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一抔土到一段墻又到一座樓,?50年來,,張羨堯潛心研究土樓營造技藝—— 傳承,,讓匠心和技藝鮮活
張羨堯(左一)和徒弟張文星在翻看客家土樓營造的工作手稿和《土樓舊事》
近日,,我市公示第二批傳統(tǒng)建筑工匠名單,,來自南靖縣的土樓建筑營造技藝非遺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羨堯獲此殊榮,。79歲高齡的他說:“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是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只要這項技藝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不管多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張羨堯1941年出生于塔下村的和興樓,,從小生活在土樓之鄉(xiāng)的他,,對融入日常生活的木工技藝頗為熟悉,,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yè)后,,他當了兩年的教師,,之后回到土生土長的老家,向手藝精湛的木工師傅拜師學藝,,以安身立命,。由于他勤奮好學,還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兩年多便成為木工師傅,。
“我從1967年起開始走村串寨,到處承攬木工,、油漆工程,,主要從事搭建橋木架、土樓木架,、土樓裝修等大木作及涼亭,、祖廟神轎之類的細木作和油漆工作。”張羨堯向記者介紹,。起初,,他作為土樓里的“土師傅”,只做日常木質(zhì)家具的細木活,,未參與營造客家土樓的項目,。1970年,塔下村準備興建村部永盛樓,,張羨堯有幸被委任參與土樓營造項目,。初次參與營造土樓,他認真研究土樓結(jié)構(gòu)各部件的做法,,對已建成的圓樓,、方樓進行精確測量,利用自己扎實的繪圖功底,,繪制詳細的土樓圖樣,,并時常拜訪老一輩木工師傅,討論營造方法的優(yōu)化,。在營造永盛樓的過程中,,張羨堯迅速提升了造樓技藝。此后,,他時常參與客家土樓的營造,,先后參與建筑裕德樓、南山樓,、積興樓,、俊信樓,、耀興樓等土樓,并負責設(shè)計施工塔下大壩水口的“榮汀亭”,、永定高頭中學的“江新亭”,、奧杳村尾的“長壽亭”、大溪村內(nèi)的“功德亭”和德遠堂的修復(fù)等,。
“土樓營造其實不僅僅是一種技藝,,還是一門藝術(shù)。從一抔土到一段墻到一座樓,,這是一個質(zhì)變的過程,,土與木的魂靈在糅合、發(fā)酵中不斷地飛躍,。”張羨堯說,,這門技藝需要認識刨,、鑿,、劈、鋸等木工工具的性能,、用法,、磨利等,要學會看結(jié)構(gòu)圖,,定墨線,,還需將各種部件安裝成品。張羨堯成為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第七代傳承人,。
張羨堯從事木工技術(shù)活和土樓營造技藝至今已超過50個年頭,。為了讓這門技藝發(fā)揚光大,他先后收了10多個徒弟,。“師傅總是說,,學做事要先學做人,這樣才能獲得顧客的認可,,才能將這項技藝真正地傳承下去,。”在采訪中,向張羨堯?qū)W藝40余年的張文星說,,師傅不僅傳承手藝,,更是傳承匠心。
面對時下年輕人因怕苦怕累而鮮有從事木工行當?shù)默F(xiàn)狀,,張羨堯時常憂心著這項獨特的客家土樓營造技藝的傳承難以為繼,。由此,他翻出積攢下來的工作手稿,,執(zhí)筆將數(shù)十年營造客家土樓的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匯成文圖記錄下來,,歷時5年,最終撰寫成《土樓舊事》一書,,并于2013年出版,。“這些木工技藝和土樓營造技藝,我是這輩子都不會忘的,。但是,,如何讓這項技藝傳承下去甚至發(fā)揚光大呢?反復(fù)思索后,,我決定用文字將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細節(jié)都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它,,讓每一個有木工知識基礎(chǔ)的人能夠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哪怕很久以后,,不再有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了,,這項技藝也不會失傳。”張羨堯翻看著手中的《土樓舊事》說,。
☉記者 莊文劍
通訊員 簡慧玲 文/圖
責任編輯/楊朝華 羅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