳平縣知縣徐鳳岐等官員親自到河頭,,告祀社土,伐木興工,。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工程拉開帷幕。歷經(jīng)近一年的緊張有序施工,,城郭于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建成完工,縣堂,、衙宇、明倫堂,、城隍、社稷壇等縣治衙門于正德十三年(1518)十一月建成完工,。至此,一座嶄新的縣城矗立在閩南粵東的交界處,。
平和縣城的規(guī)模和基本構成是,,城墻高1.8丈,,內城周長563.4丈,、外城周長596.3丈;建有雉堞(城上排列如齒狀的矮墻,,作掩護用)1284垛;設有4個城門并建鼓樓于城門之上 ,還設有東水門,、南水門;建有窩鋪20間。
與此同時,,南靖縣縣丞余道帶領木工,、水匠師傅到枋頭板(今蘆溪鎮(zhèn)漳汀村)建設巡檢司,,招募當?shù)剜l(xiāng)夫舂筑周圍110丈的土城,,督造巡司公館,、前廳,、儀門,、鼓樓,、后堂各1座,。
對于縣名,,王陽明在最初向朝廷奏請置縣時的《添置清平縣治疏》,所起的縣名并不是“平和”,,而是“清平”;到了第二年(即1518),,鑒于“縣名須因土俗”之律,在上書《再議平和縣治疏》中,,載明“詢知南靖縣河頭等鄉(xiāng),,俱屬平河社,,以此議名平和縣”,,才將縣名起為“平和”,。可見,,平和縣名是因縣治所在地河頭大洋陂屬平河社,,取“平河”的諧音而得,。這點,,在后來奏設崇義縣、和平縣時,,也均依土俗之律議名,。
鑒于縣城,、巡檢司基本建成,,加上新縣的儒學,、醫(yī),、陰陽等衙門的印信全部鑄成,,王陽明于正德十三年(1518)十月十五日,再上書朝廷《再議平和縣治疏》,,既稟報建縣籌備情況,,又就縣治疆域、官員配置,、財糧裁撥等具體事宜進行請示,,懇請朝廷“俯順下情,,乞敕該部(戶部)議處裁撥,庶幾量地制邑”,。同時采納漳州府知府鐘湘建議,,原議的漳浦縣二都二圖、三都十圖,,因距新縣城較遠,,民眾不樂意,就不分割納入平和縣的版圖,。
王陽明上疏后,,不久就得到正德皇帝的認可,新縣縣名為平和縣,,并著手選派官員到任,。新縣所轄清寧、新安二里十二圖,。據(jù)《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記載:“正德十四年三月…己酉(十六日)…添設福建平和縣并改小溪巡檢司為漳汀巡檢司”;“正德十四年六月…辛已(十九日)…增設福建漳州平和縣主治于南靖縣之河頭大洋陂…”至此,,平和縣正式開縣,首任知縣羅干(字定本,,江西永豐人,,舉人。明代理學家,、狀元羅倫的次子)走馬到任,。從此,中國的版圖中就有了平和這一縣名,,開創(chuàng)了平和縣近500年的輝煌歷史,,開啟了一個“自強不息生和氣,厚德載物揚和風”的全新時代,。
注:參考書籍《王陽明全集》,、《王陽明年譜》、《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漳州府志》,、《漳平縣志》,、《永定縣志》,、《平和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