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平和網(wǎng)》>
歷史典故 > 正文
人口外流(二)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平和人江燦卿等數(shù)人從廈門搭船前往菲律賓馬尼拉謀生,。1715年又有郭奏,、吳渭等前往菲律賓,。清道光元年(1821),平和大溪吳福星南渡至泰國北大年開錫礦,,其族人渡海依附者甚眾,。公元1848年,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是平和人出國謀生的高峰期,。清末,南勝鄉(xiāng)后市生仔社有30多戶前往馬來西亞當?shù)V工,。
民國時期,,“平和暴動”(1928年3月8日)后,由于國民黨當局取締農(nóng)會,,九峰,、長樂、崎嶺,、霞寨等地有100多個農(nóng)會會員被迫逃亡國外,,這是民國時期平和人流落國外僑居中最多的一次。此外,,尚有不少人參加革命后外出,,分布全國各地。
解放前夕,,有不少原在國民黨政府軍隊中服役的軍人隨國民黨軍隊去臺,;另有部分人員去臺謀生,在臺灣政界,、工商界,、教育界及科技文化界任職,后定居臺灣,。以上人員在平和縣的主要親屬有820戶,,4500人。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底,,縣西北蘆溪(原第7區(qū))劃出九象鄉(xiāng)象湖山5個行政村,約5000人口歸永定縣,。1954年10月,,縣西北蘆溪劃出金德,、葛竹2個行政村,約1000人口歸南靖縣,。1956年8月,,縣西南九峰(原第6區(qū))劃出上洋村,約100多人口歸詔安縣,。1957年3月,,安厚(原5區(qū))劃出梅林、仙石,、坡下,、金坑、五溪5個行政村,,約7000人口歸云霄縣,。
解放后,每年還有一些人因升學,、參軍,、工作調(diào)動及婚姻關(guān)系而遷居外地。