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口井曾助唐宣宗渡過難關
郭老家的古井現(xiàn)在還在用
東南網(wǎng)4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沈威/圖)廈門民俗專家郭坤聰家有一口古井,,至少有200年歷史了。每天清晨起來,,郭老還保持著兒時的習慣,,用井水洗臉。
“幾十年了,,都習慣了,。”郭老家的古井,至今井水清澈,,“煮飯沒有用了,,但洗地板會用。”每到夏天,,郭老還會把西瓜放到井里,,放上一兩個小時,就和放冰箱一樣冰爽。
掘井吃水,,生生不息,。廈門的古井還有很多,上至百年,,遠至千年,。郭老說,幽幽古井就猶如長長的時間隧道,,說的是一個個故事,、一頁頁歷史。
廈門老城區(qū)家家戶戶有口井
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里,,必然有著同它一樣滄桑的古井,,每一口古井都有靜默的故事,每一滴井水都入口清涼,。
廈門亦如此。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廈門估計至少有幾萬口水井,,名氣比較大的有集美后溪的皇帝井、鼓浪嶼的國姓井,、萬石植物園天界寺下洞里的仙井,、云頂巖山洞古井,等等,。
“老城區(qū)里原來家家戶戶都有一口井,,甚至有兩口井,營平,、百家村,、中華、廈港這四個片區(qū)的井會比較多些,,農(nóng)村則家家戶戶都有井,。”在郭老看來,古井是能窺知老城過往的眼睛,,它記錄并保鮮著老城里所有的人事興替,、煙火人生。
以鼓浪嶼為例,。黃榮遠堂,,有三口井;李清泉的“容谷別墅”,也有三口井,,還有一口蓄雨水的池子;日本領事館的井最多,,有四口井……那么,在鼓浪嶼擁有一千多棟別墅時,私用和公用的井加起來,,算是“人均擁有民用古井最多”的小島了,。
“有一口出‘好水’的井會給主人帶來無上的臉面,周圍百多平方米,,哪家的井出‘好水’,,就會常有鄰居來討挑。”郭老說,。
早期的廈門人都用井水,,直到1926年,由林爾嘉倡起,,黃奕住,、黃世金、曾上苑等設立了“廈門自來水公司”,。從上李水庫把自來水輸送到鷺江邊的水船上,,再運到對岸鼓浪嶼的“鹿礁”邊,抽到“大德記”坡頂“鼓浪嶼水巢”的東,、西池里,,再加壓到“巖仔山”古避暑洞后面的泵房。然后,,靠自然壓力泄流到小島洋房,、別墅、街頭巷尾的一個個水龍頭喉底,。
從此,,鼓浪嶼一部分家庭吃上了被美國專家稱為“遠東最好水質(zhì)”的自來水。鼓浪嶼開始了“古井”和“自來”兩水并用的時代,。后來1958年全廈門自來水網(wǎng)大改造,,到了1970年代古井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皇帝井(軒農(nóng)攝影供圖)
千年古井 承載歷史變遷
皇帝井 曾助唐宣宗渡過難關
在集美后溪蘇營村東側(cè),,有兩口相同樣式的古井,,其中一口便是“皇帝井”,石碑上刻著“古唐”二字,。
皇帝井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年間?;实劬?000多年的歷史了,,村民們每天的生活都是從井邊開始。每天天剛亮,,男人們就挑桶提罐地趕到井邊打水,,女人們則帶著一家老小的臟衣服,,繞著半圓形的水池圍成一圈,一邊洗衣一邊閑聊,。井水是從石縫里流出來的,,常年涌泉不斷,大旱不涸,,甜潤清澈的井水就像母親的乳汁,,養(yǎng)育了全村上千口人。
據(jù)《泉州府志》《同安縣志》等記載,,唐宣宗李忱年少時由于皇權紛爭,,流落到后溪鎮(zhèn)蘇營村,饑渴難耐,,受善良村民蘇公陳婆的救助,,到蘇營社水井取水熬粥、烹茶,,渡過難關,,李忱對此感念不忘。
后來李忱登基,,成為唐朝第十六位皇帝,。當?shù)貫榧o念這段佳話,將蘇公陳婆的舊居改建為小庵,,名曰“皇渡庵”;宣宗飲過的水井被尊稱為“皇帝井”。1998年,,該井成為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國姓井 鄭成功為將士飲水所鑿
國姓井位于延平公園內(nèi)西北角,是明末清初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廈門時,,為解決將士飲水困難而挖的井,后人為了紀念鄭成功稱之為“國姓井”,。1982年,,它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鼓浪嶼53個申遺的核心要素之一,,井水至今仍然極為清冽,。“關于國姓井,也有另外三個名字,。”郭老介紹,,當年在日光巖山背后,所以曾稱“山背井”,,又因挖掘三次,、掬拂三遍,,才涌出凈水,叫“三拂井”,。又傳說因日照不同,,井水顏色有早中晚三次不定的情況,所以別號“三不定”,。
郭老說,,在皓月園大型銅雕“五馬朝江”廣場右側(cè),還有一口井,,叫“覆鼎古井”,,傳說也是鄭成功所鑿,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保存完好,。
蚌殼井 井圍全都用蚌殼制作
離郭老家不遠的橋亭街內(nèi)左側(cè),,外清巷巷中有一口巷中井,因井圍全都用蚌殼制作,,所以叫蚌殼井,。“蚌殼井成為這一帶的地域名片,它幾十年前提供附近四條小巷——四仙街,、石壁街,、外清巷、橋亭街的百姓生活用水,。”郭老說,。
賴厝古井 改造施工中意外發(fā)現(xiàn)
賴厝古井,是原鷺江劇場改造施工現(xiàn)場意外挖出來的,,里面的水還很清澈?,F(xiàn)在立了一塊碑,說著古井的經(jīng)歷,。
賴厝古井
據(jù)說在光緒末年,,廈門發(fā)生了一場特大火災后,古井所在地的區(qū)域被統(tǒng)一清理了,,之后還修建起一排民房,。民房之內(nèi),家家戶戶院內(nèi)都會保有一口井以解決飲水需求,,這口古井或許因此被沿用下來,。
有些古井已經(jīng)不見蹤跡
在老城區(qū)里,還有的古井名成了地名,。
比如,,文淵井、四孔井,、大井腳巷,、頂井巷,、下井巷……而今,這些古井已難尋蹤影,,但有的地名保留至今,,有的地名卻消失殆盡。
文淵井,,就在文淵井巷,,江夏堂附近。起初,,這個巷子不叫文淵井巷,,叫蚊煙井巷。“因為這里曾是生產(chǎn)蚊香的商鋪集中地,,用井水做蚊香,,但大家覺得這名字不好聽。”郭老說,,廈門圖書館的第一任館長周殿熏住在附近,,他是廈門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18歲即被聘為玉屏書院大董事,,“當時的廈門圖書館也就在‘蚊煙井巷’,,周殿熏每天上班都要經(jīng)過這條巷子,久而久之就把巷名雅化成了‘文淵井巷’”,。
井圈由整塊石頭制成的古井,,還刻有“天干地支”等字(資料圖)
而周殿熏的家在周厝巷26號,他家的古井是八角形井,,旁邊還寫著“天干地支”四個字,,后來因建中華城,古井不見蹤跡,,但巷子名稱保留至今,。
當然也有令人遺憾的,,下井巷,,在中華城附近,不僅古井沒有了,,連巷子名字都沒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