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平和網(wǎng)》>
歷史典故 > 正文
近現(xiàn)代人物—張鴻恩
張鴻恩(1884~1953),,字天賜,又字行人,,琯溪后巷村人。父寒紹,,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為人忠厚淳樸,樂善好施,。家庭的熏陶和教養(yǎng),,使鴻恩成為一個忠厚樸實、生活嚴謹且勤于任事的人,。
清光緒三十年(1904),,鴻恩畢業(yè)于鼓浪嶼尋源書院后,曾在南安,、平和等地任小學教員,,民國9年起,,一直任私立育英小學第三任校長。1952年,,育英小學與琯溪中心國民學校合并,,定名琯溪小學,他改任該校副校長,,直至逝世,。
鴻恩始終以育英小學的校訓——“誠、慎,、勤,、勇”為座右銘,身體力行,,尤重于“勤”,。他常說:“不勤教無以為仁”,不勤教無以為智“,。在他的倡導下,,校園內(nèi)勤教勤學蔚然成風。30年代初,,他敢于突破當時的學制,在四年級以上增加初級英語教材和尺牘,、應(yīng)用文等教學,,并親任應(yīng)用文課的教學。
舊社會里,,鴻恩過的是極為清貧的粉筆生涯,,但他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視教書育人,、培育人才為最大的幸福,。當時,育英小學系私立學校,,經(jīng)費困難,,他與同事同舟共濟,苦力支撐,,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他雖為校長,但對校園的整理,、打掃以及桌椅的修繕等都親自動手,,在師生中樹立了一個勤勞、嚴謹,、樸實,、不務(wù)虛名的長者形象,。
教學之余,鴻恩愛好醫(yī)道,,潛心研究本草,,博采民間驗方,自辟藥圃,,親自栽培,、實驗,有人求診,,從不取報酬,。他就實踐寫成的《民間本草拾遺》一書,雖已散失,,但部份留存的驗方,,至今仍應(yīng)用于民間,且被稱為《天賜方》,。
上一篇:歷屆政協(xié)會議
下一篇:平和特產(chǎn)——南勝麻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