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廟瀕臨倒塌 古建筑亟待保護
| |||
9月7日,,本報接到漳州市區(qū)龍眼營的居民反映,稱該地有一座受政府保護的歷史文物——通元廟被人為嚴重破壞,。他們呼吁有關部門給予關注,,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這一歷史文物,。 根據(jù)居民反映的問題,,記者于次日前往龍眼營進行調查。 通元廟坐落在市區(qū)龍眼營南端,,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歷史街區(qū)觀光旅游景點之一。該廟始建于明朝,,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天井帶兩廊,。正殿主祀廣惠尊王,,并謝府四位元帥。上懸“威鎮(zhèn)南漳”匾額,。后殿有天井,,殿左右兩室,中祀觀音菩薩,,兩邊石柱鐫有對聯(lián)曰:“德澤攸垂咸傳固始,,顯靈如在永庇通元,。”后進二樓一廳帶耳房,,系清咸豐四年(1854年)住持僧慧照師所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4日,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攻克漳州城,,后居于此,,至次年5月15日撤出漳州,故稱為侍王府,。 通元廟于文革期間,,遭受嚴重破壞,正殿石柱鐫刻均被損毀,,神像及文物散失,。 由于通元廟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88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落實宗教政策后,龍眼營社眾發(fā)起重修倡議,,經市文管會批準,,在社眾和信眾的共同捐資獻力下,對廟宇前殿進行修葺,,使通元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保護,。 但是近年來,某些居民無視古祠的歷史文物價值,,隨意在古祠周圍占地建房,,甚至緊貼著古祠的外墻搭蓋房子,將古祠的墻面,、地面震裂,。記者看到,在古祠的后殿,,已看不到左右兩室,,更有一些居民拆毀古祠右邊的圍墻,以古祠大殿外墻作支撐建私房,,致使古祠大殿的外墻成了違章建筑的支撐墻,,不堪重負,岌岌可危,。而后殿的廳堂前的梁柱也光彩無存,,破敗不堪,為防止梁柱傾塌,,柱子前還用磚塊壘起柱子,,嚴重破壞廟宇的歷史風貌,。二樓的原始木窗也遭受到嚴重破壞,左側的雕花木窗也換成了玻璃窗,,影響了樓房的整體感觀,。 據(jù)市少體校校長賈建欣介紹,通元廟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兩層的樓房建筑格局在漳州乃至全國各古祠廟宇中都堪稱罕見,也具有一定的建筑價值,。而其作為開元寺的分支寺廟,,歷代僧人均有習武之風,其風格獨特的開元拳法和一百零八法鐃鈸技藝聞名遐邇,,但民間鮮有善此技者,。開元拳法作為漳州武術流派中的一個獨特拳派,目前正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通元廟后殿因年久失修和遭受人為破壞,現(xiàn)已破爛不堪,,瀕于倒塌,若不及時采取搶救措施,,加以保護和修繕,,將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本報記者 林順才 通訊員 廖槐青 洪阿碧 李飛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