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深山60年 一棵杉木做到底——“洋林精神”鑄就“八閩楷模”
大山深處的洋口林場,。新華網發(fā)(黃海 攝)
在福建省順昌縣境內富屯溪畔的大山深處,有一片郁郁蔥蔥的山林,,數(shù)十年來,,有60多億株優(yōu)質的杉木種苗從這里運出,在福建,、廣東,、江西、四川等15個省區(qū)廣泛種植,。
這里就是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誰也想不到,60多年前的一片荒山野嶺,,會成為如今的“金山銀山”,。從1956年建場,到建成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洋林人”花了60年,。6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洋林人”扎根閩北深山,,秉持科技興林的理念,,持續(xù)開展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三個有能力進行林業(yè)苗木第四代遺傳改良的國家之一,,創(chuàng)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奇跡,,在大山深處演繹了“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洋林精神”。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授予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八閩楷模”榮譽稱號,。
洋口林場杉木大徑材基地,。新華網發(fā)(黃海 攝)
久久為功守初心
洋口林場場部一側小山坳有一座墓碑,,每年清明節(jié),林場職工都要前往祭掃,,他們緬懷的是我國杉木育種先驅——南京林學院(現(xiàn)南京林業(yè)大學)教授陳岳武,。
1964年,陳岳武在洋口林場組建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從此扎根林場,,開展杉木遺傳改良研究。在這里,,他主持完成了多個杉木科研成果,。1987年,他主持完成的《杉木第一代種子園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此時,,陳岳武已因積勞成疾去世2年,終年50歲,。按其遺愿,,陳岳武的部分骨灰埋在了他深愛的洋口林場。
對“洋林人”來說,,陳岳武是一座“燈塔”,。
洋口林場原場長李壽茂曾跟著陳岳武學習、工作,,他的職業(yè)履歷只有一行:1970年7月到2005年11月在洋口林場工作,。
1970年,李壽茂畢業(yè)分配到洋口林場,,到場部報到的第二天,,他就被一輛蘇式卡車運到距場部20多公里外的西坑工區(qū)。西坑工區(qū)是1969年開辟的新工區(qū),,條件艱苦,,工人都借住在農民家里。白天出工時,,他和工人師傅們要把被子和草席卷起來,,以免被農家的雞鴨弄臟,,晚上入睡前再鋪開。在每人不到一米寬的“床”上,,他度過了300多個夜晚,。
1971年,李壽茂要結婚了,,可婚房卻成了問題,。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剛建好的兩幢土墻房之間有一條水溝通道,,寬度不到1.5米,,深度約4米,頭頂兩邊屋檐伸出,,恰似“一線天”,。他靈機一動:這倒是個可以利用的好地方,。他到山上撿來杉木尾巴等木料把水溝鋪平,,去稻田撿來農人丟棄的農膜洗凈作屋頂,前后用木料作板壁遮風擋雨,,又以墻體掏洞作支撐,,建造了一個小“閣樓”,。這個占地約5平方米的“一線天”成了李壽茂溫馨的婚房,,一直到妻子臨產,,他們才調整到土墻房里居住,。在西坑工區(qū),,李壽茂一待就是8年,。
從工區(qū)到場部,,從普通職工到副場長,、場長,,李壽茂把所學知識和對林業(yè)的熱情全部投入到洋口林場,。
李壽茂說,1970年和他一起分配到洋口林場的大學生共有9位,,其中的8位在20年中陸續(xù)離開了林場,,唯有他留了下來。2005年底,,李壽茂退休了,。洋口林場的溝溝壑壑里,刻著他36年的時光,。
洋口林場杉木第三代種質資源庫。新華網發(fā)(黃海 攝)
一棵杉木做到底
李壽茂雖然退休了,,但青山常在,,后繼有人,。
“杉木育種工作就是要一代接著一代干。”1992年到洋口林場的黃金華,,如今已是新一代杉木育種科研團隊的領軍人,。
作為林場副場長的黃金華,每年春節(jié)前后都要帶領科研人員著手準備杉木雜交套袋工作,,為下一年的杉木第三代子代測定做前期準備工作,。“杉木一年開花結實一次,花期多在春節(jié)前后,,這是杉木雜交育種的重要時期,,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黃金華說,,這樣的工作從2003年起,,重復了13年,直到2016年4月我國第一個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建成,。
2004年,,洋口林場開始從傳統(tǒng)的播種育苗逐漸轉為杉木組培育苗。黃金華帶領團隊經過多年努力,,建成我國最大的杉木良種苗生產基地,,種苗產業(yè)成為林場新的經濟增長點,每年為林場增加收入200多萬元,。
2018年5月,,有家林業(yè)上市公司向黃金華拋出橄欖枝,高薪聘請他到該公司種苗部擔任負責人,,但黃金華拒絕了,。
“洋口林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養(yǎng)育了我,,還有這里勤勞善良的林場干部職工對我的期盼,,洋口林場這片熱土才是我事業(yè)成功的基礎和保障。我的事業(yè)離不開洋口林場,,我愿意為洋口林場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黃金華說。
現(xiàn)任洋口林場種苗科科長李勇也曾拒絕高薪“誘惑”,。
1997年,,李勇從福建林業(yè)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洋口林場元峰工區(qū),。當時整個工區(qū)只有7戶人,,主要業(yè)務是從事杉木各種測定林建設。
2002年,,林場送李勇到福建省林科院學習組培技術,,這對他來說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學成后,時任林場場長翁玉榛對他說:“林場良種方面的研究已經很成熟了,,但在無性系方面還有研究空間,,你可從林場篩選出的優(yōu)良無性系中選幾個出來做一做組培”。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李勇開始干了,。“第一次誘導就失敗了。”信心滿滿的李勇當時傻了眼,,“太難了”,。李勇總結經驗,再試,,又失敗,,經過數(shù)次失敗與總結,終于誘導出10瓶無菌材料,。
就是這樣邊摸索邊試驗,,經過上萬次反復對比實驗,2006年,,李勇和團隊終于研究出了“洋020”“洋061”“洋003”等10個具有洋口林場知識產權的組培配方,。此后,,又經過數(shù)百次的擴繁,、移苗、育苗等試驗,,建立了10個杉木無性系組培技術體系,,杉木組培年產能突破1000萬株,實現(xiàn)了規(guī)?;彤a業(yè)化生產,。目前,林場已累計為社會供應了杉木優(yōu)良無性系苗木8000萬株,。
2010年,,有一家林業(yè)公司新建組培生產車間,急需組培技術管理人員,,給李勇開出了高薪,。
“我當時也心動過,但經過仔細考慮,,覺得林場杉木組培剛進入軌道,,真要放棄很舍不得,而且自己幾年來一直做杉木組培技術研發(fā),,對杉木也有了感情,。”李勇拒絕了企業(yè)的聘請,,堅持做杉木新品種研發(fā)與產業(yè)化生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4年入場的李強是林場最年輕的一批技術骨干之一,。李強是順昌人,畢業(yè)后選擇到洋口林場是因為離家近,,但工作幾年后,,他對杉木育種研究越來越感興趣。他說:“從第三代到第四代,,很遺憾沒有全程參與,,希望能參與和見證第四代到第五代的育種工作,這是一種榮幸,。”
洋口林場杉木育苗基地。新華網發(fā)(黃海 攝)
大山深處寫人生
洋口林場眾多科研成果的背后,,不僅有一代代科研人才的智慧,,還有許許多多林場工人的默默付出。“大山深處寫人生,,無怨無悔作奉獻”是所有“洋林人”的底色,。
2009年2月初,人們還沉浸在春節(jié)的歡樂中,,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一線工勤人員已在開展杉木雜交套袋科研試驗,。根據(jù)花期觀測,科研人員需搶在種子園花粉開出前15天內,,完成該年度的雜交套袋任務,。一線工勤人員要借助長竹梯在杉樹中上部進行高空雌蕊套袋作業(yè)。
鄭斌林是科研種苗班的老技術工,,是這段時間套袋作業(yè)的主力隊員,。這天傍晚,為趕在天黑前完成最后幾棵杉樹套袋,,鄭斌林爬上架在枝條上的竹梯,,樹枝突然折斷,他從離地約6米的高空重重地摔在地上,,造成脊椎粉碎性骨折,。經過50多天治療,出院后的他身上永久留下了一塊支撐脊椎的鋼板,。
在家休養(yǎng)不到半年,,鄭斌林就主動要求回到工作崗位。當?shù)弥謭鲆I備營建杉木第三代種質資源庫和種子園時,鄭斌林又主動提出參與營建工作,。“我身子好著呢,,不就多了一塊鋼板。”鄭斌林拍著胸脯說,。
“鋼板工人”鄭斌林堅持參與每年度試驗林的區(qū)劃新建,、上千畝試驗林外業(yè)調查、數(shù)據(jù)整理,、樹體管理等科研工作,。直到2017年,體檢報告顯示鋼板已彎曲變形,,醫(yī)生建議他不能再從事體力勞動和野外作業(yè),,鄭斌林才無奈退出一線,到后勤崗位工作,。
“當時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工作結束后坐下來喝口水、吃口飯,。”回憶起在山林里奔走的日子,,鄭斌林不禁低頭抹去眼角的淚水。
60多年來,,這里涌現(xiàn)了主動放棄回鄉(xiāng)工作,,并把名字中的“玲”改成“林”的女大學生劉大林;上山主動為他人開路,用“鐵框框”挖坑,,被稱為“掃露水阿廣”的郭厥廣;有自學成才的“嫁接能手”吳昌強;為抓住盜砍杉木的不法分子,,獨自在深山蹲守了1個月的護林員林順發(fā)……
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大山深處譜寫了一個又一個奮斗故事,。時代在進步,,林場在成長,,“洋林精神”薪火相傳。(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